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如果因为个别事件,就抱有"因为总出事,最好不要接种疫苗"的想法,无异于因噎废食。近来有关疫苗的话题流传甚广,疫苗生产、保存中会出现风险,甚至一些关于疫苗偶合症、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更是让人惴惴不安。甚至有人萌生了不接种疫苗的想法,但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期待人们按时接种疫苗首先要正确认识与疫苗有关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偶合症。国家卫健委曾明确,预防接种后偶合症与疫苗  相似文献   

2.
一纸"双减"政策,让今年的新学期变得与往年意义大不一样. 家长群里有人欢欣鼓舞,有人焦虑迷茫.看似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减轻了,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考、高考,依然是现如今人才分流的标尺.再加上"普职分流"的全面推进,有家长调侃,"不考试""不排名"的结果就像是在"抽盲盒",平时不知道孩子的成绩处在什么水平,大考成绩一出,考成什么样都得接受.  相似文献   

3.
正在这个任何职业都需要考证或者培训的年代,只有家长这一"职位"可以直接"无证上岗"。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怎么做?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常常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已经上岗了。为人父母,自然希望教育好子女,但又容易陷于焦虑、迷茫,一些家长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工作,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亲爱的小孩,从现在起,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懂事"和"乖"是家长、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地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24,(10):46-49
<正>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网上却流传出了关于儿童疫苗的各种说法,让家长们真假难辨,困惑不已。2024年4月25日是我国第38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的宣传主题为“共同行动接种疫苗为全生命周期护航”。  相似文献   

6.
正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感慨:我家小孩"输不起",在游戏中输了,便不认输、发脾气,甚至退出不再玩;画没画好,就把辛辛苦苦画了很久的画一下就撕碎。专家认为,培养孩子承受挫败的容忍力,让孩子拥有一份"输得起"的精神,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抗逆力",使他日后在遇到挫折时不容易跌倒,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输得起"的精神呢?"输不起"是一种天性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  相似文献   

7.
正无论在国内外,婴儿痉挛症的家长指责疫苗之罪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所有这些案例经过中外科学家的大量实例研究都证明——婴儿痉挛症的致病因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随着此次疫苗造假事件的爆发,各种接种疫苗后被确诊婴儿痉挛症的消息重新在网上流传,配上父母的痛心疾首,不少人疑惑不已:疫苗真的是婴儿痉挛症的致病因吗?对此,国内外科学研究普遍进行了否认。婴儿痉挛症又称为West氏综合征,又称婴儿痉挛症、点头子痫、  相似文献   

8.
正疫苗的风险,首先源自它本身的性质,毕竟是从病原体中提取的,一些减毒的疫苗,如果接种到本身免疫力很差的人身上,反而会成为显性病毒,让人感染疾病。疫苗的风险到底来自哪些环节?世界上存在没有风险的疫苗吗?如何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为什么疫苗有风险——"疫苗的风险,首先源自它本身的性质,毕竟是从病原体中提取的,一些减毒的疫苗,如果接种到本身免疫力很差的人身上,反而会  相似文献   

9.
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寻求摆脱瘟疫和疾病的方法,但通过接种疫苗来抵抗疾病的历史其实很短暂。从爱德华·詹纳医生给人群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以来,也不过200多年。直到20世纪,大规模人群的常规疫苗接种才逐渐被推广开来,也日益被公众广泛知晓和接受。通过接种疫苗,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病例也减少了99%,白喉等传染病发病罕见,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正>在减负问题上,家长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一地减负且执行很严,而其他地方继续加码,自家孩子就要吃亏。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在不少南京家长的朋友圈里刷屏,也引发网友热议。在文中,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起了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不许补课,不许考  相似文献   

11.
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病毒,疫苗研发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多种技术路线并进才是多保险方案.彭博社撰文称,截至1月31日上午6时许,全球62个国家已经接种了超过9440万剂新冠疫苗,平均每天接种447万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被批准上市或获得紧急授权的新冠疫苗共有8种.那么,新冠疫苗研发有哪些技术路线?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寓教于乐高     
正在乐高城市中认识事物、学习词语、分辨图形颜色、描绘故事情节,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家长都会遭遇这样一个阶段——被狂问"这是什么"。该阶段极其考验家长的耐心和知识储备。如何选取最适合孩子接受能力的词句作答,更是让家长们头疼不已。基于日常语言习惯,我们脱口而出的回答往往是说某个具体名词,可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这些  相似文献   

13.
疫苗是人类抵御疾病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疫苗接种具有风险与收益相互交融、免疫效果有限性等技术特征,加之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会引发疫苗犹豫、分配公正和可持续性等伦理难题,从而影响到其善目的的有效实现。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重构公众的疫苗认知,确立多样化的公正分配原则,并且不断强化人们对于持续接种疫苗的道德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解疫苗接种伦理难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在武汉中学进行的一项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但超过七成孩子认为自己"听话",家长和孩子在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学生们普遍"吐槽"的是,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们呼吁:"请给我们试错权!" 学生与家长在认知、沟通上的矛盾和差异普遍存在,今年因疫情防控的特殊原因而导致学生长时间居家学习,更让这种亲子冲突愈加凸显.向父母喊话索要"试错权",其实质就是要彰显其属有思想和能自主的独立个体,应当得到家长的尊重、认可与理解.这反映出孩子们要求"独立"的心声,也折射出家教中的短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无法通过身份验证,将游戏中的未成年人识别出来,那其他关于游戏时长的限制自然无从谈起。孩子沉迷游戏,一些家长很无奈:"孩子太沉迷游戏了""每天玩到夜里10点多都不睡觉"……而有些游戏的防沉迷形同虚设。11月27日至12月9日,笔者  相似文献   

16.
自去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不少学生家长、老师的心态尚处于调适过程:既感慨孩子年幼便承受学业之重,也对子女未来心怀担忧.校外培训的"虚火"已明显下降,家长们却"心火"难退.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建议:塑造"看能力不看学历"的风尚.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1,(3):21-21
卫生部印发的《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再次引起广大儿童家长对"性早熟"的关注。对性早熟的治疗固然重要,但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不让孩子过早的发育。对此,有关专家强调,正常喂养、平衡膳食是其中的关键。专家指出,性早熟是儿科内分泌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分为真性(中枢性)性早熟和假性(外周性)性  相似文献   

18.
孩子大多喜欢光着脚丫子玩耍,对于这种"嗜好",家长一般都会加以阻止,理由是:不卫生、怕孩子的脚受伤…… 其实,孩子赤脚玩耍不仅是出于好奇,更是一种锻炼。在日本,孩子打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登上了国立学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爱知大 学附属幼儿园不惜耗资700多 万日元,将院内的水泥地面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4,(1):22-22
正经常说孩子笨蛋,孩子真的会变傻吗?专家表示家长措辞不当,会影响孩子心理!李女士有个儿子,这孩子在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特别丢面子,家长们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效果不好。没办法,家长就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儿子有所收敛,就是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乖乖的。有一次,他因为要一件东西达不到目的,就睡在地上打滚,被孩子的爸爸打了一顿屁  相似文献   

20.
推进"双减"又有新动作:10月19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三审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明确要求,回应了有关家庭教育焦虑的问题,拟从家庭教育角度作出相关规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家长的理解配合直接关乎其能否真正落地.教育焦虑是当下中国社会一大顽疾,家长习惯了被裹挟着"奔跑"之后,突然来个"急刹车",一时之间要想让观念彻底转变过来殊为不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