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汾河流域晋中段地表水污染严重,考核断面水质常年不能满足国家、省考核目标要求。在实地调查入河排污口对汾河河流水质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研究汾河流域水质分段监测的数据,摸清了汾河污染变化的趋势和特征,探讨了独特的治理方案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汾河太原段水质现状及变化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汾河太原段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的水质污染严重,在其9个监测断面中,小店桥和温南社断面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污染物为5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7年汾河太原段枯水期、平水期及丰水期内的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汾河太原段上游段水质最好,中游段水质次之,下游段水质最差,且滩上桥、寨上水文站和温南社断面在河流解冻期时污染明显加重;在此基础上,针对各河段的水污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质量是水体质量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区域水环境质量研究能够为区域的水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汾河水库库体、水库出库口、汾河干流入库口监测数据,涧河、岚河、汾河干流三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检测数据.引黄水达标情况统计数据和汾河的水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监测数据对汾河水库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目前的河流水质状况下,汾河水库总氮为主要超标污染物,超标率90%;(2)涧河、岚河和汾河干流三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均较差,达不到地表水环境Ⅲ类标准;(3)汾河水库库区水质环境富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导致汾河水库水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支流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质不达标.因此,加强汾河水库水三大支流的治理工作是解决当前汾河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集分析汾河景区水体中的重要污染指标,结果显示:汾河景区的水质除总氮外,均能达到各类质量标准,基本上能满足城市景观娱乐用水水质要求。而根据检测数据可知,汾河景区水质总氮超标,总氮属于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物质之一,应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用原生动物监测,评价汾河太原段及晋阳湖水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太原市两大多功能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晋阳湖用PFU法作原生动物监测,并用原生动物优势种的功能类群及其对水质的指示意义和平衡期评价了两大水体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的水质基本属于强中污染,晋阳湖水质属轻污染。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引黄入晋”前汾河水库水质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对汾河水库污染来源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汾河水库的概况,分析了汾河水库水质污染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指出了实施后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得出汾河太原段部分地表水水质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等重要污染指标,定性评价汾河太原段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等。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其污染原因,为太原市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汾河临汾段酚污染严重,酚的污染预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提出的河流水质预测预报递归方程,在汾河临汾段酚的预测计算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临汾段汾河水质的分析结果显示,临汾段汾河在1993年至2008年的16年间水质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四项指标中BOD5增加了2.417,COD增加了2.379,DO增加了2.703,NH3N增加了1.108,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汾段汾河的污染程度在不断加重;临汾段汾河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沿岸市县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指数增高,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所致.  相似文献   

11.
降雨是非饱和土边坡失稳的关键因素之一,非饱和土体的强度与体积含水率有密切的关系。考虑二维降雨入渗条件,基于非饱和土达西渗流定理及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非饱和土的二维降雨入渗模型方程。基于交替隐式有限差分法,采用MATLAB编制了计算程序,对方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边坡内部不同位置的瞬态体积含水率分布。研究表明,由于考虑了水平方向的入渗,边坡内随着深度和水平距离的增加,体积含水率都发生了变化,在距离边坡表面1m左右时,体积含水率变化率变小,边坡表层的体积含水率变化远远大于边坡深部。初始体积含水率越小,边坡体积含水率变化越大,这对边坡的稳定性不利。  相似文献   

12.
在封闭静止的蓄热水箱中添加相变材料可以增加水箱热容量、延长水箱升温时间。分别建立了有、无相变单元蓄热水箱的物理模型,利用有限体积分析法对蓄热水箱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封闭水箱加热过程中相变单元的熔化规律和相变单元对水箱温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水蓄热水箱,当蓄热水箱中加入占水箱容积9.05%(体积分数)的相变单元、其平均温升29 K时,蓄热水箱的整体热容量提高了25.58%,加热时间延长了1 100 s;蓄热水箱内只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热分层,导致含有相变单元的蓄热水箱较高位置处的相变单元先熔化,降低了较高位置处水的温升速率,使得相变蓄热水箱和纯水蓄热水箱的热分层剧烈程度存在差别;以最大温差值作为判断水箱热分层剧烈程度的依据,不同加热功率下相变蓄热水箱的热分层特征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但加热功率越大,热分层现象越剧烈。  相似文献   

13.
针对注水油藏开发中储层原始电阻率准确恢复的问题,以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基于储层纵向侵入的地层模式,利用岩石物理体积模型建立砾岩油藏原始电阻率恢复的理论模型,分析影响水淹储层电阻率变化的2个因素。在细分砾岩岩性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分析数据、生产动态以及测井曲线等资料建立了黏土变化量、束缚水电阻率和含水体积增加等3个变量的反演模型,并且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储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最终定义原始含油饱和度和目前含油饱和度的差值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比值为储层的采出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储层电阻率的因素主要为注入水对泥质的冲刷导致黏土体积减少,以及注入水对孔隙中原油的驱替导致含水体积升高,并且由于矿化度的差异注入水与原始地层水进行离子交换和平衡。采出指数利用相对值的原理消除了砾岩岩性和非均质对水淹层定量评价的影响,相对于含油饱和度和产水率2个传统的水淹敏感参数,采出指数的解释精度达到了82%,为油田二次开发方案的制定和井网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Phasetransitionaccompaniessignificantchangeinmechanicalpropertiesofpolymer.Alargedropofmodulusandenhancedmi cro Brownianmotiononheatingthroughglasstransitionormeltingtemperaturecanbeusedinthemoleculardesignofshapememorypolyurethane (SMPU ) .A…  相似文献   

15.
把蓄量补偿原理应用到常规下游常水位运行方式中,根据已知的初始和最终需求流量之间的蓄量变化,以及对水流传播到渠道下游所需时间的估计,来安排各渠段入流的变化过程,并把该流量变化过程作为控制器的前馈输入,同时利用渠段实时目标水位进行反馈控制,使渠系在蓄量补偿作用下实现了下游常水位运行.结合渠道运行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该运行方式下的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仿真模型.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蓄量补偿下游常水位运行方式无论在渠道运行控制性能指标上,还是渠道的响应时间上,都明显优于常规下游常水位运行方式及流量主动补偿下游常水位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砂浆干缩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保持砂浆中单位体积用水量和骨料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研究粉煤灰(细度为720m^2/kg)、矿渣粉(细度368m^2/kg)、硅粉(细度为16200m^2/kg)等体积取代水泥对砂浆干缩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用粉煤灰取代水泥使砂浆干缩率下降,且取代量变化对干缩的影响不大;用矿渣取代水泥使砂浆干缩率略有增加,且取代量变化对干缩影响不大;用硅灰取代水泥使得砂浆干缩率增加,而且随着取代量增加,干缩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详细研究了不同接触面温度对液滴蒸发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液滴中间平面的粒子图像,首先阐述了接触面温度对液滴内漩涡流动的影响,并指出液滴周围水汽的凝结过程对液滴底部成像的影响.然后计算了不同接触面温度条件下液滴的量纲一体积与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温度的降低,液滴的量纲一体积和接触角减少的速度都变慢,在接触面温度较低的时候(例如5°C),液滴的量纲一体积和接触角都因空气中水汽凝结过程的影响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水转化为冰所带来的体积膨胀对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的危害,量化微观结构的内部损伤,建立了一个饱水状态下水泥浆体的冰冻破坏模型.首先使用模拟水泥浆体微观结构的数值模型(HYMOSTRUC)生成一个模拟结构,根据这个模拟结构中的孔结构,分析水分在孔隙中发生的相转变;将含有冰、水和水化产物的水泥浆体微观模拟结构转变为三维...  相似文献   

20.
洞穴碳酸钙沉积过程中的水形状因素(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穴碳酸钙的成因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制约洞穴碳酸钙沉积的因素,研究的文章较多,比如象温度的因素。Pco2因素,水运动因素,界面因素,生物因素等等,作者多年来从事洞穴碳酸钙实验的研究,从水的界面因素及CO2逸出的机制出发提出了水体形状因素的观点,提出水体在不同的形状下,可以导致其沉积速度的不同,而且这种影响可以达到不可忽略的程度,同一体积的水体,由于它所处的不同形状的改变,将导致其沉积速度的很大差异,换言之,处于沉积中的CaCO3水,可以因为其水体形状的改变而产生加速的沉积作用。因此在讨论CaCO3沉积速度的时候,不能忽略其所处的水体形状条件。通过室内不同形状水体(同体积)的对比实验,以及同体积改变形状的实验,提出了水体形状的改变应是影响CaCO3沉积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CO2在水中向空气逸出过程中,要经历一定的路程,当水体形状改变以后,C2Z的逸出路径大大地改变,这是造成沉积速度改变的主要原因。文章也提出,当水体形状被分裂成水沫形状时和水体被充满气泡时,这些形状的改变对CaCO3沉积速度改变最大。洞穴地下河以一种大体积小的水——气界面的状态存在,当以泉等形式递出地表时,它的水体形状改变往往是大水——气界面,小的水深,这种形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