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绕中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的六个地名这一重大事件,阐述了地名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并通过列举诸多地名使用与国家主权关系的案例,阐述了一个地方的地名由哪个国家和民族命名,其含义是什么,都需根据"名从主人"的国际惯例,是确认领土主权的一个重要标志。探寻查证了中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的六个地名的历史渊源和相关背景,尤其是对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文化渊源以及历史上某些地域与中央政府行政隶属关系等历史事件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国对藏南地区的领土主张提供了更多的有着明显历史人文和明确行政管辖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1972年,印度将该地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通过立法将其升格为"邦",翌年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至此,印度政府开始堂而皇之地"治理"中国藏南地区,"阿鲁纳恰尔邦"也成为中印领土边境争端中最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的资料为依据,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范围内的动物类行政地名进行数量统计分类.本文分析全国动物类行政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动物类行政地名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还能间接的指示该地区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经济、生活,对于指导我们分析和探究地区的地域性差异和地名的归并具有参考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域自汉代以来拥有两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而西域的历史地名则更值得深入研究.该文论述了不同时期西域的范围和西域历史地名的形成与发展.笔者通过对西域历史地名的深入研究,仿佛目睹了一个个民族的兴衰、一个个朝代的更替,这些民族迁移的痕迹依然隐现在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对此,历史地名就是一个最好地证明.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一个区域内的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该地所处的区域环境密不可分,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人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人文地理特征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以湖北省十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法、分类法、综合分析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十堰市行政村进行归纳分析,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类和其他因素三方面进行阐述,对地名特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经研究得出,十堰市行政村名的命名和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湖北省十堰市的村级地名的类型与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行政区划是指在一个国家领土内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传统、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情况,对领土进行分级划分以利于行政管理.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协调和扶持.在一定情况下,行政区划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在 1998年以前存在着桂林市(地级市)和桂林地区两个并列的行政机构.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地、市合并,合并后原桂林市、地的旅游业汇合成一股力量,形成大桂林旅游区"众星捧月,星月同辉"之势,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省、地、县、乡镇四级行政地名中的颜色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并利用GIS技术对颜色类行政地名进行分析,输出所需的专题地图.研究得出:全国共有1 882个颜色类行政地名;颜色类行政地名涉及到36种颜色,分成九大类:白、黄、青、红、黑、紫、灰、褐和虹.从总体来看,中国颜色类行政地名的分布并不均匀,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白、黄、青、红、黑五种颜色类行政地名进行重点分析得出,多数颜色类行政地名的分布都与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相关统计与分析方法,通过对赣州市18个县的3 781个行政村的地名所能体现的地理意义进行分析,得到赣州市行政村名分布的地理特征.通过对地名类型的统计、归纳和分类,展开了对赣州市行政村名语源类型的研究,本文将赣州市的行政村名的主要类型分为自然类村名和人文类村名.地名是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社会文化的体现,通过认真对各个类型的地名进行剖析,探讨地名的命名原则与规律,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赣州市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加深对地区的认识,对该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为规范地图出版,地图审查责任机关曾提出一系列标准化要求。主要包括:制图参数标准化,统一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地图中使用公制单位。疆界绘制标准化,在推进全国标准地图编绘的同时,先行颁布南海诸岛等标准地图。地名标准化,要求地图中的地名标注与现实相符、注重边疆与海洋地区标准地名核定,同时要求地名准确表达遭侵占领土状态。虽然民国地图审查存在制度缺陷及审查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但当时的地图编绘标准化要求,对提高地图出版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通过疆域绘制标准化和地名标准化,明确表达了官方的疆域观念及主张态度。其中部分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为规范地图出版,地图审查责任机关曾提出一系列标准化要求。主要包括:制图参数标准化,统一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地图中使用公制单位。疆界绘制标准化,在推进全国标准地图编绘的同时,先行颁布南海诸岛等标准地图。地名标准化,要求地图中的地名标注与现实相符、注重边疆与海洋地区标准地名核定,同时要求地名准确表达遭侵占领土状态。虽然民国地图审查存在制度缺陷及审查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但当时的地图编绘标准化要求,对提高地图出版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通过疆域绘制标准化和地名标准化,明确表达了官方的疆域观念及主张态度。其中部分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1.
在叙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一词的由来和土地名形成年代的基础上,介绍《更路簿》和《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土地名具体名称和数量,进而论及土地名在证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峡古诗中地名特点和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因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在古诗中经常出现。三峡古诗中的地名不仅体现了地域性,更寓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象征性。如果仅是从译法上研究,恐是难以历数。但地名属于专有名词,如果从可否译成专用名词来看的话,地名的英译就清晰地分为了四种情况:译成专有名词、译成普通名词、译成不对等的专有名词、原诗中的地名在译文中不出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台湾省地名的渊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完。对台湾得名的由来作了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台湾的主要城市、港口、自然地名和名胜古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介绍地名的由来时,对有关地名的自然面貌和经济状况也作了简要的说明。既可增加对台湾地名来源的知识,也可以供了解台湾地理概况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及地理信息.从语言及地理角度分析古藏文吐蕃地名具有重要意义.吐蕃地名的类型有它独特的一面,同时还有其地名本身的结构属性及命名特点.在命名特点上,吐蕃地名不但表现客体的属性或特征,而且也包含着主观感情色彩等内容,使地名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吐蕃地名不仅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而且与历史上藏民族及周边民族的活动和影响颇具关联,是一种人地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清朝逐步实现了大一统,并形成了"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彼时,无论是直省地区还是藩部地带,皆是清朝的领土。在清朝统一和治理西藏的过程中,地处直省边缘、同西藏接壤的四川地区,成为清朝经略西藏的依托,在军事支撑、行政支援、后勤保障、交通联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下直省和藩部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通过对清代二元并存疆域结构及四川在西藏经略中作用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清朝治理西藏的经验和得失。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是享誉世界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而如今北京的古都风貌已处于急剧变态过程中,陷于加速消失的险境,保护北京的历史文物,保护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具体建议如下:1)保护和发展北京城南北中轴线;2)保护和发展北京城山水相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融的传统风貌;3)在北京老城区的破坏性建设应坚决刹车;4)保护和发展北京的地名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文史籍与金石铭刻、敦煌文书、藏文古籍一样,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古代历史、远古宗教、民族关系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准确掌握汉藏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的名号及其由来,在藏族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史料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名号的由来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考证,同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重点讨论了微型雕塑嚓嚓艺术在藏区传播的历史渊源和相关遗存情况,提出了嚓嚓艺术最初源自印度,于吐蕃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期传入藏区的观点。同时,对嚓嚓的印制材料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特别提出了嚓嚓的印制材料与四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以田野考察为依据对传承下来的嚓嚓模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西藏博物馆是我区大型文物展示场所和专业展示的龙头机构。自建成开馆以来,西藏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民族文化弘扬,以及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西藏博物馆目前陈列展览存在不少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87卷赤德祖赞赞普传记中,记载了南诏阁罗凤赴蕃"称臣致礼",赞普赐以"钟"之名号;又记载了南诏大军将、清平官段忠国后来又赴蕃晋见赞普,赞普君臣作歌等。这些事件是南诏与吐蕃关系中的大事,反映出双方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汉文史籍失载,但此传记时间、地点又记载不详。结合南诏文献及汉文史籍记载分析,阁罗凤赴吐蕃拜见赤德祖赞并称臣当在姚州之战后,即天宝九载末或天宝十载初(750-751年),地点可能在浪穹或剑川,但更可能在今西藏拉萨或某地。段忠国出使吐蕃的时间可能在赤德祖赞去世的当年,也就是天宝十三载(75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