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纪果庵是沦陷区著名的散文家,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颇丰,内容大都不谈"政治",不谈"风月",只谈人生、谈生活、谈个人经历与经验。这既是主观上的需求,也是客观环境使然。这些散文随笔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充满了生命的元气,包含着对生命存在的开掘与思考,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意识"是方方关注人的生存世界和生命状态及其价值的一个重要视点。《软埋》借助个体生命与他者及世界的关系以及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选择,传达出了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性的关怀。小说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显示出了怀有承担意识的当代作家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根本性思考。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的视角阐释《软埋》中所传达的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质询和守望,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照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3.
"隐秀"论是刘勰《文心雕龙》中具有很高理论价值和文化生命的诗歌语言论著。本文在中西文论比较和历史流向的回顾中,试图对其"原典"意义世界的追寻进行现代性的阐释,将其转换为当代诗学领域中的核心范畴,以运用于当代诗歌批评和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其中朴素的人本主义观念直接形成了他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艺术世界的文学观,存在主义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使其在创作中执著于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其创作始终流注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使其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具有民族的传统色质。  相似文献   

5.
方方对死生这个哲学命题的思考,已经融入了她的创作中,而在不同的创作时期,作家对死和生的态度也并不相同。如果说在"新写实"时期,方方以死亡为视角,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态度来窥探生存的琐屑和人性的卑微、丑陋,那么在她近期的作品中,她则以人道主义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人类生存的本相。方方在创作中,关注的焦点、叙述态度和哲学思考都出现了转向。这三个方面的转向分别是:从消解生命的价值到对生命韧性的关注;从悲情主义到温情主义;从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6.
李贺的诗渗透着人生的悲剧感,充满着对时间、生命以及宇宙世事的探求与追问,同时,融入了李贺复杂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大胆想象,神思飞扬,用语险奇,色彩斑斓,喜用"鬼"、"泣"、"死"、"血"等字。李贺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矛盾中抗争,李贺及其作品,留给人们太多的沉重思考,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存命运"、"学术命运"、"生命价值"和"价值理想"四个方面对叶适思想展开了深入、全面的讨论,认为叶适对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学术的功能与特性、生命价值的落实、以及价值理想的终极关切等方面提出了具有浙东事功学派特点的思考与主张,从而对浙东事功学术进行了综结。  相似文献   

8.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嬗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实主义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映射下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上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从独特群体──流浪者世界这一视角观照艾芜《南行记》中的艺术冲动。流浪者多承受着苦难的生命意志。客体中充溢着创作主体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有鲜明的民间立场,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早期乡村与都市叙事中的民间立场仅是一种"前意识"式的存在,中期"湘西世界"的营造与都市生命病相的揭示,使民间立场成为一种明确的文化价值标准与写作姿态,而后期<长河>创作中则出现了国家民族观念、民间立场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的纠缠,出现了写作立场的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在"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而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歌特质。地下诗人对于"诗歌"的定位和思考,展示了地下诗歌特有的诗歌质态,而且也灌注了地下诗人特有的生命体验。其中,"血诗"是对血腥的世界、血淋淋的世界的血意象的展示,是对权力暴行、迫害、杀戮等罪恶的全面揭露和展示;"野诗"凸显自我野性、原始力量,是对于生活、命运、世界的抗争和挑战;"无言之诗"是对诗歌自身、诗意、诗性力量的呼喊,是对人的赞美,由此绽放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呼喊。由此,地下诗歌中对于"诗歌"本体的思考,为中国现代诗歌贡献出了特有的诗歌质态,开拓了现代诗歌演进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是美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其诗歌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格调清新,言简意赅,韵律多变。在近1800首诸多主题的诗歌中,她用其特有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标准来表达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思考和内省,探询着生命的本质,展现了其追求真与美,力求在简朴中提炼精华的原则和重视个性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莫言以"肉"意象的开拓和小说意象主义的创作极大地开拓了"汉语写作"的新疆域。在对"肉"的刻画、阐释和建构过程中,莫言自觉地展开了对文学本体审美价值的追求。"肉"意象存在于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的复合结构中,既是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也是生命体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萧红带着浓烈的女性悲剧意识和对生命凝重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受压迫、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团圆媳妇。这个脆弱的生命在强大的传统家庭婆媳矛盾冲突中,在愚昧、冷漠乡民的人性恶的"呵护"与审视下,绝望而凄惨地离开了这个到处充满阴霾的世界。婆婆的长者权威与意志以及"看客"们的本性恶是团圆媳妇生命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胡风文艺思想渊源于"五四革命文艺传统”和"国际革命文艺传统”.胡风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理解与继承是从深刻认识鲁迅的价值和意义开始的;影响胡风的"国际革命文艺传统”,则是指从世界级现实主义大师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哲学文化基础,蕴含极为丰富,除马克思主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五四”启蒙学说中的生命哲学和个性主义.这使他的文艺思想与世界哲学文化思潮相打通而获得了一定的世界意义,并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流派在东方的一个重要分支.胡风文艺思想的突出特点是艺术属性本位论和毫不妥协的审美立场;坚定的主体性观念及对于人性的辩证理解;对创作过程的独特理解与强烈的生命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9,(5):16-19
《蛙》是一部寓言意味极为浓厚的现实主义力作。作者将"蛙"意象与生命诞育、人类的繁衍生息相联系,从生命伦理的至高层面,对"计划生育"这个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敏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形象思考和理性观照,作品承载着莫言深邃的思想成果及其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8.
<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是否有智能生命?是否有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已经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了。其中有一位如此写道:"在一片旷野中只有一株麦子,和在无限的宇宙中只有一个生命世界,都是不自然的。"当哥白尼发现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后,这些问题又再次被提了出来。既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行星,那么其他行星上面是否也有生命世界?布鲁诺即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到处都有生命世界。这种  相似文献   

19.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靡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20.
彭学明的作品《娘》将"娘"的形象还原到"天地"中去书写,使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省与忏悔穿越了狭义的文化维度,直抵那被遗忘的自然与生命本身。这部作品包含着对自然与文明、生命与知识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它试图通过自然与生命的复魅来达到一种更彻底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