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现状,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说明安徽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意义,并提出安徽应加强与江浙制造大省的合作、加强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等建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优化布局对于区域产业调整、制造业发展,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视角分析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从区域视角来看,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在时间维度上,只有郑州得分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较大,其他省辖市则变化不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郑州集聚水平处于绝对优势.运用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分析,时间维度上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有异化的趋势,但从空间角度来看,除濮阳外产业结构整体变化不大.②从行业视角来看,在时间维度上,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分行业和整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都大致呈倒"V"形分布,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且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较高;从空间角度来看,市域范围内,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及各分行业集聚格局整体相对较稳,局部变动明显.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3—2012年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以及三市集中度对其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从产业内企业间集聚程度和产业地理上的空间集聚程度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地理上的空间集聚程度与产业内企业间的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产业地理上的空间集聚发展态势与产业内企业间的集聚发展态势也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相关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融、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成为策动我国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通过应用RrcGIS空间缓冲区分析原理,对西部特大城市—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西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并且表现为随着行业不同其集聚特点也有明显的不同;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是市场规律、政策导向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之一。论文客观全面地分析西郊集聚区发展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并对其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服务业在技术扩散和知识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有效桥梁和纽带。产业集聚化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种空间演化形式,而且产业集聚也会带来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于带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以珠三角为例,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珠三角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投入产出表,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和投入产出法,分析了西藏自治区2012年和2017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情况。结果表明:(1)根据中间需求率与实际发展情况界定的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2)2012~2017年西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总体下降,空间格局以拉萨中心呈中心-外围特征。(3)从前向关联角度分析,西藏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一直是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弱。从向后关联角度分析,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对生产数量和规模扩大的带动作用不强。探究西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产业关联,有助于深入理解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与水平,可以为高原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引导。 相似文献
8.
9.
利用2011—2019年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地理集中度系数和面板回归法深入分析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空间集聚结构较差,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变化不大,并按集聚度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划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水平4种类...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3—2013年浙江省市域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内部结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展开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下的产业规模水平、产业化水平能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而信息化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虽然具有正向影响,但显著性不强。外部环境中,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相关程度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制造业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已有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原因可能在于二者的空间错配。最后就如何加强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4—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统计分析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特征和结构,发现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发展不平衡。鉴于此,提出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经济发展,城市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期。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典型案例,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测度示范区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其集聚演化特征,探索集聚形成原因。研究发现:(1)2003—2010年示范区四类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普遍较低,发展较为均衡;2011—2015年示范区消费性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呈现较为显著的聚集特征;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略有上升,社会性服务业分布呈现均等化趋势。14个服务行业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从静态来看,2015年,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程度均较高;从动态来看,除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外,其他所有服务行业正处于集聚发展阶段。(2)示范区核心区的相对专业指数较高,黄山市消费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最高,而其它各城市专业化程度总体相对较低。示范区服务业地域分工现象已经显现,形成了"马芜铜"和示范区核心区两大空间板块。各城市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专业化行业,并表现出不同行业特征。(3)选取13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市场需求因子、创新要素因子、人力资本因子以及城市发展因子4个影响因素,4个影响因素对示范区服务业集聚都有一定的正向解释力。市场规模有效促进了服务业的集聚;创新要素是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驱动力,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推动服务业高级化;交通设施条件、信息化水平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人力资本要素对服务业集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示范区城市发展水平与服务业集聚密切相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十一大城市群2005—2014年面板数据,在计算十一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测度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针对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布局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随着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城市群构筑需要以及区域一体化推进的需要,其布局需要不断调整,才能渐趋合理和完善。结论长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合理布局主要体现为层级性、网络性和空间一体化发展,形成分工比较合理、专业化经济明显、内生比较优势,并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5.
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而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具空间集聚效应.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3-2010年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地区对差异有不同的贡献率;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呈现倒"U"型变化;行业集中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集聚水平低的地区主要在南部区.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商指数法测算和分析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固定效应模型,以产业结构为因变量,以区位商计算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引入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和研发投入三个控制变量,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推动程度不是很大,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16年全国29个省份面板数据,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为主要解释变量,本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对制造业效率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分地区分析,影响程度排序为:西部东部中部;分行业分析,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金融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根据分析提出对策,全国要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东部要注重制造业增加值的提升;中部应促进制造业外包;西部应重点发展区位影响小的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结构,并和周边省份进行了比较,提出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从思路、政策、聚集效应、人才和市场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是有知识集成内涵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现代服务业要实现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行动对接,并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内涵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壮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主导区域产业的发展。中国正向服务经济转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竞争的影响力不断加深。研究采用区位商、赫芬代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旨在揭示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呈现较高水平。2浙江省金融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集聚结构好且与区域集聚程度保持一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集聚结构较其他行业相比较差且与区域集聚程度并不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