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认为:如果说读者紧承作者的“言者所以明象”而“寻言以观象”,并进而“得像而忘言”的化言为象是一种化实为虚;那么,读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紧承作者的“象者所以存意”而“寻象以观意”,并进而“得意而忘象’,即使阅读上升到阅读主体与创作主体精神情感交融的境界,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化实为虚,亦即所谓“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2.
读者的阅读与外语文本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读者在进行阅读时必须由文本激活大脑中的既有图式,经过一个由文本到作者的主观世界再到读者和作者共同面临的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读者的图式的激活和调节过程完成一个从读者到文本到作者完整的交际过程。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个由感知、理解到综合、感悟的过程,这四个过程承载了增加知识、锻炼能力、熏陶思想情操三大阅读目的.在这四个过程和三大目的中,“感悟” 和“熏陶思想情操”之间呈基本对应关系.阅读过程的“感悟”,是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阅读主体的一种精神收益,其作用不仅体现在使人增知,更有对阅读主体的思想情趣的潜性影响.如果说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综合是围绕文章本身展开的对作者意图的探求,那么对作品的感悟则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和再创作;如果说对作品的理解与综合体现的是人的能力,那么对作品的感悟则具有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认为:如果说读者紧承作者的“言者所以明象”而“寻言以观象”,并进而“得像而忘言”的化言为象是一种化实为虚;那么,读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紧承作者的“象者所以存意”而“寻象以观意”,并进而“得意而忘象”,即使阅读上升到阅读主体与创作主体精神情感交融的境界,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化实为虚,亦即所谓“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本是一个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多元价值系统.作者创作出的文本还只是一种处于潜势的文本,经读者的审美阅读与阐释,其意义才得到显现.文学接受的过程可以说是作者赋义、文本载义、读者释义的统一,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的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文本意义的产生是读者和作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实用美学的角度考察杂文写作,杂文的内容应该是怎样的呢?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在论述实用美学时提出一条最基本的原则:产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使人感到愉悦。”这对杂文(精神产品)来说,就是不仅要能够提高读者的思想认识(“实用”),而且要使读者在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因此,能否使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享受到审美愉快,便是杂文内容是否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那么怎样的杂文内容才有审美品格呢?我认为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文本理论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存在和读者的自主参与。罗兰·巴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的概念。可读文本被作者牢牢控制,意义固定,读者只能被动接受。而可写文本是动态开放的网络,读者获得了作者的地位,文本的意义无限多元。网络可视为一巨大的可写文本,网络新闻正逐渐可写文本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新闻动态生成性与碎片化;开放性与互文性;受众参与文本生产过程带来意义的多元不确定。这是受众权力的回归,它向新闻把关人的意识形态控制发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重要性。编辑是读者群体中特殊的一员,可以说是除作者之外的第一位读者。作者创造出文本之后,需要经过编辑的再加工才能得以最后完成,但编辑不是一般意义上被动的接受,他们要担负着优化、指导作用,所以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接受,是在作者基础上的再创造。认识到编辑的创造性作用可以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使编辑同作者一样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以往有人已认识到编辑的创造性,为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笔者学揣浅陋,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于编辑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与文本交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这就需要细读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朗读文本,想象文本,多角度解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文本,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文本,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精彩,让语文课堂生动。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自问世以来,以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和展现的厚重的历史画卷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作者在词汇方面的匠心独运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之一。小说文本在词语的锤炼方面以多样的词语叠用形式、丰富生动的方言词语引人入胜,一些连用、衬托等手法技巧的结合使用,更加显现出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睿智。这样不仅使作品别具特色、妙不可言,而且在语言上也是作者对于自身写作的超越。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能够更进一步窥探关中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去追溯那个远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合作原则分析了写作中作者拥有读者意识的必要性,指出读者意识的实质是作者必须与读者合作才能写作成功。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将作者比喻为"灯",充分肯定作者的想象力,并提出"天才"说;萨特坚持作家"介入"文学,"介入"社会,进一步肯定作家的创作主观性;而巴特,早期坚持"零度写作",希望作家摆脱一切社会道德、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文学创作,追求形式的自由,否定文本的内容和意义,试图建立文学的"语言乌托邦"。晚期的解构主义思想,促使巴特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自由解读、拆解、重构,读者成为了文本的手术师。  相似文献   

13.
艾伦·坡的效果美学是艾伦·坡写作的核心,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作者写作的篇幅和作者写作时预设的写作效果,而且大多数关于艾伦·坡的效果美学的研究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的,本文将从接受美学角度-读者的视角探讨艾伦·坡如何在其作品中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展现自己的效果美。  相似文献   

14.
理解是翻译的基石,文本意义的实现,既离不开文本自身,也离不开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阐释。理解不是消极的阐释,而是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界融合”。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原文文本和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者。本文从分析作者意图、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阐释的多维度性与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如果说引言是提出问题,正文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作者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创造性的集中表现,它决定着论文写作的成败和学术、技术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现存语言均发展变化,与日俱新,无论是原文本还是译文本"."译文本"变迁不难理解.那么"原文本"也会有变化吗?如果有,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本文由此而发,查阅大量相关书籍文献,对原文本变迁这一命题进行了多重举例论证,以《红楼梦》、《红与黑》等名著为例,从作者层面的改动、作品流传过程中的变化、作品被翻译之前翻译家对原文本版本的参照、融合以及读者层面的理解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原文本的变迁过程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而论证了莱斯对于原文本同译文本一样会发展变化、与日俱新的论断.  相似文献   

17.
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将文本和作品区别开来,作者的权威地位被否定,读者参与到文本的"编织"过程中,从而肯定了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巴特提出了文本具有互文性,为后来互文进入接受理论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共谋是一种翻译策略,它是指在译者这一中心主体的主导下,两个边缘主体——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就其客体的两世界(原语与目的语)、三方面(主体、客体及其目的)、六因素(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进行合作对话,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契合。影响共谋的因素主要为:构成其主体要素的作者、译者和读者;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目的语文本、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等所处的语言关系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读者意识,指的是作者在写作时心目中必须有自己的读者群体,无论是在内容的确定方面,还是在形式的选择上,都要为自己的读者群体考虑。朱自清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这种意识就是写作的读者  相似文献   

20.
表面流派纷呈、思潮迭涌的西方现当代文学批评,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就是文学批评从全神贯注于研究作者,到绝对关心本文,近年来又明显地转向读者研究。这一由作者到本文,再到读者研究重心的转变以及对作者、本文、读者三者关系的重视,构成了现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的基本走向。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历来无足轻重的读者及其阅读活动被抬到了决定作品存在价值的地位,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与作者的地位一样重要。对读者的研究可追溯到本世纪初的英美批评界。当时已有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读者及其阅读过程进行研究,随后是法语批评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