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性人物形象书写是花间词人创作的基本取向。但同为花间词大家的温庭筠和韦庄,其词风有着较大的区别。温词尤为注重名物装饰,韦词则常以舒畅、淡秀的笔触去描写女性的音容与情怀。温庭筠与韦庄词中所使用的语言,无论内容意识,还是外在形式,都带有强烈的女性语言特色。韦庄词以一种冷静旁观的角度去描写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往往是"被看"的"他者"和客体,而温词却与之相反,仍以闺阁女性的口吻述说着婉丽绮靡的相思愁怨。两种不同词风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道路、师承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美实际上是一种女性的装饰美,这种美集中体现在女性的头饰、服饰及闺房之中,并且带有一种模式化、类型化。这种模式化装饰美的出现与词作形成的场环境和时人的审美标准以及词的发展有关。装饰美所具有的审美特征给予了温词女性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而在其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中,交叉叠映着与僧寺有关的诗,这里简称为僧寺诗。通过温庭筠的僧寺诗,联系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人生平思想,从中探索温庭筠僧寺诗的思想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考场第一作弊高手是唐朝的温庭筠。温庭筠的祖辈是闻名于唐朝政坛和文坛的双料人物——温彦博,但温庭筠在仕途中却一直光走路不上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来这和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中充满着密集的丝绸物事。丝绸物事与他诗歌当中的女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对其刻画女性的外在形象之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描摹人物的居住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大量丝绸物事入诗是温庭筠形成"绮艳"诗风的重要原因。丝绸物事与温庭筠的作品形成的密集交融可以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而在其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中,交叉叠映着与僧寺有关的诗,这里简称为僧寺诗.通过温庭筠的僧寺诗,联系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人生平思想,从中探索温庭筠僧寺诗的思想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温庭筠、李商隐女性诗的共同特征是难以掩饰的感伤主义基调。不同之处有以下三点:一、女性类型:展示温、李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倾向;二、女性典故:表现李商隐的悲剧性情怀和温庭筠平浅自然的心境;三、高频意象:李商隐以理想主义者的视角书写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注重写情,表现出对爱情的完美追求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高邈虚幻之感;温庭筠以浪子文人的视角细致描摹女子,注重视觉感受,表现出对女子的欣赏喜爱以及审美愉悦心理。  相似文献   

8.
晚唐时期,黑暗专制的统治阶级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愿望统一天下,对士大夫们造成了心理的压抑与人格的扭曲。温庭筠等文人正生于这种社会动荡乱离阴影的笼罩时期,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也多为描写女性,男欢女爱等。作为社会中有特殊地位的女性来说,无论是思妇,还是娼妓,都以一种新的社会地位走向了历史舞台,从一个寻欢作乐的工具变成了与文人心灵进行交流的红颜知己,发挥着她们独特的社会作用。我们可以从温庭筠的诗词中,感受晚唐时期女性对社会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韦庄是唐末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这些意象在形式上具有急、香、清的特点,在承载意义上多象征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怀古伤今和家国之痛,在表达时多节制有度,符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审美典范。深入了解韦诗中的"风"意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韦庄其人其诗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云作为一种自然物象,在禅悟诗人的眼中却成为一种具有浓郁佛禅意蕴的特殊物境.在王维中晚期的诗歌创作中,受其参禅礼佛的生活方式与禅观审视心态的影响,自然的云,通过其禅化心境的改造,成为一种蕴涵着他空灵心性的独特的诗歌意象,云在他的心中眼前,呈现着浓郁的禅悟色彩.  相似文献   

13.
关于温庭筠的卒年,学术界目前有三种说法:866年说、870年说以及882年说。在温庭筠的籍贯问题上,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看法:太原说、江南说、鄠县说。在世系问题上,有“六世孙”说和“八世孙”说两种。  相似文献   

14.
阐述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庄子的“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观点,认为其总体地代表了人类思想史上两种不同的“个体关怀”理论。并对比二家得失。  相似文献   

15.
壮语地名中壮文化最容易流失的是一地二名,其次是意译。音译最便于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也要注意"雅化"也会造成壮文化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壮族鸡卜,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源于远古时代的占象。犹如汉族先民在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及其卜辞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样,壮族鸡卜及其卜辞则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华夏民族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而壮族的鸡卜信仰演绎为《鸡卜经》之后,则与《摩经》结合,构成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人与壮人都属于壮系民族,但是 歌与壮歌在审美情感、艺术特征、审美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探究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得从当时 人与壮人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社会心理以及与汉文化的交融深浅程度来加以考察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涉足宋学、汉学、今文经学的魏源,由"老经师"一变为注重经世实用之学,是他思想的第一次飞跃;由经世而积极参与盐漕改革和水利建设,是他思想的第二次飞跃;由"无双国士"而放眼全球,提倡师夷制夷,是他思想的第三次飞跃;晚年却由积极入世变为消极尘世,精神由昂扬而渐趋沉寂。  相似文献   

19.
魏源的山水诗中不仅艺术特征鲜明,其内涵同样突出,诗人一生践行的经世致用思想渗入其诗歌创作之中,率先提出反帝御辱主张启蒙新民,探索革新晚清政府水利、漕运、用兵等政策谋求富国强兵。因此,经世思想不仅已成为其山水诗的重要内容思想,也影响山水诗创作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