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淤背固堤现状机淤固堤是从六十年代的自流放淤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目前淤背固堤已由单指利用简易式挖泥船,逐步发展到指利用挖泥船、泥浆泵等多种水利机械设备挖取河道泥沙,用水力管道输送到堤防背河侧沉放。通过填平背河侧的低洼坑塘,加大堤防宽度,延长了渗径,增强了堤身的稳定性,对解决漏洞、渗水、管涌等险情有显著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堤防防御的能力。据统计,至2007年8月仅黄河下游济南段已完成机淤固堤土方1.32亿m3。为使黄河下游长治久安,按照黄河下游的近期规划,在近十年内黄河大堤普遍淤宽100m,淤筑高程于设防水位平。(附图1淤背固堤示意图),现阶段黄河未淤筑的空白段为5.9‰。  相似文献   

2.
王跃霞 《科技信息》2011,(27):390-390
通过对黄河河口挖河固堤工程中船挖施工及其回淤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针对黄河下游水沙特性如何改进船挖施工方案、设备工艺以及解决船挖回淤问题的措施办法,以期提高挖泥船在黄河挖河疏浚固堤施工中的生产效率,同时,展示船挖施工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EFDC模型,构建了广州珠江河网三维水动力与泥沙数学模型。通过1999年7月和2001年2月典型洪、枯季实例验证,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广州珠江河网水流及泥沙输运过程。输沙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平洲水道至后航道是悬浮泥沙输移的主要路径;冲淤模拟结果表明,21世纪初期广州珠江河网主要表现为“枯冲洪淤”特点,并且河网呈缓慢淤积趋势,年均速率约为2.0 cm/a。各河段中,南航道、沥滘水道是主要的淤积河段,而沙贝海、前航道上段及新造水道是主要冲刷河段。  相似文献   

4.
钟传利  葛民宪  毛洪滨 《科技信息》2010,(31):I0274-I0274,I0273
文中阐述了挖河固堤施工阶段准备和施工过程的控制,挖泥船和淤区吹填施工重点环节采取的措施,挖河开槽区和吹填区的地形测量,如何建立基本控制网,如何进行挖河开槽区及吹填区的地形测量,挖河固堤工程量的计算及验收测量。  相似文献   

5.
岑参《走马川行》诗中的“走马川”到底是哪里?朱东润先生和林庚先生等在其书中注明为“且末河”,这是错误的。本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走马川决不是且末河,而应是今新疆西北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克塞湖东百里左右雪海边上的、一个名叫“走马”的戈壁平原。  相似文献   

6.
提出以河床表面分形维数从整体上量化河床形态,并依据表面积—尺度法原理,在对现有面分维计算方法的表面积估算、边界处理及无标度区判断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给出了适用于具有不规则边界的表面分形维数计算方法,该方法对河床表面分维计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将典型河段的年内冲淤变化、局部河势、河型与河床表面分形维数变化结合起来,说明了河床表面形态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河床表面分形维数可随着河床的冲淤变化而改变,河床形态冲淤起伏愈剧烈,则河床表面分形维数愈大,其能定量反映河床形态的复杂程度,可用于河势量化分析、河型判别以及河道形态阻力计算等相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三峡水库下游的河床冲淤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和分析了三峡建库前后坝下游汉口以上河段的冲淤情况,通过分析丹江口、三门峡等水库下游实测资料表明,在水库下游河床冲刷、沙量恢复过程中,各粒径组输沙量均不会超出建库前水平,这是与河床边界、河型等因素无关的一般性规律,目前三峡水库下游冲淤计算成果与其他水库下游的冲淤规律存在矛盾之处,汉口以上河段冲淤情况以及对防洪的影响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利用可靠性理论对黄河堤防淤背设计的合理宽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考虑了黄河堤防土体参数的随机变异性,研制了蒙特卡洛渗流有限元可靠度程序,用来计算在设计洪水位下距黄河堤防背河坡脚不同距离的地层土体渗流稳定破坏概率,从而确定合理的淤背宽度。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黄河堤防淤背宽度的设计中,对其它河流堤防的加固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可靠性理论对黄河堤防淤背设计的合理宽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考虑了黄河堤防土体参数的随机变异性,研制了蒙特卡洛渗流有限元可靠度程序,用来计算在设计洪水位下距黄河堤防背河坡脚不同距离的地层土体渗流稳定破坏概率,从而确定合理的淤背宽度.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黄河堤防淤背宽度的设计中,对其它河流堤防的加固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淮河的中游,面积196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鹅.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扬州途经破釜涧遇大雨,将破釜涧改名洪泽浦(《见元和志》),洪泽之名自此始.公元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县决口改道南下,夺古泗水经淮河下游河道而入黄海.淮河下游河道因黄河泥沙沉积淤高而渲泄不畅,中  相似文献   

11.
油普领  苏立志  张曙光 《科技信息》2009,(29):I0717-I0717
为进一步消除堤防隐患,提高黄河大堤的防洪能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黄河防洪工程的投资力度,开展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其关键技术就是利用淤背方法加固黄河大堤。但在放淤固堤施工过程中,由于淤背体排水不畅或者滞后,使堤身长时间浸泡水中,加之随着淤沙土方的加载,造成背河地面沉陷,引起堤身裂缝,同时使淤区长期不能固结,对包边盖顶及附属工程无法按时实施,影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在放淤固堤过程中排水缓慢.因受到水的渗透,使二、三期围堤非常容易发生塌陷,既严重影响到淤区施工进度,又容易造成淤区决口,引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地预测规划河道特别是规划河堰附近的河床冲淤情况,做好拦河堰与河道的规划工作,建立了一个能考虑各泥沙粒径组的级配、流线曲率与流路曲率的差异以及能同时对推移质与悬移质泥沙进行计算的正交曲线坐标系准三维全沙数学模型.用正规划重建倒伏式拦河堰的某河的现有河道实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冲淤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以该河规划重建的倒伏式拦河堰为讨论对象,取其上下游一定的规划河道区间为计算河段,对设计洪水时的冲淤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水位计算结果与一维非均匀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并更符合河道的地形特征,河道冲淤趋势符合河道及水流的特征;规划堰上下游附近的河床冲刷量最大为3.0 m,整个计算河段的冲淤量也在-3.0~3.0 m范围内.可见,规划河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规划堰的选址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贴体坐标转换原理,建立了贴体坐标下的河道平面二维非恒定非均匀泥沙数学模型,然后应用ADI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在求解过程中,运用最小能耗率原理来确定河道在冲淤过程中的河宽变化及河岸摆动幅度,弥补了大多数泥沙数学模型只能计算固定河宽下的河床冲淤变化的缺陷.以黄河青铜峡水库为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库区的水流泥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是我国典型的平原淤泥质海岸,中国最大的两个人工港--天津新港和河北黄骅港,在建设过程中曾先后遇到细颗粒泥沙运移与如何减轻港口、航道回淤量等工程泥沙问题。文章以渤海湾西南部大口河沿岸海域现场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近岸水动力、泥沙输移、岸滩沉积过程及冲淤演变等综合分析,为平原淤泥质海岸"浅水深用"的建港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岛大沽河口泥沙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圣-维南方程和悬沙输移及沉积的基本关系,采用隐式和显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河口尾闾段泥沙数学 模型,并成功地模拟了青岛大沽河河口段的冲淤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拦砂坝后回淤坡度影响拦砂坝的最大拦蓄量,是评价拦蓄库容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水槽模拟试验,研究拦砂坝后黏性泥石流的回淤坡度。试验结果表明:(1)回淤坡度随沟床坡度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2)回淤坡度随着坝高的增加而减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3)回淤坡度与沟床坡度和坝高三者也呈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熊家洲-城陵矶河段2002~2018年5个年份的实测地形、监利站水沙数据分4个时段研究了下荆江连续急弯河段整体冲淤特征、弯道段与顺直过渡段等不同区域冲淤变化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峡建库后熊家洲-城陵矶河段年均冲刷厚度0.1m/a, 2002~2006年为滩冲槽淤,2006~2013年为滩淤槽冲,2013年以来为滩槽均冲.从空间变化看,八姓洲西侧顺直过渡段冲刷最大,为0.21m/a.顺直过渡段年均冲刷厚度大于弯道段,且弯道段及顺直过渡段冲刷强度均沿程减弱.来沙量减小和年内流量过程变化是冲淤时间差异的主因,流量过程变化的作用在2013年后增强.河道初始滩槽格局是冲淤空间差异性的关键因素,八姓洲西侧顺直过渡段较长且断面宽深比较大为深泓线摆动提供了较充足空间,而七弓岭、观音洲等弯道和江湖汇流区出口段深槽的长期稳定存在有助于归顺上游河段主流变化.研究成果将加深对冲刷条件下天然连续急弯河道演变规律的认识,为下荆江尾闾段河势控制以及保障防洪、通航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常斌  张莹莹 《科技信息》2013,(7):488-488
在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中,机淤固堤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淤区因排水不畅而造成的围堤决口,一直困扰着工程建设者。本文认为淤区倒虹吸排水法克服了传统的埋管排水法的缺点,大大降低了淤区围堤决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潍坊学院学报》2017,(1):78-83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称著于世。北宋之前黄河以北流为主,南宋时起改道南泛,清咸丰五年之后,复北流。黄河南泛到1855年铜瓦厢改道期间,对徐州城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徐州屡次被淹又多次重建得到了考古证实。黄河水患对徐州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灾频繁、破坏环境、城市变迁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决于南胡口。决河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成为黄河历史上第三次大改道.至和二年(1055),朝廷讨论黄河治理方案,有人主张“回复故道”,有人主张“请开六塔”,总之要使黄河继续东流。时欧阳修连呈三状,疾呼故道不可复,六塔不可开,力主因其北流,增治堤防,疏其下流,浚以入海。欧阳修的至和河议,不失为当时最实际、最科学的治河方案,影响到整个北宋一代,成为后世治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