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84年,我国第一次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任务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并开展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大队人马在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会合,然后乘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前往南极洲。  相似文献   

2.
科博会冲浪     
正5月中旬,第17届北京科博会踏着初夏的热浪开幕了!在这届科博会上,"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专题"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海底潜水器、科学考察船、救助船……各式各样的逼真模型成了让观众驻足流连的亮眼风景。  相似文献   

3.
前沿     
<正>中国南极科考队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纪录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日前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这是"雪龙"号在南半球到达的最高纬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多国科学家认为,罗斯海保留着地球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极生命史的地方,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乃至全球影响的天然理想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在北大西洋海底山脉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大量原始海洋生物,其中有许多是新发现的物种,甚至还有属于“化石级”的海洋生物,之前科学家以为它们在数亿年前就已经灭绝了。  相似文献   

5.
1964年8月29日,"艾尔塔宁号"科学考察船航行至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 km左右抛锚停泊,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工作,他们把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至4.5 km的海底进行水下拍摄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10,(9):F0002-F0002
<正>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当天,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88度22分、西经177度20分地点后,  相似文献   

8.
2005年3月24日,上海市民生路黄埔江码头,彩旗鲜花一片,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历尽坎坷磨难,刚刚结束她的第8次南极远征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高楼般耸立于江面,在朝阳的辉映下,威武依旧.岸上,人群涌动,翘首企盼,亲情凸现.  相似文献   

9.
汽笛一声长鸣“,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告别欢送的人群。去年4月2日上午,它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任务。执行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是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考船,具备无限海区航行能力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的条件。此次环球科学考察,不仅能使我国海洋界企盼已久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得偿,同时也将在我国的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这是一个资源稀缺的时代。千万年来大自然积存的自然资源在人类超负荷的开采中已岌岌可危。当陆地上的矿产资源已不足以支撑21世纪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10.
谁见过这样的船只:它的舱门开在地板上;舷窗开在天花板上;桌子都横倒着固定在墙上;楼梯也是横在那里不知如何使用?这不是笑话,而是确确实实存在于世的奇特船只.实际上这是一艘专用的海洋科学考察船,美国人叫它"FLIP平台"(英文The Floating Instrument Platform的简写).  相似文献   

11.
大海深处是一个漆黑的世界,安静而神秘,任凭海面上风吹浪打,深海鱼悠闲地游来游去。但平静是暂时的,有些时候,大洋深处也会汹涌澎湃。海底台风1973年3月,一艘科学考察船抵达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船上的科学家阵容庞大,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和瑞典。在马尾藻海直径约200海里的圆形海域内,科学考察工作紧张地进行着。各种深海探测设备被掷入了大洋深处,船上的声纳探测设备也在紧张地工作着。“他们在干什么?是寻找海怪,还是打捞沉入海底的宝藏?”路过这里的渔民们猜测着。其实,这是一次代号叫“MODE”的大洋动力实验,科…  相似文献   

12.
海浪探秘     
美国科学家奥斯本远离家乡,在挪威的特隆赫姆制造波浪,即那种在电影《完美风暴》中闻名的使船沉没、水手被淹死的巨浪。它们被称为恶浪,多数出现在特隆赫姆滨水区西南冰冷的北海上。这种重达数百万吨、高耸直立的水墙是水手的噩梦。它们总是突然降临,使人躲避不及。它们的威力如此之大,甚至能摧毁超级油轮和石油钻塔。  相似文献   

13.
<正>1900年,在希腊安迪基西拉岛附近海域海底,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已知最大规模古代船难(发生于大约公元前65年,考古学家称之为安迪基西拉船难)的遗存,其中包括数十座大理石雕像、数千件古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迪基西拉机器",它被认为是全球最早的计算机(用于日历和天文等目的)。1976年,考古学家重返这一船难遗址,又找到了近300件古遗存,其中包括这艘贸易船(很可能是运粮船)上的船员和乘客遗骸。  相似文献   

14.
深海钻探 来自11个国家的28位科学家为了探索困扰人们多年的远古季风问题,将要去南中国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地质科学考察。科学家要适时地追踪现代季风,只需要同时在几个地方设点,观察记录就行了;但要追踪远古时代的季风,他们就必须沿着季风经过的路线到太平洋海底去钻取海底岩心,从中解读与古代季风有关的信息。这就是他们要去海底钻探的原因。他们乘坐的“乔衣缔斯·决心号”科学考察船,长 144米、宽21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学钻探船。 神出鬼没的海盗、时隐时现的暗礁、呼啸疯狂的台风和对神秘海底的钻探,将会给这次…  相似文献   

15.
恶浪探秘     
王晓龙 《科学之友》2004,(12):30-31
挪威的特隆赫姆制造波浪,那种在电影《完美风暴》中闻名的使船沉没、水手被淹死的巨浪。它们被称为恶浪,多数出现在特隆赫姆滨水区西南冰冷的北海上。这种重达数百万吨、高耸、直立的水墙是水手的噩梦。它们总是突然降临,使人躲避不及。它们的威力如此之大,甚至能摧毁超级油轮和石油钻塔。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东海岸与百慕大群岛和巴哈马群岛形成的三角区,一直是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的恐怖海域,被称为"魔鬼三角"。多少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揭开造成船只和飞机失踪的真正原因,但始终未能如愿。最近英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说,认为从海底冒出一种气体是造成百幕大众多失踪事件的凶手,为验证这一推测,1995年10月将有一艘国际科学考察船前往百慕大进行新一轮科学探险。据英国《卫报》报道,负责这次探险活动的英国科学家、国际海洋钻探计划协调人朱利安·皮尔斯说,这种气体来自称之为气水化合物的物质。气水化  相似文献   

17.
<正>1宇宙纪元260亿年,大多数恒星已进入暮年,面临着变成红巨星的命运,这些行星上的智慧生命都忙于四处寻找新的家园。在银河系的边缘,新崛起的龙腾帝国虽已经拥有50个殖民星球,但也面临着寻找新生恒星的问题。距离他们1000光年远的猎户星云里已经产生了60多颗新恒星,帝国的天文学家用多台光学干涉望远镜发现,那里有不少行星。这些行星是否适合移民还是个未知数,于是,龙腾帝国派出了以余基为船长的"百胜号"科学考察船。墙上的液晶电子显示屏闪了一下,船长余基按  相似文献   

18.
2005年3月24日,上海市民生路黄埔江码头,彩旗鲜花一片,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历尽坎坷磨难,刚刚结束她的第8次南极远征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高楼般耸立于江面,在朝阳的辉映下,威武依旧。岸上,人群涌动,翘首企盼,亲情凸现。似乎就在昨天,人们也是在这里欢送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踏上征程。光荣的“雪龙”船,在过去的150天里,航程超过26500余海里,累计破冰13海里。其间,“雪龙”船和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137名考察队员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经受住了西风带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南极冰盖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和种种困难的严峻考验,完成了南大洋…  相似文献   

19.
1964年,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世界,建造了一艘小型深海潜水艇,专门用于科学考察和研究,但这种小型潜水艇必须有另一艘大型辅助船的支持。它需要一组维修人员、一组研究人员、一个熟练的驾驶员。为了防止腐蚀性很强的海水引起潜艇上的电子设备因短路而损坏,潜水艇在海面上不能随意打开舱盖。它必须由支持船运载到海面预定地点,研究人员和驾驶员必须先爬进还搁置在甲板上的潜艇,然后,支持船上的起重机开始操作,潜水艇才被缓缓地吊下海面。为了下潜,潜水艇起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空水箱装满海水。一旦潜艇人水后,它在水中潜行的速…  相似文献   

20.
茫茫北极路     
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最后一年,中国人把自己的目光终于转向天之尽头的北极冰雪世界,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事情。此刻,当我在挥汗如雨的盛夏握笔写这篇短文时,我国的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载着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的科学家们,穿过了连结亚洲和北美大陆之间的白令海峡,向着浮冰飘泊的北极圈挺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