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进核能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阳予 《自然杂志》2006,28(3):137-142
利用核能发电世界范围内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高潮和80、90年代的低潮后,现正走向复苏。本文概述:①对新一代(第三代)商用核电机组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和研究开发简况;②对更新一代(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统的研究前沿动向;③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的前景展望;④我国核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铀核裂变产生经济上合算的电能早在1956年已告成功.二十多年来,原子能发电以五倍于常规电站的发展速度稳步前进,现今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核电,运转的装机容量超过了12000万(?),这么快的发展速度不难使人想到它必然包含有许多内在的优点和合理之处. 可是去年三月底,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东南16公里的三里岛2号核电站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致使不少人对进一步发展核电产生了疑虑,甚至感到恐惧,他们纷纷指责核能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其言语之激烈也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消除一些人对核电的恐惧和误解,我们先来看看三里岛事故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前沿     
正我国成功发射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首星2019年3月31日23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天链二号01星是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和传输等服务。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1次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科学技术逐渐变得失去信心了,甚至是那些曾经给整个国家带来过成功的科学技术。从美国大轿车到宇航员从月球安全返回,我们对所取得的成就都提出了质疑。这里有许多原因:汽车、核电力和能源工程给环境带来有害影响;越南战争的失败表现为—个农村妇女用步枪摧毁了数千万美元的飞机和直升机。  相似文献   

5.
雷达搬迁工程是一项既复杂又细致的工作,前期准备、天线吊装、搬迁过程、系统调试、雷达信号的传输、后期资料整理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吸收式换热器是吸收式热泵应用于集中供热的关键核心部件.采用多段吸收式热泵机构可以有效提升机组性能:一次网回水温度一定时可大幅降低总传热面积,更重要的是在机组面积不变情况下显著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实现单段机组无法实现的参数.本文在此技术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三段大温差立式降膜吸收-蒸发器单元,并进行了多组工况的实验,测试其性能.该实验单元可以实现水侧大温差,形成三级蒸发压力梯度,与传统单段吸收机相比,实现了梯级换热,换热过程更加匹配;建立一维吸收器传热传质模型,分析并解释了实验中吸收器出现的冷却水出口温度高于溶液温度的现象.实验单元直接应用于实际供热工程中,在不同供暖工况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次网回水温度可以低至30℃以下.  相似文献   

7.
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得到了大量月球数据产品,填补了我国在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嫦娥一号的初步科学成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为推动中国月球科学和天体化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第四代核电站与中国核电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亨 《科学》2005,57(1):18-21
核电是世界三大支柱能源之一,具有清洁、安全、高效的特性。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几年里,发生了对世界核电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件大事:美国政府发起了第四代核电站的技术政策研究;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世界新千年峰会上,发出了推动世界核电发展的倡议;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美国新的能源政策,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张丞 《科学之友》2022,(6):14-15
2022年5月上旬,烟台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1号”首批8 000尾珍品鱼类鱼苗成功投放。“耕海1号”在国内首次将海洋渔业、智慧养殖、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是装备型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年产海洋渔业产品约150吨。作为我国首座综合性、示范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现代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有哪些...  相似文献   

11.
关键词     
<正>嫦娥二号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了序曲。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  相似文献   

12.
李玉龙 《科学通报》1982,27(18):1152-1152
自1975年以来,我们用单倍体育种方法,成功的选育出了冬小麦旱薄地新品种“豫花一号”。目前巳在陕西、河北、山东及我省各地70多个点引种示范,面积达5,000多亩,均获得较好的结果,产量都不同程度的超过当地旱地主栽品种,增产幅度为4—44%。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河北保定乐凯大街南延工程转体斜拉桥母桥用时68分钟,成功转体52.4度。4.6万吨的转体重量和263.6米的跨度均刷新了桥梁转体世界纪录。本次转体的桥梁由北向南跨越京广铁路大动脉的21条铁路线,转体施工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子母塔双转体技术。而最新研制的转体球铰,是实现超大吨位桥梁高精度转体的核心部件。本次母塔转体使用的转体球铰直径达6.5  相似文献   

14.
姚仰平 《科学通报》2024,(Z1):485-488
<正>2020年12月,我国首个月球采样探测器——“嫦娥五号”成功采集并带回地球1731 g月球样品,使得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品,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圆满成功. 2022年11月,美国“阿尔忒弥斯1号”成功发射,预示着美国重返月球计划正式开始. 2023年8月,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在月球南极表面成功软着陆.当今世界新一轮探月热潮正在兴起.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  相似文献   

15.
正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中国开始筹备月球探测工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进行论证工作。直到2004年1月,探月工程正式获批立项,并命名为"嫦娥工程"。过去近20年里,中国的探月工程已经取得五战五捷的成绩,现在,嫦娥五号成功归来,标志着嫦娥探月工程的历史性突破。这次任务更是人类在时隔44年后再次获取月球土壤样本,对中国探月乃至整个人类探月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封面说明     
<正>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2月14日21时在月球正面虹湾以东地区软着陆,如封面显示,这是我国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成功实施软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  相似文献   

17.
正"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瑰丽壮美的火星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成绩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团队并肩携手的顽强奋战。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他们默默付出,洒下辛勤的汗水,托举着一个个火箭直上云霄。默默守护的"牧星人""林鹏,你再检查下数据,看正不正常?"自"天问一号"发射任务进入状态,文昌航天发射场光学岗位的刘延和林鹏每天都要反复进行任务参数检查,每一次的精细检查都要忙碌至少3个小时。  相似文献   

18.
科技短讯     
“神舟”四号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1月5日晚7时许,在南太平洋上空,一个闪光的火球正疾速飞向中国大地,这就是完成了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返回的“神舟”四号飞船.飞船打开降落伞准确着陆在预定区域了。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次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9.
姚诗煌 《科学》2008,60(1):2-3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们都沉浸于喜悦、激动之中.众所周知,嫦娥一号从设计、研制到试验,都是依靠中国人自己力量完成;而从当年的东方红卫星,到近年的神舟号载人飞船,再到这次实施的探月工程,我国航天事业完全是依靠自主创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20.
腾月 《科学24小时》2005,(11):13-14
5月25日,随着东海大桥最后8米缺口处最后一块箱梁吊装到位,中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全线结构贯通。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一号工程”。6月16日,韩国开工建设连接仁川国际机场和松岛之间的跨海大桥。这座跨海大桥计划于2009年建成,海上桥梁长12.3公里,将创韩国大桥长度纪录。过去,许多国家的人民相互之间被大海阻隔着,往来极为不便。现在,工程师们将不断建设跨海大桥,让人们不再隔海相望,而是花上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达到海洋的彼岸。跨海大桥选址有讲究架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