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政治认同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社会转型时期,重构我国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生活现实的双重诉求。基于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的启示,应从价值规范和经验事实两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进行新思考:一方面,以和谐、正义、民主、法冶、自由和平等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公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经验取向。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政治传播高效便捷,为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深刻把握新媒体时代坚定高中生政治认同的价值,准确认识高中生政治认同易接受性、易动摇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以优选资源再现真实情境为起点,以榜样示范强化价值辨析为方法,以内心认同引领切实行动为归宿,帮助学生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3.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现存政治体系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作为一种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统一,政治认同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认同主体主观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政治认同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有效性资源、制度性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等因素,其形成过程是通过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意味着人民大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可与支持。和谐社会因政治认同而存在合法性基础,和谐社会因政治认同而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社会也因为实现了政治认同而区别于一般性的稳定的社会。文中从合法性基础、精神动力与价值内核三个方面论述了政治认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具体来说,它是指人们在政治意志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知识创新和利益表达方面的强势群体,其政治认同对自身政治前途和社会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其政治认同是健康的,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与社会公平、政府绩效、就业压力、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政治认知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必须从改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入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
江文力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4):115-117,125
通过对小城镇公民政治意识的调查,发现小城镇公民的"政治认同"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公民因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政治面貌的不同对政治体系中的相关要素的认同度有着较大差异.对此,应该更加注重小城镇政治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政治权力运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对政治认同诸影响因子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握,取决于受众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和认可。受众的基本内涵、心理特点和价值诉求是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起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受众传播中出现的话语体系与受众文化不协调、角色定位与受众主体不平等、价值理念与受众诉求不匹配等问题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关键。因此,突出话语体系的生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彰显价值理念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发展性,营造学习氛围的轻松感、愉悦感和趣味性成为掌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期和全球化时代,在此双重压力之下,政治认同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围绕公民政治认同的涵义、类型、内容、来源、价值、现状、影响因素、强化措施等问题,由浅入深地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如研究主体的缺位,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有效性较弱,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相对贫乏,等等。因此,关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0.
<正>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就是传递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一个国家合格的政治公民是国家、民族利益的维护者,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政治稳定的实现者。合格政治公民的培养依赖于公民认同的实现,公民认同的实现是政治社会化的目  相似文献   

11.
南诏大理国时期滇西北白族政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五个方面:①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突出;②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明显;③政治认同的二元性;④儒释二教与政治文化和谐共存;⑤贵族式教育、宗教寺庙和本主文化是白族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12.
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性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活动中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使族群性研究成为当今人类学界的热门话题。族群性研究涉及到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重要概念,以及在中国语境中族群和民族概念的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使用问题。对族群认同的解释是族群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族群认同的解释有场景论、原生论和对立论三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社会政治生态正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局面。在这种社会态势下,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状况,全面分析影响公民政治认同变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解决社会成员已经或可能产生的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培育和形成稳固的公民政治认同,已成为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保持政治稳定,有效应对和规避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行政组织认同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种组织成员与行政组织的一致性。通过对行政组织特点的分析,认为行政组织认同可分为系统性认同和部门性认同、价值性认同和交换性认同。同时,基于上述认同维度,将行政组织认同划分为四类,并给出了认同的基本选择逻辑;最后从西方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出发,对行政组织认同发展逻辑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它表现为不同的矛盾,直接威胁着系统整合,从而危及社会整合。南京国民党政权推行的一党独大的政治霸权秩序和御用文化的价值信仰体系,为国民党政权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青年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很大的影响.青年文化中的消费文化、网络文化、浅阅读文化潜伏着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青年文化建设,形成建设青年文化的合力,遵循青年文化建设中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政治认同是执政党进行政治统治的核心要求,是公民对执政党权威的自觉认同和服从,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当前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内部的各种变化不同程度地弱化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我们有必要从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来重构对党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东4所高校640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测试,编制《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并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包括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知认同和认同效能等4个维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学者从多个视角对政治认同进行研究,取得很大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需要加强对中国社会政治认同现状的深刻把握,统一中国和世界视角,从质和量方面综合认识政治认同的内容;加强对政治认同的多向度全面综合研究;加强研究对策和方法的创新;应统一政治认同研究的官方和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世俗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也产生了许多影响其认同的深层次不利因素: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不足,导致了政治冷漠和认知失调,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众文化的崛起,催生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滋长了消费主义,裂解了文化的同质性,塑造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次级价值体系;社会分歧减弱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任强度,蚀耗了达成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通过制度化参与渠道的构建,公共利益的倡导与维护,以及社会分歧的排解与控制,能减少或者消除上述不利影响,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