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合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密井网资料、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及开发实践认识,通过取心井单井沉积相标定、平剖面沉积特征解剖,结合油层展布特征分析,明确了百口泉组厚层块状砂砾岩的沉积演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了探讨了其油气差异富集机理。研究表明:(1)研究区百口泉组为干旱型冲积扇沉积,根据其内部沉积特征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扇根及扇中2个亚相和7个微相单元,扇根以主槽微相发育为主,扇中以辫流水道微相发育为主。(2)百口泉组冲积扇整体呈不断退积的特征,B3砂组以扇根主槽块状砂砾岩发育为主,整体呈连片分布特征;B2砂组为扇根主槽向扇中辫流带过渡沉积,砂砾岩体由块状向近层状演化;B1砂组以扇中辫流水道发育为主,辫流水道砂体呈层状展布特征。(3)研究区油气富集平面呈现断裂处连片富集、近断裂处条带状富集和远断裂处富集较差的特征,剖面上呈现底部B3砂组富集较差,中部B2砂组最为富集,顶部B1砂组富集稍差的特征。研究区油气差异富集整体受构造及沉积特征的共同控制,断裂为油气运移路径,后期起到遮挡作用,加之断裂处扇根主槽块状砂砾岩储集层发育,导致其油气较富集;近断裂处受扇中辫流水道优势储层条带状分布的控制,油气富集亦呈条带状分布特征;远离断裂处扇中外缘有利储层发育较差,油气富集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水力资源是中国的优势资源,经过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水力资源进入西部开发的关键阶段,需要妥善处理好项目开发建设管理体制、移民搬迁安置、枢纽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程序等问题。结合金沙江下游河段水力资源开发的实践,对西部水力资源开发的项目管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缺资料流域水文模型的参数率定是水文学科的一个研究重点.除传统的参数区域化方法以外,考虑到在部分缺资料流域可能存在少量短时间序列或零星不连续径流量观测数据的实际情况,近年来采用少量不连续径流量观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的方法逐渐引起关注.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内陆的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域,选取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为研究工具,使用SUFI-2方法作为参数自动率定与不确定性分析工具,分析不同径流量观测数据数量对模型参数率定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4组不同径流量数据在验证期的Nash效率系数均为0.67,表明使用1年的径流量数据进行参数率定时所获得的模拟效果可以达到使用多年径流数据率定参数的水平;比较各组模拟结果获得的P因子和R因子,表明使用1年径流量数据进行模型率定的不确定性会更大.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建设应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其发展受地理区位、自然环境、资源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及地方经济的综合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区规模随之扩大,但其建设规模往往只能根据用地指标进行确定,功能定位也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今以安徽庐江经济开发区为例,围绕这些问题,分析了安徽庐江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的区位优势、发展规模、功能定位和建设布局,并提出若干发展策略与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决当前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促进地质旅游资源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尝试利用多元模式进行两者的协调。方法通过对陕西黄河蛇曲地貌景观这一典型实例的研究,采用资源价值指数的评价方法,参考地质公园计划和生态旅游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地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运作模式。结果在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引入多元化的地质公园模式、生态旅游模式、资源评价保护模式,以达到多方制约、多目标设定、多效益获得的双赢结果。结论利用多元化模式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解决其保护和开发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统计降尺度和SPI 的黄河流域干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流域101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气象数据和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3种排放情景下的6个模型1961—2099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等距离累积分布函数法(equidistant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matching method,EDCDFm)进行统计降尺度;通过历史阶段(1961—2005年)实测站点数据对降尺度后的降水和气温进行精度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precipitation index,SPI)对黄河流域气象干旱进行预估。结果表明,EDCDFm的降尺度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气候模式所模拟的气温和降水精度,尤其对极值的模拟精度;黄河流域气象干旱的预估显示,3种气候情景下21世纪初的干旱情况相对于基准期均变得比较严重,但是世纪末的干旱程度均明显减轻,近期黄河流域的防旱工作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8.
黑河中上游流域水文区划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黑河中上游流域11个水文站点反映流域降水径流特性的7个区划指标,分别应用模糊聚类法和集对分析进行水文区划研究.2种方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模糊聚类法将该流域划分为5个子区更为合理.所得分区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流域水文现象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也为黑河流域水文站网合理规划、布设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解决水文资料移用和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10.
The river corridor area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are dominated by the traditional green corridors along the river section from the Qara Reservoir in Yuli County to the Taitema Lake in Ruoqiang Coun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arim River Watershed with a extremely significant ecological functions. The buffer zones perpendicular to the watercourse were defined along both riversides at a 5-km interval beginning from the watercourse (10 km wider)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buffer zone analysis.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of each buffer zone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indexes of the main landscape patterns were analyzed so as to reveal the radiative effec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ver corridors on landscape and patch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iative width is generally 30 km in the study area, and can be up to 50-70 km in sub- region FG1 because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wo drainage basins, with an ecological interstitial zone between them. The landscapes of woodlands and wetlands are general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10 km buffer zone (it means that the buffer zone is 5 km away from the watercourse; the same hereafter) along both riversides. Moreover, the closer the buffer zone is to the watercourse, the higher the patch density and the largest patch index are. I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generation for the study area, the extent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the river corridors must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projects must be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planned and desig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