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他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他始终奋战在深潜领域第一线,屡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实现"下五洋捉鳖"的梦想。驾驶"蛟龙号"潜至7062米深处,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个34岁的青年人,他既是潜航员,又是主创设计者,名字叫叶聪。从2009年至今,"蛟龙号"51次下潜作业,叶聪承担了38次主驾任务,是"蛟龙号"每一次最新下潜纪录的创造者,被誉为"深海的哥"。作为我国7000米级载人作业潜水器的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进行载人潜水试验,首次突破7000米,达7020米,随后于6月27日第5次下潜再次刷新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这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进行载人潜水试验,首次突破7000米,达7020米,随后于6月27日第5次下潜再次刷新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这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相似文献   

4.
正叶聪还有个小目标,2020年项目完成时,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9时07分,深达7020米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一片漆黑,由叶聪驾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悄然抵达。这是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那天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自己深度参与到了国家科技进步的进程中,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事后回想,"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5.
正2"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下潜最大深度达到7062米。"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此次“蛟龙号”发起5000米海试,由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组织。 “向阳红9号”共搭载来自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13家研制参试单位的96名队员。临行前,“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激动地说:我们信心百倍。这是一次中国载人深潜“创纪录之旅”。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1,(7):56-59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入选改革开放“百杰”榜 中船重工702所“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师、“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1979年11月出生的叶聪人选.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20,(19):44-47
正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及作业深度纪录!全球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沟共有37条,这些海沟所在的区域被称作海斗深渊,简称深渊。它们是迄今全球海洋中人类难以企及、知之甚少的地方。包括马里亚纳海沟在内的9条最深的海沟分布在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再到世界前沿,这个过程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上文提及的叶聪,他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艘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早在8000年前,人类就通过潜水的方式探索海洋世界。直到今天,我们探索海洋的步伐仍未停止。在探索海洋这件事上,我国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用叶聪的一句话来回答:“10年来,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取得了非凡成就。”我国深潜事业进入世界前沿。  相似文献   

10.
<正>2023年12月的一天,作为本次深潜科学家,曹红和徐翠玲登上深海所“探索二号”科考船。在“海马冷泉”海域,她们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HOV)下潜。她们的首次深海之旅由此展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曹红副研究员和徐翠玲副研究员近日参加了由上海海洋大学牵头组织的TS2-30-3南海冷泉调查航次,她们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顺利完成了南海冷泉载人深潜任务。  相似文献   

11.
影像     
正更强探索无极限登顶"地球之巅",为珠峰再"量身高";"雪龙2"号第三次出发,执行第37次南极考察任务;"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科学家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强,再度向极限发起"挑战",不断向科学技术深度和广度进军。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成功独自下潜到地球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驾驶单人潜水器到达如此深度的探险家。但数周后,这位勇于探索的大导演期望能够再次重返马里亚纳海沟,去探索号称是"地球最深处"的"挑战者深渊"。  相似文献   

13.
正在"北斗专列"的研制过程中,这支队伍面对的挑战是,既要有稳定的技术状态,又要不断改进提高火箭的适应力和可靠性。得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时,46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主任设计师胡炜向记者感慨:"这是创新的胜利,也是年轻的胜利,我们就是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创新的冲动!"  相似文献   

14.
徐畅 《科学大观园》2021,(14):20-23
从载人航天的神舟飞船,到深潜人海的"蛟龙号";从解决粮食自给的超级杂交水稻,到便捷出行的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从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商业应用的高亮度激光投影产品,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这些在当下足以代表中国最高科技水平、提振国人民族自豪感的科技成就,有一个共同的起点——"863计划".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21,(7):74-77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为什么这些年我国不断研发深海深潜器呢?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这样回答: “因为深海是人类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区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2021年的中国,有这样一批中青年科学家,他们年龄不大,却成为中国科技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科技未来的希望. 他们中有人研究月壤,有人参与用二氧化碳直接人工合成淀粉,有人奋战在新冠疫苗研制一线,有人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有人是天问一号北京总调度,有人是抖音上最"烧脑"的女主播……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  相似文献   

17.
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最大最有声望的载人邮船。它全长约269.06米,宽28.19米,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4米,注册吨位46328吨(净重21831吨),排水量达到了规模空前的66000吨!同时也是首个拥有游泳池的豪华邮轮。1912年4月10日,这艘世界上最大的蒸汽客轮,号  相似文献   

18.
稻米,是中国最常见的主食,它与自两域而来的小麦一起,铸成中国人饭桌"南米北面"的基本格局. 水稻这种本土作物,因为国士,有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气魄.1964年,袁隆平院士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今天,在一代代农人努力下,中国已有超过7000个杂交水稻品种,增产稻谷近9亿吨,中国杂交水稻也走向世界,在60多个国家试种或推广.  相似文献   

19.
徐涛 《科学大观园》2011,(17):I0001-I0001
这个房子曾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为世上最现代的住宅,是典型的未来建筑,是设计师Joho Lautner在1960年为一位年轻的飞机工程师量身打造的。这个住宅其实是对地理位  相似文献   

20.
肩负使命     
正一次次刷新人类认知极限的物理大师杨振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隐姓埋名数十年的"两弹一星"功勋,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上天入地的"天宫二号""蛟龙号"的科学家,还有离开上海扎根大西北数十年的"西迁"教授们……除了创新、探索未知,他们身怀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敢于自信、敢于坚守、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