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昊  张晶  张项民  郭凯 《创新科技》2019,19(4):15-2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引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众创空间成为扶持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兴服务平台。然而,众创空间服务对象大众化的特征也为其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内创业理论、平台理论以及众创空间的平台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创客及项目孵化的需求,探讨众创空间作为双边创新型服务平台对创客赋能的问题。从基于平台属性打造社交模式的人才赋能、基于内创业模式的资源赋能和发挥平台双边效应赋能提高创客持续经营能力三方面,提出众创空间发展和对创客赋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1 337家"众创空间",以我国31个省市"众创空间"数量计算Moran’s I指数和G指数,结果表明"众创空间"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且存在显著的高值集聚区,其中62.15%聚集在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分别对北京、杭州、深圳典型"众创空间"开展问卷调研,由创客对相关指标打分,基于二元选择模型探究创客进驻特定城市"众创空间"的偏向性选择,得出创客主要考虑因素是产业结构契合度、科教发达程度与人才资源和城市创业氛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发展"众创空间"的适配模式和政策建议,这对中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和科学发展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众创空间对于提升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发挥着关键作用。从个体创造力与团队整体特性的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众创空间如何影响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这一核心问题,探究众创空间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与机制,为科学高效地发挥众创空间的孵化作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以入驻高校众创空间的172个大学生创客团队共1296名大学生创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众创空间影响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3条路径及影响机制,即众创空间能够直接显著地影响团队创新绩效,还能通过成员创造力的中介路径和团队创造互动过程与团队凝聚力组成的链式中介路径影响团队创新绩效。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众创空间提供的软、硬件支持不足,且团队特征的异质性能显著影响众创空间平台支持效果;(2)众创空间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3)团队规模、成员学校及学科来源结构会影响众创空间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路径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众创理论与众创空间的基本概念阐述,结合国内外关于众创理论研究的情况分析,针对河南省在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河南众创空间去在如何建立和完善提高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志平  张健 《安徽科技》2016,(11):25-27
高等农林院校齐全的学科门类、优越的科研平台及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都有利于众创空间的发展,但还存在起步较晚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胡冰清 《科技资讯》2023,(13):211-214
该文首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创客空间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重点介绍青少年创客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创客空间服务发展建议。即:构建创客空间服务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搭建创客空间服务平台;创建具备专业素养的团队;积极拓宽服务范围,丰富创客空间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众创空间作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通过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本文通过梳理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瓶颈,提出进一步推动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众创空间作为创客活动的物理层面的载体,其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为研究我国众创空间区域分布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197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为样本,使用Geoda95i软件绘制了四分位分布图,计算了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使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众创空间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众创空间空间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第二,不同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各省份Moran指数和相邻省份Moran指数平均值,可将31个省份划分为众创空间的"高地""洼地""贫瘠地"和"孤岛"4种类型;第三,经济层面的GDP和技术层面的有效专利指标是推动省域众创空间发展的重要动力,政策层面因素对省域众创空间发展影响并不明显;第四,各省市众创空间建设应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以避免盲目发展,应加强区域协同以提升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应顺势而行,开拓众创空间,加速服务转型。本研究在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构建众创空间的相关情况进行现场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对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构建"众创空间"的原则及要素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新形势下双创人才培养及高校图书馆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众创空间是以互联网为前提的一种全新创新理念与模式,为广大日益增长创业者以及自由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业资源与平台。文章中主要以兰州市众创空间的建立为前提,重点分析了其发展现状,优化建议包括从专业化向社会化转型、与其他功能空间的深度融合、借助民间力量强化组织机制,并且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市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众创空间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新形式,是创新型孵化器。2015年以来,甘肃省众创空间数量发展迅速,质量不断提高,对于甘肃省众创空间发展情况、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有一定研究,但是对于统计数据分析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通过空间布局、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投融资、运营成本、取得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运用年度数据比较、查找文献资料等方式对甘肃省众创空间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掌握甘肃省众创空间总体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并提出我省众创空间持续稳定发展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亮 《创新科技》2016,(11):24-25
互联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资源整合方式,网络平台强大的资源匹配能力,将重构并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O2O等新技术,聚合服务供给方资源优势的网络平台众创空间将形成超强竞争优势的创业生态体系并重构新的基于互联网络的创业生态圈。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开放式的创业支持平台,众创空间已成为浙江省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态势良好,与广东、江苏等一同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浙江工商大学魏建良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全面调研了浙江省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对全省415家众创空间的运行绩效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浙江省众创空间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成为各地创新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呈现出新的特色与亮点。在梳理创新生态与众创空间有关研究基础上,对比分析国内部分城市众创空间建设及有关扶持政策,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众创空间建设现状,在科技资源统筹、众创空间建设、科技孵化器等方面给出推动创新生态建设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各种类型与不同背景的众创空间。在此期间众创空间的发展经历了高潮与平静,很多问题也随着发展的步伐涌现出来。当下研究及探索能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变得异常重要。对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更好落实与创新创业者的实际帮助以及对众创空间下一步的发展都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职院校创客空间的建设现状,从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解析,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了制约创客空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给出了高职院校创客空间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众创空间作为双创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双创升级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面展开,众创空间已成为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国内各省市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众创空间也随之涌现出来.以安徽省为例,剖析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更加有效引导和支持安徽省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Arcgis、SPSS和数量统计方法,对1 337家众创空间在省级,城市群和城市尺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2015年城市数据和众创空间数量相关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表明,全国前10个省份集中了933家众创空间,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群,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发展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城市等级水平越高,众创空间的数量越多。众创空间在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基础建设、金融服务和融资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科技水平、高校教育等方面,这些因素都跟众创空间发展有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创客空间的兴起,创客群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为了将这种创新文化引入到职业教育,该文就创客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重点就创客空间建设、创客文化导入课堂以及开展创新活动进行的探索进行了研究,为培养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