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有效培养当代公民素养,需要构建中国电影美育实践体系,利用开展“电影+研学”活动、选择电影育人活动主题、不同年龄阶段电影育人把控、做好电影美育关联教育实施、打造“电影+文旅”模式、开展“电影+文旅”活动、注重电影影评分析参考以及注重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方式来构建中国电影美育实践体系,进而总结现阶段当代公民素养教育的中国电影美育实践体系构建价值。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把读者接受作为文学演进中一个基本环节与内在动力看待,认为应以作品被读者接受后形成的审美对象为基础,作品价值与作家地位是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将它引入电影研究领域,提出,在电影研究中,既要对作品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和“共时性”的研究,还应联系观众的“期待视界”去挖掘电影响的“深层涵义”,电影的欣赏是影片与观众的融合,电影的意义则是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的结果,理想的电影观众应该是既受历史的局限,又超越历史,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研究电影时,还应着重关注电影作品各场景之间的空域以及观影中不断的否定,并探索其双重否定性。  相似文献   

3.
电影,究其本质,是一种盈利性的商品,是一种需要巨额投资的文化形式。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文化贸易水平的重要体现指标。但中国电影文化贸易却长期存在逆差,从中国电影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世界电影产业的严峻挑战来看,中国电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对外贸易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的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拥有全球五分之一电影市场的中国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但加入WTO之后.国际电影业前所未有的冲击及国内电影频道的日益专业化.VCD、DVD等的多样化生产与多元化营销.网络在线收看的不断便捷化都将使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本文就电影市场中至关重要的营销环节做些研究和探讨.以期让中国电影能够摆脱“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5.
沈健 《世界知识》2017,(20):75-75
又一个“十一”电影黄金周就要到来,这是中国电影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收获季节。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我们电影人希望在满足本国观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更大地发挥电影在沟通中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龙隐 《世界博览》2011,(2):82-82
虽然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早就扎根中国,而他本人今年1月11日才首次来到北京。很多中国读者是通过王家卫的电影《蓝莓之夜》知道这位美国侦探作家的。侯孝贤虽然没拍过他的电影,但也是布洛克的忠实粉丝。  相似文献   

7.
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首先讨论了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情节以及《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画面,然后从电影与华裔作家两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反思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要素,构建文明的、积极的中国文化,从而追求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英雄》带出的一条中国国产商业大片之路,在带热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受到了大量毁誉参半的评价。商业大片盯准奥斯卡,却屡战屡败,而不少中小成本国产艺术片却在各国际电影节上率获殊荣。中国电影的商业与艺术如何权衡?本文将以电影是商业为前提,根据中国电影市场与观众的特点,分析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电影”也称为“后《黄土地》现象”、“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先锋电影”、“状态电影”、“五代后新生代”和“后第五代”等。新生代电影的创作同步于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 ,一批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如娄烨、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人脱颖而出 ,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丝毫不亚于当年第五代兴起之初的成就。就其当前在精神和审美领域所表现出的原创性和冲击力 ,已经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探索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电影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 ,迄今为数不少的新生代电影研究通常热衷于代群归类、意识形态批评、文化产业和体制层面的分析 ,而在电影文本细读和导演个人影像美学分析方面还显得有些欠缺。这就是我们开设“新生代电影研究”栏目的初衷 ;同时 ,我们也希望将这个栏目作为纪念中国电影 10 0周年的献礼。本期刊出的论文中 ,陈旭光教授《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试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将新生代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在审美现代性的层面上探讨了新生代电影诗意抒情、现代性对抗和感性主体启蒙等问题 ,他的思考代表了当下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娄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电影”也称为“后《黄土地》现象”、“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先锋电影”、“状态电影”、“五代后新生代”和“后第五代”等。新生代电影的创作同步于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 ,一批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如娄烨、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人脱颖而出 ,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丝毫不亚于当年第五代兴起之初的成就。就其当前在精神和审美领域所表现出的原创性和冲击力 ,已经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探索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电影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 ,迄今为数不少的新生代电影研究通常热衷于代群归类、意识形态批评、文化产业和体制层面的分析 ,而在电影文本细读和导演个人影像美学分析方面还显得有些欠缺。这就是我们开设“新生代电影研究”栏目的初衷 ;同时 ,我们也希望将这个栏目作为纪念中国电影 10 0周年的献礼。本期刊出的论文中 ,陈旭光教授《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试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将新生代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在审美现代性的层面上探讨了新生代电影诗意抒情、现代性对抗和感性主体启蒙等问题 ,他的思考代表了当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新华影业公司出品于1937年的《青年进行曲》再次证明,作为国防电影升级换代的母本,左翼电影与1949年后新中国电影的思想品质和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着诸多的内在逻辑关联,拥有相同基因谱系并且形成事实上的隔代遗传。在三者血缘相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阶级性不仅决定着新中国电影中人物的正反面形象,还使得大脸成为女性正面人物的主流脸型,狐狸脸则沦为有钱阶级-资产阶级女性人物的标准配置。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探究近代电影史上的个人(导演、演员)或单个作品。群体研究在著作方面主要表现有三:其一、专题史研究,其二、片种史研究,其三、综合史研究;群体研究在论文方面主要有抗战时期电影研究、电影检查制度研究、电影公司研究等。在近代中国电影史的研究特色方面,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四个研究视角:现代化视角、区域化视角、史学视角、比较学视角。至于近代电影史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者、理论方法、内容、资料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由精英知识分子发起推行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其先进思想和艺术理念并没有全然进入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当时国产电影的生成基础是旧文化与旧文学,其观众主体的构成主要成分是城市中的下层民众,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也可以被称为旧市民电影,从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上都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和大众性,即低俗性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旧市民电影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新电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主流的唯一代表,其文化传统性、道德教化性、低端娱乐性以及社会批判立场的保守性等方面的特征和体现,使得它在成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电子影像版的同时,又是后来一切新电影形态生发和各自前行的基础。前两年才向民众公映的《银幕艳史》再一次证明,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出品的这部无声片是旧市民电影行列中的又一个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近三年来,中国电影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的票房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元。中国电影收入中虽然票房占了几乎大部分,但是电影植入广告也日渐成为成本回收的重要手段。同时,电影广告植入手法生硬、商业痕迹太重带来的审美缺失,也严重影响了艺术作品的质量和受众的观影体验。因此,健康稳定地发展电影植入广告对提升电影产业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术蕴含了中国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体现着华夏儿女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成为武术研究的重点。世界影视光环下的中国功夫展现了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武术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随着影视和武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影无武不关,武无影难成”的态势。透过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武术文化和武侠影视的互动发展关系,阐述武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西方影片在全球上映时,港、台、大陆三地对同一片名往往有不同翻译。本文试图探寻片名翻译在港、台、大陆三地“本地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并从文化层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详细叙述了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工艺制造技术,a-Si沉积设备,并针对薄膜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薄膜电池引起波动和变化的原因,展望了BIPV薄膜电池在未来城市建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铁路的修筑,是加拿大民族一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奠基性事件。与此同时,曾经为铁路修筑做出极大贡献与牺牲的华裔劳动力,却无法分享这一北美民族主义的叙述基调,他们被剥夺、受压抑的移民经验则成为北美华裔文化书写的持久性命题。循乎此,电影《金山》(Iron Road,2008)也许可以成为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有趣个案:影片由加拿大一香港一中国内地多方合作完成,共同书写了一部加拿大华裔劳工的“血泪史诗”。我们首先可以将其视为60年代以降,北美少数族裔文化运动的迟滞胜利;然则,考虑到影片事实背后,多国融资的电影事实,加拿大官方资金在其中所占的高额比重,以及影片中的内地与香港演员的角色配置,对于这一文本的讨论,势必要延伸到亚太经济结构中来思考。笔者认为电影《金山》向观者发出了如下信息:面对已然崛起的新一新中国,环太平洋区域中的华人所占据的位置,有待重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