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营养盐垂直分布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水深约300 m,是世界上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100 m以下水体属于无氧环境,使其成为研究从有氧到无氧的转变及无氧环境下生源要素迁移转化过程的理想场所.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开展了现场调查和样品采集,对溶解态无机营养盐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DO)等环境参数,讨论了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循环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盐在蓝洞内有迥异的变化规律,最大转变发生在氧化还原跃层.表层营养盐浓度均较低,但随着深度的增加,各营养盐浓度体现不同的峰值分布.例如,硝酸盐浓度峰值(8.59μmol/L)出现在90 m深处,而亚硝酸盐在40和95 m处出现双峰分布(分别为0.49和0.18μmol/L).铵氮浓度在95 m之后迅速升高,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则从70 m开始升高,150 m后其浓度均不再增加,分别稳定在85,4.9和152μmol/L左右.营养盐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其结构的分布,N/P比与Si/N比和Si/P比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N/P比在表层较高(接近300),整体随深度而降低;Si/N比在表层和底层都较低,在95 m出现15的峰值;Si/P比也是表层较高,但在95 m也出现达70的峰值.在160 m以下,各营养盐比例均保持稳定,并接近Redfield比值.永乐龙洞营养盐垂直分布的变化表明其循环过程与DO、有机物和微生物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南海西沙过去千年降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太平洋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年际尺度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沃克环流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降雨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世纪尺度上,目前的古气候研究结果大多都认为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的整体摆动才是热带太平洋过去千年降雨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冰期期间(LIA,AD1400~1850)ITCZ出现了南移,这一南移使得现代ITCZ北界附近的区域在小冰期期间降雨减少,而在南界附近的降雨则出现增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多个指标重建的中国南海西沙东岛近千年的降雨变化显示,东岛在中世纪暖期(MWP,AD1000~1400)和现代温暖期(AD1850~2000)降雨较少,而在小冰期期间则表现为湿润.考虑到东岛的地理位置,这样的降雨变化很难被ITCZ整体摆动理论所解释.结合现代器测资料的分析,东岛的降雨变化很有可能主要受到了太平洋沃克环流变化的影响.这一结果说明热带地区过去千年降雨变化不仅仅受到ITCZ的整体摆动控制,其他气候系统如ENSO/沃克环流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综合热带太平洋地区已有的古降雨记录对过去2000年南方涛动指数进行了定量重建,结果显示沃克环流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南海南部现代水体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南海南部海区现代水体和表层沉积中硅藻在属种、丰度上的相关关系及主要的环境控制因素,为南海古环境的对比及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分析显示:南海南部的东南海域现代及沉积硅藻丰度较高,且变化趋势相似;西北两者丰度较低,变化趋势有差异.该海区的现代硅藻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双头菱形藻(Nitzschia bicapitata),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和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相对于现代硅藻,沉积硅藻中减少的是个体相对较小,壳壁较薄的类型,增多的则是个体大、壳壁厚的种类;东南海域现代硅藻的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高于西北区,沉积硅藻的则变化不大.研究结果认为,西南季风是影响现代硅藻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重要因素,沉积硅藻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分布与西南季风盛行时上层水体硅藻的丰度和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天然水体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天然水体特别是河水和地下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既受流域岩石风化程度的影响, 也受流域气候、地貌、地质构造背景等的制约. 依据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地区的克里雅河、策勒河、土米亚河、玉龙喀什河的河水及沙漠南、北缘和沙漠腹地的地下水的物理参数和主要阴、阳离子(Cl-, HCO3-, SO42-, NO3-, Na+, Ca2+, K+, Mg2+)含量的测定结果, 分析探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天然水体的特征及其中溶解物的来源. 离子含量通过离子色谱和盐酸滴定法测定, pH、可溶性固体总量(TDS)和电导率用便携式仪器在野外测定. 实验数据说明,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地区河水虽属淡水, 但TDS含量相对较高, 呈微碱性. 地下水水质变化在淡水和微咸水之间, TDS普遍高于当地河流河水. 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都呈现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反映了沙漠干旱气候和区域地质地貌的影响. 分析数据显示, 研究区河水中溶解物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蒸发结晶作用控制, 而地下水中溶解物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 天然水中溶解物主要来自蒸发岩,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已造成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藻类标志物分子,探讨了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真实地反映了该海域现代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变化和更替规律.受南海不同水文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高丰度的浮游植物主要出现在珠江口海域、台湾岛西南岸外、海南岛东南附近海域;而海盆和海峡海域的含量相对较低.硅藻在整个研究海域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但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颗石藻的生物量和相对比例逐渐增多.本文研究显示脂类标志物分子真实地记录了调研季节南海浮游藻类的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洋水文特征的关联,该研究不仅为脂类分子的现代海洋生态及结构变化应用提供基础,更将为古海洋群落结构的真实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海东北部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东北部(16°~25°N, 112°~124°E)存在显著的障碍层分布. 障碍层发生概率秋季最大(45.7%), 夏季次之(31.1%), 春季最小(23.3%). 吕宋海峡及其以西的南海东北部中心海域(18°~22°N, 112°~120°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约为40.0%, 中国台湾海峡南端、台湾岛南端东西两侧、台湾岛以东(22°~24°N, 122°~124°E)和吕宋岛东北海域(18°~20°N, 122°~124°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分别为19.0%, 61.1%, 33.3%和80.0%; 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 层结机制和降水机制分别是南海东北部春季(特别是冬末春初)和夏、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TRMM卫星观测为后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全球循环的云系给海洋和雨林带来更多的生机,而尘土不仅影响地球上水土奇特的地区,而且影响着云的形成、降水和气候,加2人类活动,使得尘土循环遭受破坏;然而科学家研究尘土循环及其全球性后果的实践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平凉组烃源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平凉组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该区平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具有下段高于上段、泥岩高于泥灰岩和灰岩的分布特点,有机质类型绝大多数属于腐泥型,石板沟和桌子山剖面有少数样品为腐殖腐泥型特征,为进一步评价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基础.另外,采用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方法和稀土元素分异程度的测定资料分别对该区古盐度和沉积速率进行了推算,研究了水体和沉积速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控制作用,认为水体盐度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而对有机质类型影响很弱;沉积速率与烃源岩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之间也有直接联系,沉积速率慢,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相反沉积速率快,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这为预测有利烃源岩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海南部YSJD-86GC孔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位于南海南部的YSJD-86GC(简称86GC)孔沉积物柱状样进行环境磁学研究,结合已发表的年代框架,揭示MIS3阶段以来沉积物的磁学变化特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钻孔沉积物以低矫顽力的磁铁矿类矿物为主要携磁矿物,同时存在部分赤铁矿.反映磁性颗粒大小的King图和Day图表明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以细粒伪单畴为主.磁学参数与地球化学指标剖面变化的对比分析表明86GC孔沉积物磁性特征反映的是陆源物质的信息;研究钻孔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同时受陆源物质输入量、物源区的氧化-还原条件及搬运环境和距离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降是导致研究钻孔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和磁性颗粒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沉积物磁学性质的变化可间接指示本地区的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10.
11.
南海北部造礁珊瑚氧同位素的年际和年代际趋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岛东岸采集了Porites lutea和P.lobata两种滨珊瑚个体,沿其生长轴线以每年25~28个样品的分辨率取样并进行氧同位素分析,目的是研究滨珊瑚骨骼氧同位素组成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3个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与季风气候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滨珊瑚的δ^18O值季节和年际变化在冬季风盛行的季节里主要受表层海温(SST)控制,而在夏季δ^18O值与表层海水盐度(SSS)显示较好的相关性.海水的盐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它们都与夏季风降水的大小相关,指示着夏季风降水对海水和珊瑚氧同位素组成年际变化决定性作用.冬、夏季风从时间上独立地对珊瑚氧同位素的控制,使我们可能通过同一序列的记录来重建冬、夏季风的变化.在年代际尺度的趋势变化上珊瑚万δ^18O值与大区域的盐度变化相一致,并且与当地降水关系不大,可能说明了珊瑚万δ^18O值年代际变化受大区域海洋环流和水文气候影响,是大区域季风降水、蒸发及其与太平洋海水交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夏季风对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1980~1989年的资料,系统地探讨了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和最大洪峰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南海季风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较正常年偏弱,副高脊线的位置偏北,使得汛期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偏小;在弱南海季风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副高脊线的位置偏南,汛期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偏大.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较高.这一结果为开展长江流域洪水预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Zr/Rb比值被认为比粒度更为可靠的冬季风指标, 该指标的使用基于两项假设: (1) Zr在粗颗粒中富集而Rb在细颗粒中富集, 因此Zr/Rb可记录到粒度的分选信息; (2) Zr和Rb在风化过程中都稳定, 因而沉积后的风化或成壤作用不会改变原先的Zr/Rb. 研究沿黄土高原的西北-东南断面3个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Zr, Rb, Ti, Hf等元素和元素比值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并对这两项假设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从黄土高原西北部到东南部, 在末次间冰期Zr和Rb元素丰度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但在末次冰期早期和倒数第2次冰期晚期, Zr元素丰度由西北向东南呈现递减的趋势, Rb元素丰度则仍表现为递增的趋势. 同一剖面间冰期的Rb元素丰度总是高于冰期时段的水平. 在黄土高原西北部风化作用较弱的定西剖面, 间冰期的Zr元素丰度低于冰期时段的水平. 在远离源区、风化作用较强的天水和蓝田剖面, 间冰期的Zr元素丰度高于冰期时段的水平. Zr/Hf值在较窄的范围内波动, 定西剖面的Zr/Hf值相对恒定, 天水和蓝田剖面S1土体部分的Zr/Hf值略高于L1和L2部分. 这些结果支持Rb在细颗粒富集的假设和实验观察, 但不完全支持Zr在粗颗粒中富集的假设和实验观察. 在假定Zr不淋失的基础上, Rb变化率的结果表明Rb的淋失随着风化作用的增强而逐渐增加. 因而也不支持关于Rb的稳定性的假设. 无疑, Zr/Rb值的最终展现是源区因素、搬运以及沉积后的风化作用之间平衡的结果. 在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情况下(CIA>65) , 使用Zr/Rb来反映粒度变化或者冬季风强度的波动需要谨慎. 此外我们发现, Zr/Rb始终被约束在1.7以上. 相似文献
14.
工程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建材检测是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文章在此主要分析常用建材质量检测方法、常用建材 检测项目、建筑材料检测取样、建材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数据处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路基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路面的基础,它不仅承受着土体本身的荷载作用,还承受着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是公路的承重主体,所以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路基的压实工作,是路基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工序,是保证路基获得强度与稳定性的根本技术措施之一.文章对影响路基压实效果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工程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建材检测是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文章在此主要分析常用建材质量检测方法、常用建材检测项目、建筑材料检测取样、建材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数据处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西北地区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现状与规律, 基于家庭生活碳排放相关数据的调查, 综合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对西北地区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评估分析. 研究发现: 西北地区人均生活碳排放只有2.05 tCO2/(人 年); 生活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电力和食品消费, 化石燃料消费所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占39.29%, 电力等家庭消费活动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占60.71%; 生活碳排放主要受地理环境、家庭规模、经济收入、年龄结构等因素影响, 不同省区和城乡人口之间的排放量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大气氧含量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工作认为,近地表空气中氧气相对含量在不同海拔上无明显变化.然而,对采集自青藏高原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发现, 500 hPa的大气温度(500 hPa-T)、地表植被盖度及海拔对氧气相对和绝对含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氧气相对含量而言,植被盖度的方差解释率为33.1%, 500 hPa-T和海拔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28.5%和3.9%,总方差解释率为65.5%;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得到氧气绝对含量,发现海拔对其方差解释率为45.9%,植被盖度和500h Pa-T分别为18.5%和14.5%,总方差解释率为78.9%.认识高海拔地区氧气相对和绝对含量与其对应的植被及气象要素间的关系,不仅对改善居住及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人类和家畜的健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对加深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环境风险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交通规划的角度时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交通方式划分的预测方法,分析了集计方法与非集计方法的应用特点,最后结合实例阐述了非集计模型中的LOGIT模型在交通方式划分上的应用步骤. 相似文献
20.
压力管道是特种设备之一,在压力管道中输送的介质往往都具有易燃、易爆等特点,一旦由于管道材料有缺陷,结构强度或致密性存在问题而发生泄漏,则会引起严重的事故,为保证压力管道的安全运行,防止事故发生,本文主要分析了压力管道安装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响应的对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控制压力管道的安装施工质量,根据压力管道的施工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严格的焊接措施,确保优质焊接工程的实现,应该加强管道施工检验,以便于施工过程中对于压力管道安装质量的控制,本文最后还提出了施工材料对于安装质量的影响,并从材料的采购保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