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讣告     
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原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昌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3月20日16时45分辞世,享年79岁。  相似文献   

2.
正徐颖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她是80后,也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作为"北斗女神",科普让她成为另类"女神"。"大家都看过《鲁滨逊漂流记》吧,如果有一天一个人漂流到了孤岛上,能怎么办呢?如果这个时候他选择的是GPS,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无法通知别人,所以他还是只能在荒岛上求生。如果用的是北斗系统,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他不仅可以知道自己位置在哪里,而且还能够把位置发送到几  相似文献   

3.
精心策划的“意外”10来岁时,惠特尼·休斯顿在她母亲——60年代“甜美灵感”乐队创始人的严密关注下,培养了自己的歌唱才能。“我记得当我17岁时,有一次我正为当晚与妈妈同台演出的演唱会作准备,忽然妈妈打来电话,声音嘶哑地说:“我的嗓子坏了!不能唱了。’我说:‘我总不能一个人上台唱呀!’母亲却说:‘你完全能一个人唱,你很棒!”’于是,休斯顿一唱成名,一唱而成为美国的王牌歌手。事后她才发现,这个“意外”是母亲精心策划好的。妈妈说:“我完全知道你能够做到这一切,如果你真心热爱唱歌,你就会去做。”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6,(21):52-55
在影片《谍中谍3》中,超级特工伊森·亨特在众多高科技装备的帮助下,击败了邪恶的军火商欧文·戴维安,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影中那些有关高科技的情节真的是可能的吗?为此我们采访了以下专家:刘加: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网络与人机交互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卞纯宗:北京工艺美术学院,硕士。曹宗胜: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马强: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军官,中校、博士。场景一影片片段:为了营救落入敌手的女探员琳西,由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超级特工伊森·亨特先是在一处巨型厂房内与敌人进行了激烈…  相似文献   

5.
彭小娜,女,32岁,北京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翻译工作至今。2004年12月23日,彭小娜打电话告诉我,她在“本年度的最后一次相亲失败了”。这是作为单身女子的她在29岁那年决定接受“介绍对象”这种方式以来的第21次相亲。认识彭小娜就是在她29岁生日那天。那天她也是打电话给我。她说,咱们不认识,我是你的读者,今天我29岁了,我还是单身,我想女人到了这个年龄必须接受现实想办法把自己嫁出去,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接受所有的媒人,我给你打电话是想有一个人能见证一下这个过程,我觉得你肯定能理解我。当时我就被她的语气中那种无可奈何和无所谓吸引了…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6,(17):48-49
压力重重博士生生存现隐忧博士生同时面临经济、学业及就业等多重压力;近年发生多起博士生自杀事件。■关注焦点一女博士跳楼自杀,留给人们一个现实:博士的烦恼,可能会比普通人更多。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尴尬、与同龄人相比收入上的暂时落差,多重压力,聚在一起,重重压在了博士们的身上。怎样为博士解压,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我不能给你写推荐,你还是推迟答辩吧,唉。”电话那端传来导师的叹息。婉梅(化名)放下电话,只觉得一阵晕眩。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和导师探讨论文的事了,没想到还是要推迟。婉梅,30岁,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某专业博士三年级。作…  相似文献   

7.
说来惭愧,我真正认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还不足四年时间;只是在1999年,当我成为一名复旦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时,才知道了她——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我们专业的核心刊物,也是复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被指定的唯一一份权威杂志。所以,尽管若论年龄她与我一样年轻(我出生于1978年),但她却无疑是以成熟稳健的学术权威的长者身份进入我的生命的。 我想,和大多数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年轻人一样,当初的我对于“自然辩证法”之类的名词是既熟悉而  相似文献   

8.
正陈珪如(1907-1986)又名陈圭如,笔名陈晓时,福建福州人,是我国最早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者之一,又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她精通日语、英语,也熟悉德语、俄语。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读书期间,她经常去外文书店阅读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由于她钟情于数学和自然科学,这使她在书店第一次读到日文版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时如获至宝,思想上的共鸣让她义不容辞地投身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并成为她一生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4):F0004-F0004
谢立信,男,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青岛大学眼科学院院长、省部共建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兼任《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等国内学术职务;同时还担任国际眼表疾病学会理事、亚太地区角膜病及屈光手术学会理事、亚洲角膜学会副主席、国际泪膜与眼表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国际学术职务。是国家个人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疗卫生专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会第五、六、九、十届生命科学部专家恢复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0.
很早的时候听过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一个人要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快乐。"很长时间我都不明白,难道"感恩"很难学吗?比微积分、量子力学、线性代数还难学吗?直到最近,我遇到一件具体的事,这才恍然大悟,不禁由衷感叹——"感恩"真的是一门艰深的课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正>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个总是"弯道超车"的天才,但他却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学霸,相反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学渣"。作为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芯片的研发者之一陈云霁,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道路上,被一直认为是"脚踩油门":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24岁获得博士学位,25岁成为8核龙芯3号主架构师,29岁晋升为研  相似文献   

12.
正武汉女医生因抢救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殉职,生命停留在29岁9个月零20天。2月23日,武汉协和江北医院官微发布公告,哀悼在当天清晨6时30分不幸去世的夏思思医生。在电话的另一头,夏思思的丈夫、武汉市普爱医院骨科医生吴石磊哽咽着说:"她没留下一句话,突然就走了。"29岁的夏思思是协和江北医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第六届副理事长,第七届常务理事,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原主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原所长曾国屏先生因突发急症,抢救无效,于2015年7月8日15时10分不幸去世,享年62岁。曾国屏教授一生献身于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勤奋治学,倾力育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学科建设和  相似文献   

14.
联系刘晓琳是件挺便捷的事儿。因为她现在已成为"网络名人",于是,我通过网络搜索她的网名"琳冰"后,纷至踏来的信息顿时将我淹没,也使得我能第一时间,联系到这个患有脑瘫、只用一根大拇就写出200万字小说的"天使女孩"。爱抿嘴笑,是刘晓琳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不说话时,本就行动不便的她,安静得就像一只讨人怜悯的乖巧的猫。偶尔,她会下意识地将垂到额前的刘海向两只耳朵边别去,之后,就再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生物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国内外论争的主要问题。唐娜.哈拉维对转基因生物并没有简单地予以拒斥或者接受,而是从其赛博格的理论出发进行解读。她分析了转基因生物的特点,剖析转基因生物被拒斥的根源——传统科学观所坚持的基因的纯洁性以及传统科学哲学维护的"谨慎的见证者",继而哈拉维引入"技术科学"对此进行批判。文章通过解析哈拉维对转基因生物的解读,进一步对哈拉维的后现代解读进行反思以期加深对转基因生物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我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20周年[编者的话]亲爱的读者,当你收到本期《自然辩证法通讯》时,《通讯》已姗姗步入她的20华诞了。20岁的妙龄少女毕竟涉世未深,不免显得天真稚嫩;但是,20岁的学术刊物《通讯》却在经磨历劫和艰难跋...  相似文献   

17.
"我不是个坏女人。"这是她坐下后说的第一句话。 "这我相信。"出于心理医生职业的要求,我这样说。 "可您如果知道我所做的一切,您就不会这样说了。" "为什么呢?"我不解地望着眼前这位打扮入时的少妇。 她给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叫阿玲,今年30岁,结婚已6年。由于单位经济效益不好,便一狠心辞职干起  相似文献   

18.
正早在2005年,联合国就通过宣言明确:克隆人的做法违反人类尊严和保护人的生命原则,克隆人是不人道的,也不符合伦理。《西游记》里的神话正在成为现实。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华华"在中国诞生近两个月!北京时间1月25日,它们的故事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中中"和"华华"是体细胞  相似文献   

19.
正苗东升(1937-2020),山西榆社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先在国防科研部门供职,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科技哲学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苗东升教授曾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模糊数学、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等课程,他的"系统思维"课程多年深受博士生好评。苗东升教授为我国自然辩证法界系统科学哲学领域资深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及其实践研究,著有《系统科学概览》(2020)、《复杂性管窥》(2014)、《复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她还曾入选英国《自然》杂志"中国科学之星"。高彩霞用基因编辑这把"剪刀"圆了植物科学家一个梦——终于可以实现植物基因定点突变。分子育种领域的学者们有了这把"剪刀"更是如虎添翼,大大缩短了育种的时间周期。——研发技术,实现应用——2013年,作为植物基因组编辑领域的领军团队,高彩霞课题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