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一直以来飞机上手机必须关机的规定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取消了?是国内的民航一夜之间都换机了,还是更新了设备?“各位乘客,我们的飞机即将起飞,请您关闭所有电子设备,包括含有飞行模式的手机……”如今,“飞机上手机必须关机”将成为历史。不过,能在飞机上开机,并不意味着“想用就能用”。在航班上使用手机,都有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限制?空中上网安全吗?可以干些啥?上网收费贵不贵?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14,(9):6-7
正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370航班至今下落不明。由于没有来自这架航班的手机通话、短信或者社交网站的帖子,人们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中就包括手机如何在飞行途中工作?手机究竟如何以及何时可以从空中与地面进行通讯?手机在多大高度下仍可以工作?尽管机组人员要求乘客关闭手机或者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手机在飞机起飞后仍能继续工作,但只限于手机信号塔附近地  相似文献   

3.
人类早期的现代飞行100年前的1903年12月17日那天上午10点钟,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一架木制的双层机翼飞机躺在美国北卡特罗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上,这就是美国发明家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俩制作的飞机———“飞行者”1号。两个兄弟经过抓阄确定,弟弟奥维尔驾驶这架单座飞机进行飞行试验。10时35分,奥维尔·莱特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突然,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向前飞去。奥维尔在空中只飞行了36米,12秒种后就回到地面。威尔伯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刚从飞机里爬…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预警机的型号多样,相貌各异。从雷达的布置方式上看,要么驮在背上的大圆盘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要么直接嵌在机身上,像是给飞机打了块补丁,或是鼓起个肿包。不过,也有一些“不守规矩”的,E-737“楔尾”预警机就是其中之一。“楔尾”预警机全名叫“楔尾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它在2004年5月20日完成首次飞行。它早上10点15分从波音的工厂起飞,在空中飞行两小时后返回地面。整个试验飞行非常成功。飞行员报告说由于增加了天线,飞机阻力有所增加,但这是意料中的事。“楔尾”预警机以波音737-700为载机,是美国波音公司为澳大利亚军方研…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0,(9):F0002-F0002
2010年4月7日,由瑞士设计的全球首架可实现昼夜飞行的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号样机试飞成功,向实现环球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肖兵 《科学大观园》2009,(19):F0002-F0002
6月26日,世界上首架可昼夜飞行的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号”在瑞士苏黎士附近的杜本多夫机场揭开神秘面纱。人类渴望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飞行的梦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组建了执行自杀式飞行任务的“神风特攻队”。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分子将这些军国主义的替死鬼美化成为天皇效忠的英雄。如今,一位当年侥幸逃生的“神风特攻队”队员终于不再沉默——揭穿日本“神风特攻队”死亡谎言。据英《卫报》3月1日报道,日本前“神风特攻队”队员、现年81岁的滨园重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当年执行自杀式飞行任务,说为天皇而死是被人误导。他在最后的遗言中写道:“妈妈,这将是最后的遗言。我只剩下数秒钟了。那种认为我们笑对死亡的说法是一个神话。”“神风特攻队”没能创造奇迹,滨园重善侥幸死…  相似文献   

8.
美国遭到的恐怖袭击事件产生了一整套新词汇。这套词汇在美国2001年度词汇奖中囊括多项奖项。美国方言学会将本年度词汇大奖授予了9月11日纽约和华盛顿遭受的恐怖袭击事件的缩写“9·11”。这次评选是1月4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方言学会年度会议上进行的。这次评选的奖项主要包括最富创造性的词汇、最委婉的词汇和最无礼的词汇等,以及最能体现2001年精神的词汇。最富创造性的词汇是“自杀性爆炸手”,它是指2001年12月,在一架飞往美国的班机上,一名男子被发现在鞋中藏有炸药。而最委婉的词汇被授予了“摘菊使者”,它指的是美军在阿富汗使用的一种毁灭性的空袭炸弹。在最有用的词汇中,“面容鉴定”与“二手话”得到了相同的选票。前者是指对人群进行录像以找出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的工作;后者是指无意中从手机上听到的谈话。“Osamaniac”用于描述对本·拉丹具有性吸引力的女子,它获得了“最不可能沿用的词汇奖”。(摘自《参考消息》2002年1月7日)  相似文献   

9.
跃军 《科学大观园》2009,(24):75-76
世界上首架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号”在瑞士苏黎世飞机场亮相。它利用机翼上的光电池,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飞机昼夜飞行提供动力。即使在远途飞行过程中,太阳能飞机也不会产生任何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0.
刘睿 《科学大观园》2009,(14):76-76
英国一家公司正在为有“中东股神”之称的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改造价值3亿英镑的“飞行宫殿”这架由当前世界最大客机空客A380改造而成,是在建的堪称世界上最大、最奢华的私人飞机。目前英格兰中西部的伍斯特郡一家公司Q设计正在根据飞机主人要求对其进行设计改造。当这座“飞行宫殿”三年后建成时,它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飞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04,(12):14-15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广泛考察,这是美国邮政总局1994年发行的面值9.95美元的邮票。宇航员背后为“阿波罗11”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上摄于1969年7月20日的资料照片显示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右脚脚印14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  相似文献   

12.
文讯 《科学大观园》2014,(24):73-74
如果你喜欢在安静环境下享受飞行的过程,你一定会对下面的奇思妙想感兴趣.全球顶级商用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已经为一款虚拟现实隔离头盔申请了专利.这款由法国人伯纳德·古尔林设计的头盔,看起来像是《星球大战》里的元素,它能隔绝一切外界干扰,让佩戴者完全沉浸到飞行期间的影音娱乐中去.如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它将会把忧心忡忡的乘客的注意力,从他乘坐的正在距离地面数千英里高空飞行的飞机上转移开,至于其他人,则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哭闹不止的孩子或者是后排精力旺盛的乘客中解脱出来,不受他们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真有魔鬼三角吗1945年12月5日下午两点,美国空军第19飞行队队长泰勒上尉和14名飞行员驾驶的5架复仇式鱼雷轰炸机从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机场起飞,执行一项飞行训练任务。他们的任务是飞一个三角形航程,既定航线是从佛罗里达半岛向东飞越大西洋抵达巴哈马群岛上空,然后折回劳德代尔堡,飞机上携带的汽油足够飞行6个小时。下午4点,基地接到了泰勒发来的信号,说飞机偏离航向,方位仪出了故障。这时飞机已到达了巴哈  相似文献   

14.
j 美国尼米兹级卡尔-文森号航母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核 动力航空母捌}《锯锄描载排水量1 00000吨左右,可装载 1()(】多架各类飞机。美国“企业”号航母是世界第一艘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 该舰满载排水量75000吨,可搭载80架各类飞机。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是法国第一艘核动力中型航母。 该舰2001年5月服役.满载排水量40600吨,可搭载 40余架各类飞机,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采用T斜角飞行甲板,但前部为上翘1 4。的滑跃飞行甲板,该舰满载排水量6 7000吨,可载60余架各娄飞机。英国无敌级“卓越”号航母是嗽亲篡磊慧鬻嚣嚣萎≯\排水量20000…  相似文献   

15.
对许多人来说,经跑道滑行后起飞的飞机(aeroplane,airplane)和不用在跑道上滑行就可飞起来的“直升飞机”(helicopter)是比较熟悉的东西。然而也有不少人把“直升飞机”叫作“直升机”,这是怎么回事?到底哪种叫法正确?许多人并不清楚。以表意方法命名汉语科技名词的一般规则常常是以中心词素表示它的科学分类属性,再以能体现该事物(或概念)与其他事物区别的特征(或特性)的词素来修饰、限定中心词素,把这些词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即代表该事物的名称,以此来实现“一词一义”。用这种方法命名的词,相当多数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此事物的上位概念(属),以及它的主要特性(种差)。这就是术语命名原则中“系统性”的要求之一。如果一个词的属和种差弄错了,则命名不科学,易引起理解错误。例如“直升飞机”许多人一看就理解它是一种“飞机”(属),它区别于其他飞机的特点是不用跑道,直接飞起来。要弄清楚这种理解对不对就应该从该词所归事物的科学分类体系来看就明白了。飞行器是一个大家族,几十年来这个家族中子孙不断繁衍。它们的“家谱”(分类体系)目前通常表述如下(仅摘录了相关部分):从这个家谱体系看出,飞机和直升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利用空气动力来飞行的,都是重于空气的航空器,他们是这类航空器中的“平辈兄弟”,所以直升机不是飞机的“儿子”(衍生物),不能称为“直升飞机”。从分类的原则来看它们在结构、外形以及飞行性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它们产生推力和升力的形式不同。飞机是由动力装置(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或向后喷气,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飞机有固定在机身上的机翼,机体被发动机推进时,相对的气流通过有特殊几何形状的机翼就产生升力。直升机没有产生拉力或推力的螺旋桨,也没有固定在机身上产生升力的机翼(个别直升机上有装在机身上的产生辅助升力的短小机翼),它是以发动机驱动在机体上方的旋翼,在静止的空气或相对的气流中产生升力。驾驶员控制旋翼旋转面的倾斜角度可产生向前、后、左、右的水平分力,使直升机既能垂直上升下降、空间悬停,又能向不同方向飞行。从以上对飞机与直升机“同”与“异”的对比,自然明白直升机不是飞机的一种。为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航空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已将“直升飞机”这个名词,科学地正名为“直升机”。  相似文献   

16.
<正>经过13年的漫长等待,科幻电影《阿凡达》的第二部《水之道》终于在2022年冬天和我们见面了。当镜头再度从“潘多拉星”的密林上空掠过,我们便再度沉浸于影片中那个神秘的世界。经过13年的漫长等待,科幻电影《阿凡达》的第二部《水之道》终于在2022年冬天和我们见面了。当镜头再度从“潘多拉星”的密林上空掠过,我们便再度沉浸于影片中那个神秘的世界。这种仿佛漫游于异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每人都被要求携带一些小金属球,如果在飞机不幸被击落时跳伞,落到大海上,穿着救生衣无助地四处飘荡,就要扔一颗金属球到海里。起初,这些美国大兵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日本、德国军方俘获这些小球后发现里面只有空气,他们对于这种“秘密武器”也大惑不解。  相似文献   

18.
对汉语将科学和技术简称为“科技”的批评时有所闻,我也曾同意过。比如1999年《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征集意见时。我就建议将刊名直接叫做“科学技术术语研究”。但是后来,我又觉得这在汉语中其实不是问题。读中国科学院邹承鲁和王志珍二院士《科学与技术不可合二为一》(参见《科技日报》2003年8月5日)一文,由于文中涉及到“科技部”“科技处”这些建制的称谓问题,我同时认为还涉及到《科技术语研究》这个刊名问题,才感到问题有些大了,应该讨论讨论。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9.
摘要 对照两岸航空名词可以发现某些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和状态。本文列举了一些重要名词上的差异,并通过航空名词委员会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找出其同名和异名的比例,进一步反映出当前的差异程度。
一、参照的《名词》台湾于1980年和1996年先后出版了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编行的《航空太空科学名词》、《航空太空名词》。1980年版由台湾航空太空学会主持。1996年版由台湾成功大学航空太空研究所主持修订,考虑到包括了民航、医学、法律等不同领域的重要名词,为求名实相符,改名为《航空太空名词》,书末增加了英文首字母缩略语。这两个版本都以英汉对照形式出版,选词较为广泛,也列进了某些跨学科的名词,纳入的新词尚不多。大陆于1993年组建起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起动了航空名词定名、定义的规范化工作,1998年5月完成了送审稿上报待批。二、航空名词演进中的线索海峡两岸名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有如下的几条线索。1.20世纪40年代末期留传的传统科学技术上的名词始终保持了一致,无大变化,即在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机体构造、活塞式发动机、机电设备、仪表无线电、航空气象、航空医学、机场等方面的传统词汇都相同。2.由于名词的来源不同,取用不同外来语或同语种不同词汇导致译名不同。例如台湾根据英语wave off定名“重飞”,大陆根据英语go-around定名“复飞”。台湾根据Business aircraft定名“商务飞机”,大陆根据executive airplane定名为“公务机”(但两者概念上并不完全相同)。3.50年代大陆引入苏联飞机及其航空技术,部分地采用了俄文译名。其中某些名词使用一时,后来不用了。例如当时把飞机上的仪表、电气设备统称为“特种设备”。但某些名词沿袭至今,尚有遗迹可见。例如仪表着陆系统的“航向台”是从俄译得名的。台湾根据其英文localizer定名为“定位台”或“左右定位台”比较确切,因为它只能决定飞机在引导波束(即跑道沿长线)的左方或右方。“航向台”一词没有科学性确切性。4.大陆译名都以普通话用词为准,而台湾的南方人(包括上海、江浙人)较多,其习惯用语和选词不同。例如台湾用方向舵脚踏板(上海话),大陆用方向舵脚蹬(普通话)。5.大陆经过文字改革采用简体字后弃用了某些字或将某些近义的同音字作了筛选。例如台湾用“通讯”,大陆用“通信”,台湾用“矽”,大陆用“硅”。6.某些词双方针对自己专业下功夫,进一步精确化,从译名变为定名,例如大陆对spin从一般性“螺旋”改为“尾旋”,对laser定名为“激光”,台湾对quality采用“品质”,debug称“除错”。7.日新月异的技术进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学科、新行业,由此涌现的许多新名词在两岸的差异越来越大,这是对名词差异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例如jet airplane,台湾称“喷射机”,大陆称“喷气机”。又如“太空”、“飞弹”和“航天”、“导弹”之间更拉开了距离。从晶体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网络化到信息时代,新技术译名上颇不一致,影响着航空电子、飞行控制等各个领域的名词。8.近年来各自受到交叉行业、交叉学科名词的影响而变异,即为了和其他行业或学科的名词靠拢因而改变了航空界原用名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大陆上电子和自动化已将simulator定名为仿真器,使得航空上也从惯用的模拟器改为仿真器,然而“飞行模拟机”一词在航空界久有历史,巍然不动。又如turbulence一词有湍流、紊流、扰动、扰流、颠簸等各种称谓,涉及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气象学等各个领域,靠来靠去,双方仍都为一义多词,较难统一。此外设计制造部门和应用部门的用词不同,空军和民航的用词不同,即使民航内部航务部门和商务部门之间的用词也不尽相同。例如航务部门习惯用“机场”、“离场”,而商务部门习惯用“航空港”、“离港”,两岸都有此情。9.近年来两岸已进行着某些领域的名词交流,对一些名词的定名已取得共识,这是好事,但因此也造成双方存在一些一义多词的不稳定状态。例如payload,台湾称“酬载”,大陆上常用“业载”或“商载”,近来也用“酬载”。10.受香港语汇一定的影响。例如Airbus在大陆称为“空中客车”,台湾随香港称其为“空中巴士”,结果和出租飞机air taxi混淆不清了。三、存在差异的状态1.重要名词差异举例主要由用词习惯上的不同而引起,例如台湾习惯用“飞航”一词,而大陆对“飞行”、“航行”、“空中交通”等各有定义,不相混用。以下列举一些重要和较为常用的一般性名词(见表1):注:1)早期没有出现仪表着陆系统(ILS)时从脱离航路进入终端区开始直至着陆的全过程都称进场,有了ILS后从截获ILS信号后的过程称为进近。2)两岸航空界一致用“航向”,但航海界一致用“首向”或“头向”。航海界的用词较科学和确切,因为在有风时“航向”是一个模糊概念,看来台湾有意向航海靠拢。3)大陆电子界用“语音”,仅航空通信界习惯用“话音”。4)虽然大陆电子、自动化专业定名为“仿真”,航空上也在靠拢,但计算机专业和民航界仍按约定俗成,沿用“模拟”。2.定语、状语习惯差异举例由于习惯上对表明程度大小等修饰词的用语不同,形成了许多复合名词不同,以下举例对照(见表2):3.复合名词中的差异由于基本名词上的不同,加上定语、状语等修饰词不同,以及简繁表述上的不同,表述顺次上的变化,使组合以后形成的复合名词差异更多,尤其是许多缩略语的译名上更难一致。不论从字面上硬译的或从定义概念去理解的均有差异。前者(字面)如GPWS,台湾译为“贴地飞行警示系统”,大陆译为“近地警告系统”。后者(概念)如ETOP,台湾称“延远跨水飞行”,大陆称“双发延(扩)程飞行”,概念上都正确,台湾取义上强调其跨水特点,大陆强调适用于双发动机的飞行运行。四、以“航空器”栏目为例的差异分析试从我们于1998年5月完成的《航空名词》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和1996年台湾版《航空太空名词》对照比较作为分析的例样。该航空器栏目中共有名词232个,按英文名词能和台湾名词两相对应的175个,对应名词中完全相同者97个,不同者78个,不能互相对应者57个,舍弃不计。因而两岸定名相同者占56%,不同者占44%,说明两岸名词的差异较大。如果从航空电子、制导等新技术成分较多的栏目中看,可能差异更大,很有必要增加交流和逐步靠拢。现将两岸不同的78个名词列表于后(参见表3,4,5,6),可以看出其差异的所在及其程度,以供参考。注:1)民航惯用regional airplane对应支线客机;2)民航曾采用corporative aircraft对应公务飞机。*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0.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们对21世纪始于何年的问题愈加关心。不少人与报纸、杂志都提出21世纪应从2000年开始,理由是使用计算机方便,符合一般人的生活习惯等等。但是,21世纪从何时开始,是个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的问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们认为21世纪应从2001年1月1日0时开始更为妥当。一、21世纪起始年之争的由来当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采用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是在相当于公元525年时提出来的,公元8世纪才开始在欧洲国家使用。到20世纪,随着公历的普及,公元纪年已为全世界广泛采用。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然后依此类推。对于公元前的纪年有两种不同的记法,它们是历史纪年法和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向前依次记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公元前3年……;天文纪年法则分别记为0年,-1年,-2年……。传统上,人们是以历史纪年法来计量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绝大多数有代表性的辞书都主张世纪从“1”年开始,即第1世纪是公元1~100年,第20世纪是1901~2000年。然而,对于如何划分世纪,一直存在着争论。1933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在注释“世纪”一词时,曾引用了1846年发表的一段史实:“经过大量普遍的争论,专家们决定,世纪自1801年1月1日始,不是1800年1月1日”。在1961年英美两国的历书编纂局合编的《天文年历说明补编》一书中也是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但它同时又指出“伴随着这些时节(指世纪的交替)的到来,经常引起普遍的争论”。1974年该书再版时,编者又添写了一个脚注:“一般人认为新的世纪是从较早一年(即“0”年)开始的”。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科列尔百科全书》中指出,天文学家认为公元有0年,历史学家认为没有0年,由此引起无休止的争论,究竟1800年和1900年是老世纪的最后一年,还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一般,天文学家认为以00年(即世纪年)作为新世纪的起始为好。关于世纪如何划分的争论焦点在于“世纪”与“年代”的关系。二、从历史年代学和天文历法角度而言,21世纪无疑应从2001年1月1日开始1.“世纪”(Century)一词来源于西文,在英语中此词也用作“百年”,始于1626年,其内涵包括两部分:一是“世纪”的时间间隔为100年;二是特指公元纪年的第几个百年。根据“世纪”的定义,第一个世纪从公元1年到100年;第二个世纪从公元101年开始,直到200年;以此类推,第20世纪包括1901年到2000年,第21世纪应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延续到2100年12月31日,如果以2000年作为21世纪的开始,则第20世纪只有99年,不符合世纪的定义。2.公历的起始历元与各国其他民用历一样,都与某个历史事件相联系。早在公元525年,僧侣兼天文学家(小)狄奥尼西(Dionysius Exiguus)编制复活节日期表时,制定以“基督降生”的年份为公元元年。如果21世纪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势必将起始历元改为“0”年,失去它与历史事件的联系,显然是不合适的。此外各世纪的起始和终止年份均要更改(特别是17~20世纪的起始终止年份),势必造成历史年代学和采用国际通用公历各国家历法上的混乱。3.汉语在谈到“世纪”时,常把第21世纪简称为21世纪。实际上,在英语中总是使用第几个世纪,如第21世纪在英语中表示为“The 21st Century”,是作为“序数词”表示时间顺序的,年、月、日和世纪均为“序数词”,年、月、日都从1数起,表示“世纪”的年应从“1”计数。4.部分天文学家认为“世纪”和“年代”必须协调一致,都以“0”为起点。如果2000年作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它将成为无法纳入任何年代的一年;如果作为21世纪的第一年,则2000~2009年可称为21世纪的“初十年代”(或“零十年代”)。这就是世纪起始年“0”与“1”之争的焦点。事实上,“年代”不能与“世纪”相提并论,“年代”不是计量单位,只是一种习惯用法。在西方是用20,30……,90等数词的复数形式分别表示某个世纪的特定的十年,我们称它为“年代”,如90's称为90年代,它包括90,91……,99年,正式写全文用“The nineties”,1980's称为20世纪80年代。但在英语中“teens”只表示13~19,而11和12另外用eleven,twelve。10,11……,19并没有一个单词可以来代表,因此不存在“一十年代”之说。一般在讲到某世纪的11~20年这十年的时候,称为“the second decade”即某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个世纪的最初十年,1~10也不用年代来称呼,而称“the first decade”即为“最初十年”。也没有一个世纪包括十个年代之说,因此“年代”一词不能作为计时单位,只是一种习惯用法而已。不存在“初十年代”和“一十年代”这种用法,也无需将2000年归入任何年代。三、从与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角度而言,21世纪也应从2001年1月1日0时开始1.新世纪和新的一千年从哪年开始,在国际上应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与大多数国家一致。据我们了解的资料,美国海军天文台从来就明确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直到今年1月5日因特网网页上“第21世纪和第3个千年何时开始”仍是原来的主张。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早在1996年3月已发表新闻公报,确认21世纪从2001年开始,至今网页上官方意见仍如此。法国巴黎经度局出版的天文年历和编历专家意见也是第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在它们的网页上也有公布。这三个机构分别是美、英、法颁历机构,基本都代表官方意见。为了与世界各国协调一致,也应该建议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2.有些国家、团体、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2000年1月1日,在联合国属下的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将2000年1月1日0时0分诞生的婴儿作为“世纪婴儿”,某些国家人民称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迎接新世纪运动会等,这代表了人们盼着早日进入新世纪的愿望,但我们认为在21世纪从2000年1月1日0时开始的建议未取得统一规定之前仍应按历史上约定俗成的规定,21世纪始于2001年1月1日0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