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青年时期抑郁可能加快认知衰退的速度,增加日后老年痴呆的风险. 研究人员汇总了15000多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分析了抑郁症状发展轨迹与大脑认知功能衰退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抑郁症状越严重的人,认知能力越低,认知衰退速度越快.特别是在青年时期就有中重度抑郁症状的人,老年时认知障碍的发生概率提高了73%,比那些到老年后患抑郁症的人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正>明眸善睐、灵动澄澈、目光如炬……作为心灵的窗户,人们用很多美丽的辞藻来形容眼睛。但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电子产品的随处可及,"小眼球"有了"大问题"。雪上加霜的是,还有一些关于眼睛的谣言让情况变得更糟。6月6日是第24个全国"爱眼日",专家梳理盘点关于眼睛的几大谣言,助力正确用眼、近视防治。戴眼镜会加深近视度数?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24,(7):46-49
<正>年轻时的近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时的老花影响,这种说法其实简化了视力问题的复杂性。重要的是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并根据眼科医生的建议采取合适的视力矫正措施。近视能“抵消”老花眼?流言:近视虽然难受,但熬到老就有好处,因为近视的人,老了看东西会变清楚,更不容易老花。真相:这种说法非常不严谨。近视和老花眼是两种常见的视力问题,分别影响远视和近视能力。近视使远处物体看起来模糊,而老花眼影响近距离看清物体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原本近视的人可能在未佩戴眼镜时,能较舒适地阅读近处物体,因为近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花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完全抵消。  相似文献   

4.
正所有婴儿的视力都有一个由远视向近视发展的过程,为什么从出生后就开始有近视的趋势,90%的人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从青少年年龄与近视发病率曲线可以知道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80%出现在9~14岁期间,其实胎儿从出生的那天起,就由远视向近视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在9岁前大多数是远视或者变成正常,有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向近视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十面围城,用来形容中国人的近视危机,再合适不过。10米外六亲不认,50米外雌雄不辨,100米外人畜不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尤其堪忧,近视率居世界第一。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为83.28%。  相似文献   

6.
<正>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首次确定大脑中与人类智力相关的基因集群一一M1和M3,其很可能影响人的认知功能,以及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和推理能力。这两个基因群分别包含数以百计的基因,它们很可能受主调控开关的控制。目前该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但研究人员将深入研究这一基因网络,以期最终能够通过调控这些基因来提高人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直觉的理解中,"一般能力说"无疑比"神秘能力说"更具有竞争力,但是它还无法阐明"直觉作为一般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可能的"这一核心问题。借助对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反思,笔者尝试对直觉认知机制做出经验阐释。我们将说明:1.人类直觉能力是认知能力进化、选择的产物;2.直觉能力的运用基于直觉法则,而后者是某些经验法则认知模式化和心理结构化的结果;3.直觉法则与认知情境和认知效益等原则相互作用,构成了基本的直觉运作机制。这种阐释可以使一般能力说更具合理性,深化直觉理解的经验主义进路,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念倾向,直觉的认知价值在于获得适应认知情境的信念,而非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认知最为非凡的成就,知识与认知有着内在的关联,对知识的描绘离不开认知的术语。当代德性知识论就主张,知识是认知能力的产物,赋予一个主体知识需要赋予他相关的认知能力。然而,延展认知论题对认知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的强调,使得当代德性知识论特别是强德性知识论出现了认知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国外学者指出了两条可能的解决路径:一是从强德性知识论转向弱德性知识论;二是从个体有机体的认知能动性走向分布的认知能动性。但是依托于这两条路径能否成功解决认知难题仍存在争论,问题的关键仍有赖于我们对能力及认知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刘姗 《科学大观园》2023,(14):46-49
<正>近视发生后,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控制近视加深,减缓近视增长速度,但没有办法让已经近视的人得到治愈,除了因睫状肌痉挛所致的假性近视外。所以近视是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疾病!高考结束,暑期已来,咨询近视眼手术的家长学生越来越多,很多人觉得近视眼手术做完,近视就治愈了,那真相是不是这样的呢?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近视?简单来说是近视的眼睛在看近处时看得清楚,看远处时模糊。之所以造成近视是因为长期看近物,  相似文献   

10.
正同样是依靠近距离阅读而获取知识,同样是用电脑、iPad和手机,在国外,患近视的比例要比中国低得多,美国、德国这个年龄段的近视率低于10%。同样是依靠近距离阅读而获取知识,同样是用电脑、iPad和手机,在国外,患近视的比例要比中国低得多,美国、德国这个年龄段的近视率低于10%。法国卫生部网站的近期数据表明,20岁以下青少年近视眼的比例是20%左右。加拿大中  相似文献   

11.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源于以证据为核心的知识确证传统以及当前盛行的证据主义。它的核心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认知者面对相同的证据却可能分别持有不同的信念。论文从认知分歧的可能性、认知作用以及如何应对认知分歧三个方面对当代西方认知分歧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这一考察表明,认知分歧问题对传统知识确证观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提供了一个审视伦理、政治以及科学等领域中分歧现象的新视角,对认知分歧的进一步探讨需要澄清其与怀疑主义的关系,区分两种认知分歧模型,同时还有赖于对其要素的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柏拉图、笛卡儿到胡塞尔一直都强调心灵之眼的内察,作为缸中之脑的计算机是这种传统的集中体现。通过与人的具身认知能力相对比,计算机对空间图像的识别能力遭到了德雷弗斯的身体现象学的质疑,然而,德雷弗斯所指出的人工智能的困境可由以图像为界面的人机互动来加以克服,现在的可视化技术正在人类的认知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 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学在探索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心智活动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心智现象及其内部过程的细微认知和理解。本文从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沿革入手,揭示认知心理学关于心智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方法,并就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心智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与结构化数据相比,非结构化数据呈现出超高维、非线性、难以用有限规则表达、解译上依赖信息利用主体等复杂特征,管理和应用非结构化信息资源已成为信息处理发展的大趋势。由于人脑是已知的最有效的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系统,本文概要介绍了与人的认知相关的环境感知、机器学习、知识推理和综合集成等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人过中年、近视、白内障手术后,易再发白内障和飞蚊症“眼前好像老是有蚊子在飞, 但又抓不到、打不着”,有人常因这种若有若无的“蚊子”困扰,尤其是近视多年、人过中年、或有过白内障手术的人最易出现,医学上叫“飞蚊症”,这是白内障初期,  相似文献   

18.
理解的可传递问题——理解是否可通过证言传递,是当代理解论的重要问题。扎格泽博斯基等反对者主张,理解无法通过证言传递,因为理解是一种能力,且理解的传递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格林等支持者认为,能力能够通过证言传递,且当听者具备理解所需的背景能力和背景知识时,理解的传递不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两个维度的现有研究都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错误地把理解的可传递问题视为“是-否”的定性问题,而不是与主体认识程度相关的量化问题。认知程度主义采用了量化立场与方法,认为理解是有程度之分的,并借助最大理解概念来量化理解度。从理解度视角上看,所有理解都能通过证言传递,只是存在程度之别。  相似文献   

19.
在术语的知识导向型研究中,学者围绕不同专业领域的术语知识表征先后推出系列概念模型。然而,此类研究并未明确兼顾术语的已有定义和实际使用语境,也未充分探索概念框架以外与术语相关的认知结构与建构。新近提出的认知整合模型是对这两点不足的尝试补充,在框架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基础上,改良了事件域认知模型,引入了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认知机制,兼顾术语的已有专业释义和实际使用语境进行研究。将其应用于探析中国绿茶定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充实术语的知识表征与建构,有助于术语的理解与使用。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13-118
认知增强在帮助人类获得更强认知能力、实现更强认知效果的同时,也触发了对人自身的安全、公平与自由、情绪情感与人格"同一性"、"天赋属性"的消解、潜能降低与进化单一等诸多风险。创新主体的"责任意识"不强,个体在选择使用认知增强时对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审慎程度不够,社会舆论引导的不够合理,技术监管体系的欠完善,是认知增强风险的主要成因。对于认知增强采取"无限制发展"与"完全禁止发展"的态度都是不现实的。针对其风险,应从认知增强的创新主体、使用主体、技术的社会环境、技术监督监管等方面积极寻求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