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板桥嗜兰竹,画到老死。其画秀逸有致。工整清新,冠绝一时。读郑板桥的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一针见血,道出个中三昧。他的自述绝句,正是他下苦功,刻意求工,终于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写照。郑板桥深受传统艺术的薰陶,他学过郑所南、陈古白,甚至拜倒徐渭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赞叹:这首诗真美呀,简直象一幅生动的画。这幅画多美呀,简直是一首诗。人们或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用其他的东西来形容诗、比喻画,而偏偏要用诗来比画,用画来形容诗呢? 美是艺术的本质,正是美把这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美,艺术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论王维的诗中画意及其气韵生动──《王维诗中的绘画美》续篇金学智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说:“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①对于诗和画,中国和西方早就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二者的共同性,但西方从莱辛...  相似文献   

4.
诗与画,在西洋理论家的眼里是一对争风吃醋的妯娌,而在中国古代美学那里,却似一对感情笃深的孪生姐妹。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的扉页上引了古希腊历史学家鲁克塔克(Plutarch)这样一句话:“它们(指诗与画——笔者注)在题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区别”。显然,这正是《拉奥孔》里所揭示的莱辛自己的美学观点。《拉奥孔》的副标题就是“论诗和画的界限”。莱辛认为诗和画在艺术构思与表达、塑造形象的方式上都是不同的,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同这里注重诗、画之  相似文献   

5.
读木心(上)     
正关于木心,大家似乎更多知道他是名作家,而忽略了他的画家身份。即便木心美术馆已在2015年开馆。有一种话不能自己说,旁人也不能说……是非常好的话——木心。陈丹青回忆起木心对于艺术、画家的种种偏好,在他心里,老爷子一贯刻薄、神气又聪明逼人。艺术是感觉与骚动好像是上世纪90年代初,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来了库尔贝大展。我知道木心不喜写实画,不佩服库尔贝,但他那天好心情,说走吧,去看看。巡视自己看轻的画家,木心饶有谈兴,才见前厅库尔贝的早年小画,就讪笑了:“喔唷!湿手沾面粉……”我忙问什么意思,他笑盈盈解释道:呶!你这里画了,那里要画吗?角角落落都要画到呀苦煞!  相似文献   

6.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善画、能诗、工书,前人评价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书林藻鉴·松轩随笔》)板桥一生爱竹、爱兰、爱石,画竹、画兰、画石,咏竹、咏兰、咏石,留下了为数可观的题画诗.他为什么对竹、兰、石会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作过阐述:“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支那南画大成》)同时指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上海博物馆藏墨迹)由此可见,他对竹、兰、石因爱而画,由画而咏,画是人化的自然,诗是自然的人化,这些诗画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的执着追求,映现了他的品格情操,诗画中“有节有香有骨”的竹、兰、石,实际上成了郑板桥的艺术化身.因此,研究他的题画诗的思想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8.
诗、画被称为姊妹艺术。在诗与画对比关系上 ,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 ,莱辛则强调“诗画异质”说。中西方这两种传统的诗画对比观的提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中西艺术实践及其传统理论、主客体关系上各自强调侧重点的差异 ,以及对诗画媒介符号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 ,都是造成两种诗画对比观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弄清楚这种差异的内在实质 ,以求相互借鉴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诗与画具有共通之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在中国盛唐诗人王维和英国浪漫主义大师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二人诗歌创作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和指导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与画作为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寄托感情、陶冶情操是其意义之一。这也正是诗画可以融合的原因。基于这种共性,诗可以呈现画的意境,画可以表达诗的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现象是诗画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八大山人的禅学修养很深,这可见之于其诗文中.从八大山人的诗与画寻绎他与禅宗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他的诗、偈语中时有对禅宗特征的认识;第二,从诗文中可见他对江西禅寺、寺僧的了解;第三,诗中运用禅语表达他的艺术观点;第四,他的画风与禅宗的关系.无论是诗还是画,总体特征呈现风趣诙谐,有时怪诞,均受禅宗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11.
巴渝《竹枝歌》与文人拟作的《竹枝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的《竹枝歌》,本是巴渝民歌,它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唐宋文人学习,拟作的《竹枝词》,对民间《竹枝歌》进行了艺术的提升,使之在唐宋诗中别具风韵,《竹枝歌》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变通性,它在传承和不断变异,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竹枝歌》展示了巴渝人民的文艺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都知道哥白尼,哥白尼是科学巨星、历史伟人,他的科学发现是太阳中心说。就这个学说来讲,哥白尼本不该享有这么大的名声,一来太阳中心说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早他两千年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克斯塔克,才是这一学说的首创者:二来太阳中心说又不正确,在哥白尼《论天球的旋转》发表之后仅四十年,年轻冲动的布鲁诺就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无限的宇宙根本没有中心。 然而正是为了这样一个既非首创又非真理的学说,历史却给哥白尼罩上亘古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就有强调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补充与融合的传统,即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画交融的特点在神韵派诗歌及文人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司空图为神韵派诗论的开创者,他的诗歌理论以道家美学为基础。而“中国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当然是‘南宗文人画”。南宗文人画亦以庄禅美学为其艺术理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忘记是谁说的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何正确理解鲁迅这一宝贵的创作经验之谈,也就是给什么是“画眼睛”的手法作了回答。文痞姚文元在他的那本《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中谈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时,在“画眼睛”上胡诌了一通,罗列了鲁迅不少对人物的眼神的描写,把“画眼睛”的手法,当作一种实体的概念。我们有的同志也有类似的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不仅以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而享誉学林,而且由于其卓越的诗歌成就而留芳文坛。仅就诗歌创作而言,在清初诗坛上,他是遗民诗人中的佼佼者。今存顾炎武编年诗共计426首,是诗人从明崇祯十七年(1644),即诗人32岁时开始,迄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诗人逝世,在38年间创作的。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好象顾炎武是32岁以后才开始他的诗歌创作生涯的。有些论者将这一错觉作为根据,就使自己的论证走上谬误了。其实,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当时社会风气的薰染,顾炎武不仅早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诗歌创作,而且作品数量也不算少了。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在《诗论》中以中国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谐"的独特艺术效果,创造性地借鉴了席勒美学中"游戏冲动"与《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观点。席勒的游戏冲动理论背后有"审美王国"这一宏大的政治设想,朱光潜诗学中的文字游戏论则凸显了对诗歌文学性层面的关注;席勒的诗论是一种回归本心抗拒规范的理念,而朱光潜的"谐"突出道德伦理的诉求。朱光潜的"谐趣"说是一种植根于中国自身文化状况的儒家诗论,与他后期的精神实践论美学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日本老先生,拿了一幅祖传的珍贵名画上电视节目,要求“家有宝物鉴定团”的专家鉴定,他说,他的父亲说这是个价值数百万的宝物,他总是战战兢兢保护着,由于自己不懂艺术,因而想请专家鉴定画的价值。结果揭晓,专家认为它是赝品,连一万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唯物主义文论从“摹仿说”直至“艺术生产论”的历史流变及内在原因作了阐析 ,并对我国近 2 0年来的艺术生产研究作了审视。文章对历来争议较大的“艺术生产概念内涵问题”、“艺术生产论与能动反映说、意识形态论关系问题” ,以及有很大缺憾的“艺术生产论的空间与限度问题”、“艺术生产理论必须指导艺术生产实践问题” ,作了评析 ,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9.
姜(约1155—约1221年),号白石道人。在南宋中期的词林诗苑中,他是艺术上能独树一帜因而受到人们推重的一位重要作家。姜白石的作品,词胜于诗,在文学史上,词的评价比诗高,他是宋“婉约派”词自李清照之后的中兴词人。宋代词人、词论家张炎评价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唯  相似文献   

20.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在评价杜甫诗时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也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都说明了诗歌形象与绘画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绘画借助视觉来表现形象,正如元人王履《华山图序》所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诗歌的创作过程与绘画有着相似之处,也是从视觉形象向语言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