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代学者或把它视为阐释学的理论命题,或把它当作修辞学的理论观点,然而均因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语情境,结果都是对孟子原意的错会。通过转换视角,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言语实际情境,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其原意应是对当时“言意之辩”的理论拓展,更是一条以划分语义层次为前提,以确立受话者主体地位为依归,以探求会话含义为目的的语用学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目的是研究人们如何顺利进行交谈,以致相互理解和配合。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说话时应尽量提供足够的、真实的、与话题相关的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这就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如何运用会话含义理论研究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进行会话含意的语用推理,使交际更加顺畅地进行是语用学领域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用学发展的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一直被历朝历代尤其是现代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其内涵也被诠释者不断地改写、填充,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转换。本文拟回归到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历史文化语境,从孟子的阅读视野中寻求其内涵及其接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4.
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己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是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也是研究文学语言特征的有力工具。借助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来分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清楚地反映出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小说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交际意图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意逆志"究竟是一种主观批评方法,还是一种客观批评方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它的语境问题。"以意逆志"的正确运用受限于"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语言语境和"知人"、"论世"两重社会历史语境,由此构成的三重语境才是正确理解"以意逆志"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刘勰提出的审美鉴赏理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明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区别,这一观点成为我国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究其渊薮,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开创了读者中心论的先河,《淮南子》、《文赋》进一步阐发,直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方初具规模,后经钟嵘、宗炳等人努力,终于形成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标准“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8.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9.
10.
学习语言,离不开意义(meaning)。语言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50年代以前主要讲语言的结构,50至60年代则讲语言的生成和转换(其实是讲句子的生成和转换);60年代以后向多方面扩散;70年代后期VictorFromkin与RobertRodman合著的AnIntroductiontoLanguage(1978)只谈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80年代后期才有专章讲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90年代,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各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今天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意义这个词,西方专家和中国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K.Ogden…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从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中的两个例子(“圆圆的排成一个圈儿,酽酽的沏一杯茶”)入手,考察了“向宾状语”结构内外的语义限制,分析了结构的语义层次及搭配关系,初步构建了一个语义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赵小雨 《科技信息》2008,(29):189-190
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普及,广告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广告语言因独具一格的特色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广告,将广告看作是广告主与受众者交际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孤立、静态的产物。在交际活动中,作为广告的发出者,广告主传递信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潜在的消费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对广告语言进行分析,从而越过广告的字面意义而获得蕴含的会话含义。本文从格莱斯的"会话原则"和语境理论的角度来谈论广告语。  相似文献   

14.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因其对人之主体性的强调而日益受到关注。事实上,重温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发现,在这一概念被提出之时,其首先指涉的是自然相对于人的优先地位。"人化自然"概念这一本真含义的解蔽,不仅不会助长生态破坏,反而对解决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近来新名词的层出不穷,古典哲学中的"反思"一词又被再扬弃,成为许多文章的点缀,大多理解为对某现象的逆向思维或后思维,断定为一种主观意识的思维活动.也有人认为"反思"原意是指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是对以往的事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说把作为一般意义使用"反思"一词理解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只要大家都能理解  相似文献   

16.
林柯 《科技信息》2011,(16):178-179
很多读者认为《出征前致露卡斯妲》一诗极好地阐释了荣誉观和责任感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典雅爱情的关系,是对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继承。然而笔者认为本质上该诗是一首"及时行乐"诗歌,只是主题被隐藏在了朦胧语义之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涌现的编辑部社会学、“新新闻生态”、融合文化等理论视角,分别从“生产者”“消费者”等角度关注媒体融合进程中人的主体性问题。不过,由于各研究视角对“人”的理解均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角色化框架,因而无法真正确立人在媒体融合中的主体性地位。技术赋能使人获得了“融合性媒介”的素质,这为媒体融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具有“数字化身”的社会主体在自我激励机制和规范性机制的作用下,以自组织和他组织的方式参与到更大规模的社会融合浪潮之中,融合始终与人的“自我迷失”、社会解组等裂变性风险相伴而随,可见,当下风险防范和秩序重构已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19.
从本质上来说,信用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有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才能产生、存在与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信用",既可以体现为以"诚信"为特征的道德约束,也可以体现为作为一种有条件的价值转移形式的经济关系.在发达的、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对整个社会而言,信用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社会资本;对单个主体而言,作为信用体现的"信誉"、"守信"以及"诚信"等,也是一种能给自己带来价值的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20.
从本质上来说,信用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有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才能产生、存在与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信用”,既可以体现为以“诚信”为特征的道德约束,也可以体现为作为一种有条件的价值转移形式的经济关系.在发达的、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对整个社会而言,信用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社会资本;对单个主体而言,作为信用体现的“信誉”、“守信”以及“诚信”等,也是一种能给自己带来价值的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