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33年8月25日,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生了一次7.5级地震.在叠溪地震引发的较场大滑坡上覆盖有较古老的厚土层,国内学者对其成因有不同解释.作者在开展叠溪地震滑坡调研中,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当时的堰塞坝处在原叠溪古镇至下游马老顶乡一带长达数千米的河段,因此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为一套层理清晰的粉土-黏土层.由叠溪向上游约30 km河段,沿江断续可见这套沉积物,且有明显的相变.14C测年,湖相沉积物底部形成时代距今22 ka,顶部距今约10 ka,据此判断叠溪古堰塞湖维持了12 ka.此外作者在较场一带还发现了以湖相沉积物为"基座"的五级"阶地",这些"阶地"上保存完好的二元结构河流相沉积物.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叠溪古堰塞湖的基本特征,初步论述了其中包含的地质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并将其命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再联系到1933年8月25日发生的7级叠溪强烈地震,其诱发的众多崩滑灾害在岷江流域范围内形成了系列堰塞湖,溃决后洪水一直冲到成都平原,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一事件。通过取样测试分析和对比相关考古资料,结果表明叠溪古堰塞湖溃决始于15 ka B.P.;根据岷江河谷上发现的6级河流阶地,说明堰塞湖是经过多次溃决逐步消亡的,可划分为溃决瀑发阶段、溃决中期阶段和消亡阶段,叠溪下游还发现有同时期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古堰塞湖。岷江上游的古堰塞湖,是古人从西北进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陆通道和文化遗址的聚集地,其溃决消亡的演化过程直接影响了岷江的堵塞与改道,成为这一时期古文化地迁徙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ZY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民勤盆地降水、水动力搬运强度及湖面水位高低的变化,利用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资料,发现该剖面自12kaBP以来风成沉积与湖相和浅湖相沉积在粒度上具有多次显著的粗细韵律交替变化,粒度参数Mz,σ,Sk,Kg和SC/S亦随之相应为多波动峰谷交替的态势.同时,粒度特征值Φ5,Φ16,Φ25,Φ50,Φ75,Φ84,Φ95相应地表现为非常有节奏地跳动,据此,将ZY剖面分为2个风成沉积、2个湖相沉积和2个浅湖相沉积,并认为其是12kaBP以来在东亚冬夏古季风交替影响下沙漠演变的一个颇为完整的气候—地层记录。本剖面不仅可以作为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自然记录,而且剖面所反映的环境变化为研究本区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  相似文献   

4.
以青藏高原地区从东北部到中部的9个典型沉积剖面为研究载体,通过研究本区域不同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差异性以及粒度判别公式的适用性,来探讨其对古环境研究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部与东北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差异显著.根据粒度特征并结合判别公式,木格滩、英德尔、都兰、兴海、红土山、曲麻莱、可可西里7个剖面判别为风成沉积,而沱沱河、唐古拉沉积剖面判别为河湖相沉积.结果说明萨胡判别公式对青藏高原风成沉积,尤其是风成砂环境判别时,还存在局限性.综合分析得出,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沉积物的沉积特征与其所处高原位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高原内部地区利用粒度特征研究古环境时会受到近源物质的干扰,往往不能真实反映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岳立军  王淑燕  李菊娥 《科技信息》2013,(19):415-415,446
本文以现代的沉积相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卫城油田沙四段岩心特征,根据岩心的岩性、层理、粒度特征、生物扰动等特征判断,该区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和滨浅湖相,以三角洲相为主。通过单井相分析研究了沙四段的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主要红树林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沉积物粒度分布是物质来源、沉积区水动力环境、输移能力和输移路线的综合反映,也是影响物质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各种环境因素对中国主要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粒度分布呈现砂粒>粉粒>粘粒和粉粒>砂粒>粘粒两种趋势.砂粒与pH值、盐度显著负相关,粉粒和粘粒与pH值、盐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由粒度分布特征、岩相特征恢复了下岸角剖面地层的沉积环境:该剖面地层以曲流河河道沉积为主,间有滨湖和滞水洼地沉积.用粒度参数确定了剖面中各地层沉积时的水流强度,借SummoonSA的经验公式恢复了形成几层冲积层的古河流的水文参数.粒度参数、水流强度、古河流水文参数显示出下岸角剖面地层沉积时,古环境演化大致经历了3个过程:早期(Q22)基底层沉积时,水流强度中等,河流规模小,年均径流总量小,气候偏干;中期(Q32)主体层沉积时,水流强度有波动,河流规模大,年均径流总量大,且间有湖泊和多层泥炭发育,气候湿润;晚期(Q13)盖层沉积时,气候变干,湿度复又变小.  相似文献   

8.
通过毛乌素沙地现代风成砂与泊江海子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剖面中4个层位(290~210 cm,190~160 cm,153.5~123.5 cm,50~40 cm)基本属于风成砂沉积,这些风成砂中间夹杂着3次湖相沉积,结合年代序列认为此区域在5.8~4.5 cal kaBP存在以下沉积旋回:~5749 cal aBP沉积风成砂,反映该时期风砂活动强烈,气候干燥,冬季风强盛;5 749 cal aBP前后沉积物为灰绿色湖相层,表明这一时期存在短暂的湖面扩展,沙漠退缩;5749~5 370 cal aBP沉积风成砂,反映了湖泊的退缩和沙漠的扩展;5370~4895 cal aBP湖相沉积物,反映了流域降水量的增多;4895~4580 cal aBP沉积风成砂后,4580 cal aBP前后又出现了短暂的湖相沉积,之后又是风砂沉积.  相似文献   

9.
选择“8.8”大地震后(2020年6月)震损物源输入程度有差异的箭竹海和犀牛海,基于同位素定年法分析湖泊沉积速率,通过分析沉积物环境指标的垂直变化特征及其与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阐明影响九寨沟湖泊沉积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结果表明,从1900年左右至2020年,箭竹海和犀牛海的沉积速率分别约为0.32和0.44 cm/a。环境指标(粒度组成、总碳、总氮、总磷和碳酸盐含量)在沉积物表层(0~10 cm)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210Pbex比活度显著增加,沉积物粒径偏大,总碳、总氮和碳酸钙富集,且垂直变动剧烈。同时,受震损物源影响明显的箭竹海表层沉积物扰动深度更大。研究结果揭示,“8.8”大地震导致的地灾松散物源大量入湖,短期内迅速加剧湖泊泥沙淤积,其深层垂直分布特征记录了森林砍伐、不合理排放以及环境保护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长期缓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渑池盆地是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周边的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盆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对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进行剖面观察、连续采样、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和粒度组成分析,发现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渑池盆地的古气候和古湖泊水位变化情况.剖面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变化特征揭示,渑池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湖盆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为:19 543~8 039 cal.a BP期间,早期对应于末次冰期,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进入全新世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 039~3 473 cal.a BP期间,气候环境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此阶段相当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 473~2 897 cal.a BP期问,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 897~2 422 cal.a 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渑池盆地的环境变化过程与周边地区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1.
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河段古洪水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河段古洪水平流沉积物进行了野外调查与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其野外沉积除具备一般的特征外,还常表现为细颗粒物充填巨砾的特殊堆积形态;其粒度特征表现为分选性较好,分选系数在1.2以下,以砂质、粉砂质颗粒为主,中值粒径在3~4之间等,且与谷坡沉积物、滩地泛滥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重矿物组合特征与沉积类型及沉积物的搬运条件等相关;通过孢粉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域在大约距今3 000 a的气候条件与近现代气候条件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为研究河段古洪水分析计算,以及藏木水电站的设计洪水确定提供了基础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12.
沉积物中保留下来的信息载体可较准确地反映古环境变化,沉积物粒度与磁化率是沉积物中反映沉积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通段河漫滩沉积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特征,由此识别出长江下游南通段现代洪水事件.粒度分析表明,样品偏态系数为负偏,表明沉积物粒径总体相时较大,反映水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根据砂、粉砂、粘土百分含量变化,可将剖面分6层,呈粗-细-粗-细-粗-细变化.这与磁化率特征是一致的,磁化率呈高-低-高-低-高-低变化.将磁化率、中值粒径和近百年降水量变化对比分析发现,磁化率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负相关关系.而沉积物粒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推断第1、3、5层的沉积特征指示该阶段水量较大(洪水期),第2、4、6层沉积特征指示水量较小,约130 a以来长江下游南通段至少发生3次较大的洪水,其中第5沉积层对应的洪水规模可能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第四系BZK02孔(孔深322. 1 m,取芯率大于96%),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古环境演化、沉积层序和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孢粉类型鉴定133种,有孔虫鉴定17属29种,介形类鉴定7属8种。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第四纪沉积地层依次为上新统嘉兴组一段(299. 8~322. 0 m)、早更新统嘉兴组(160~299. 8 m)、中更新统前港组(87. 3~160. 0 m)、晚更新统东浦组(72. 0~87. 3 m)、晚更新统宁波组(18. 6~72. 0 m)、全新统镇海组(0~18. 6 m)。古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上新世以残积坡、河流沉积为主,气候温冷偏湿;早更新世以河流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变化的2个旋回;中更新世早期为河流-滨海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晚期为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温凉干燥;晚更新世以河湖、潮坪、河口沉积环境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温暖偏干-温暖偏湿-寒冷干燥变化;全新世以浅海相、河湖相、湖沼相沉积环境,气候特征早期为干冷,晚期温暖偏干。  相似文献   

14.
通过沿着淮河上游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桐柏县卢庄村附近淮河北岸发现了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剖面进行详细观察和分层采样,在实验室内进行粒度分析.对所获得的分析数据,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分离出4个端元,以识别沉积动力环境,鉴别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学记录.不同的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端元组合特征,各个端元皆能够很好地指示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其中端元1可能指示了沉积物在沉积后受到次生风化作用强度特征;端元2可能指示了生物成壤过程和农业耕作活动等对沉积物的后期影响;端元3可能代表了沉积过程中受到风成动力作用的特征;端元4比较明确地指示了特定物源条件下流水动力环境.将端元分析与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相结合,在此全新世地层剖面鉴别出6次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鉴别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从河谷黄土古土壤剖面鉴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纵向分布反映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青海湖QH1岩心沉积物中微量元素Li,V,Cs,Co,REE(La,Ce,Pr,Nd,Sm,Eu,Gd,Tb,Dy,Er,Yb)及wCs/wRb的高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变化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沉积物中w∑REE,wLi,wV,wCs,wC.较高、wCs/wRb较大;而在冷干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元素质量分数相对较低.∑REE(稀土总量)与wCs/wRb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性,∑REE可以作为反映青海湖环境的一个有效指标.近8500年来湖区气候环境变化特征表现为冷干与暖湿的交替,气候的突变在沉积物上表现为元素质量分数的突变.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古终端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石羊河古终端湖泊野麻湖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资料,分析了粒度组成、粒度参数、概率累积曲线等粒度特征,并探讨了古终端湖泊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石羊河古终端湖曾经是一个稳定的湖泊环境,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演变成为浅湖沼环境,现在已完全干涸.野麻湖剖面记录的数层快速风成沉积代表了周期性的沙尘暴事件.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闽江大横红土剖面为例,通过系统的粒度特征分析,探讨闽江二级阶地上红土沉积的成因及其古环境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大横剖面红土的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峰度平缓,表现出近源物质混杂堆积的特点.剖面不同层位之间的粒度组成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0~6.5 m层位红土以粘质粉砂颗粒为主,粒径变化随深度波动缓和,推测为近源高处古土壤或碎屑物质在降雨或坡面径流的侵蚀作用下向地势平缓的地区搬运沉积形成;6.5~8.9 m红土随地层深度增加中值粒径迅速增大,并在7.5 m以下出现剧烈波动,这样的粒级变化特征结合沉积层内存在多量植物根孔和碳屑的现象,推测该层可能是较大的古洪水爆发携带大量山地古土壤和风化壳碎屑物质在阶地上快速沉积的结果;8.9~11.3 m红土粒级波动无规律,分选性差,表现出河漫滩相沉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石洋河古终端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石羊可终端湖泊野麻湖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资料,分析了粒度组成、粒度参数、概率累积曲线等粒度特征,并探讨了古终端湖泊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石羊河古终端湖曾经是一个稳定的湖泊环境,大约在趴4000多年前演变成为浅湖沼环境,现在已完全干涸。野订湖剖面记录的数层快速风成沉积代表了周期性的沙尘暴事件。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三维地震、测录井资料、岩心分析、粒度分析、薄片分析和水槽模拟试验,对东营凹陷东坡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异重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异重流沉积以泥砾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杂基平均质量分数为12.6%,成分成熟度较低,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反映重力流沉积的上拱弧形、宽缓上拱型和低斜两段...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分析岩心、砂体形态、沉积微相组合特征、粒度等,认为渤海湾垦利3油田明化镇组下段B砂体为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利用分辨率更高的电测曲线识别沉积间断面,分析砂体韵律变化特征,确定沉积期次。再根据构型解剖结果及沉积微相分布特征,详细剖析砂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在古地理环境水退、水进的变化中,三角洲经历发育-沉积间断-再发育的多个循环过程,最终形成目前的砂体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