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松科乔松(Pinus griffithii McClelland)松塔的化学成分.方法:松塔的乙醇冷浸提取浸膏,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萃取物.氯仿萃取物用正、反相色谱法,MCI、Pharmadex LH - 20凝胶柱色谱法分离,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二羟基苯甲醛(Ⅰ)、3,4-二羟基苯甲酸(Ⅱ)、β-胡萝卜苷(Ⅲ).结论: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水乙醇浸泡提取制得浸膏,再将浸膏加水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得几种提取物。用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得到3种单体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为β-谷甾醇、叶绿素和秽酬。  相似文献   

3.
艾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干燥艾蒿用无水乙醇浸泡提取,提取液浓缩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制得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从两种萃取物中分离得到7种单一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八酸(1),α-菠甾醇(2),β-谷甾醇(3)、水杨酸(4),7-羟基香豆素(5),对羟基苯丙醇(6),3α-羟基-1(10),4(5),11(13)-吉马三烯-12,6-内酯(7),其中化合物1,4,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寻找算盘子(Clochidion puberum)的活性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技术,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分离并鉴定化合物。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3β,19α,23α-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Ⅰ),2β,3β,23α-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Ⅱ)。结论:以上化合物是从该植物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对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根茎的乙醇[(乙醇)=95%]提取物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草玉梅乙醇[(乙醇)=95%]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Ⅰ)、乙酸乙酯萃取物(Ⅱ)和正丁醇萃取物(Ⅲ)对人肝癌细胞株(QGY-7703)、人结肠癌细胞(COLO-205)和人肺癌细胞(A549)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经反复纯化制备化合物,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出4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以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4-羟基苯甲酸(1)、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2)、香豆酸(3)和咖啡酸(4).化合物1─4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猴腿蹄盖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猴腿蹄盖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用无水乙醇浸泡提取,提取液浓缩后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得3种溶剂萃取物,其中正己烷萃取物对番茄霜霉病菌显示较强的抑菌活性;通过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正己烷萃取物进行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1)、二十四碳酸(2)、己二酸(3)、绵马素BB(4)和α-菠甾醇(5),其中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日本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采摘的日本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粉碎后用甲醇浸泡,浸出液依次用正已烷、乙酸乙酯和氯仿萃取,制得相应的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被进一步采用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三种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1H—NMR、^13C-NMR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证实其分别为β-谷甾醇、脱镁叶绿酸甲酯(Phaeophorbide—a methyl ester),和10-羟基脱镁叶绿酸甲酯Methyl(10s)-hydroxypheophorbide;其含量分别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0.0234%,0.115%和0.030%。  相似文献   

8.
苦碟子根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苦碟子根粉碎后用无水乙醇浸泡,乙醇浸出液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后,制得正己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后,用高压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了三种白色晶体化合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鉴定,推得这三种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β-谷甾醇,β-谷甾醇-β-O-β-D-葡萄糖苷。其含量分别占乙酸乙酯提取物重量的0.21%,0.48%和1.1%.  相似文献   

9.
以采集自厦门周边地区的15种药用植物为材料,研究药用植物的提取分离物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效应.结果表明:绞股蓝乙醇提取物、金毛狗脊乙醇提取物、爵床乙醇提取物、大青乙醇提取物、溪黄草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千里光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翅柄马兰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以及金酸枣正丁醇萃取物具有轻微激活作用,激活率分别为3.4%、20%、20%、40%、38.3%、27.6%、36%、42%、20%、50%和30%;扭序花正丁醇萃取物、野慈姑乙醇提取物、毛麝香乙醇提取物、使君子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冬青氯仿萃取物具有较好的激活作用,激活率分别为55%、60%、68.2%、62%、60%和80%;而金酸枣石油醚萃取物、冬青乙酸乙酯萃取物、斑鸠菊正丁醇萃取物和白面风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激活率分别为120%、150%、170%、和327%.动力学分析激活机理主要有混合性、竞争性和反竞争性3种激活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东北苍耳茎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乙醇浸泡提取制得浸膏,再将浸膏加水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得各种提取物。用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得到两种单体化合物,经1HNMR鉴定并与文献对照,确定一种为苍耳亭,另一种为β-谷甾醇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法、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层析法(PTLC)和重结晶等技术手段分离指状珊瑚枝地衣(Stereocaulon paschaleHoffm.)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指状珊瑚枝地衣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3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赤星衣酸乙酯(uthyl haematommate,Ⅰ)、β-苔黑酚酸甲酯(methyl-βorcinolcarboxylate,Ⅱ)、赤星衣酸(haematommate acid,Ⅲ).化合物Ⅰ~Ⅲ均为首次从指状珊瑚枝地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西南鬼灯檠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南鬼灯檠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西南鬼灯檠的化学成分,常规硅胶柱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薄层色谱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了4个化合物。结果:4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儿茶素(catechin,Ⅰ)、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3—O-gallate,Ⅱ)、岩白菜素(bergenin,Ⅲ)和齐墩果酸(oleanoli cacid,Ⅳ)。结论:这4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西南鬼灯檠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论证胸腔插细管持续引流术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能使成型的新技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方法:胸腔插细管持续引流组(Ⅰ组)、分次胸腔穿刺抽液引流组(Ⅱ组)、胸腔置入硅胶管(15mm)引流组(Ⅲ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胸水吸收快、住院时间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P〈0.01).结论:国内外胸腔积液发生率极高,积液的引流采用微创胸腔插细管持续引流术相对于分次胸腔穿刺抽液引流法、胸腔置入硅胶管引流法有胸水吸收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继发感染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从湖州铁线莲Clematis huchouensis Tamura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正三十一烷醇(Ⅰ)、正二十五烷醇(Ⅱ)、正二十四烷酸(Ⅲ)、β-谷甾醇葡萄糖苷(Ⅳ)、β-豆甾醇葡萄糖苷(Ⅴ)、木犀草素(Ⅵ)、芹菜素(Ⅶ)、liriodendrin(Ⅷ)和芦丁(Ⅸ).首次报道了湖州铁线莲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化合物Ⅰ和Ⅱ首次从铁线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发展的影响.方法:儿童系统管理中38例接受早期干预的早产儿为干预组(Ⅰ组);43例未接受早期干预的早产儿为对照组(Ⅱ组).结果:Ⅰ、Ⅱ组体重、身高SDS值比较,出生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3、6、12、24个月各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时MDI、PDI值Ⅰ、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12、24月个各年龄段,Ⅰ组MDI、PDI值明显优于Ⅱ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有利于早产儿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丹参植株中不同部位丹参酮Ⅰ、丹参酮Ⅱ两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Diamonsil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84:16),柱温:3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68 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2种成分可完全分离。丹参酮Ⅰ、丹参酮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0 51~0.10μg(r=0.999 9),0.002 9~0.058μg(r=0.999 7)。平均回收率丹参酮Ⅰ为98.7%(RSD为1.2%),丹参酮Ⅱ为100.2%(RSD为1.7%)。实验结果可为中江丹参植株地上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薄叶红厚壳Calophyllum membranaceum根的乙醇提取物氯仿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Friedelin,Ⅰ)、海棠果醇(Canophyllol,Ⅱ)、木栓醇(Epi friedelinol, Ⅲ)、3,4 二羟基苯甲酸(3,4 dihydroxybenzoic acid,Ⅳ)、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Ⅴ)、7 羟基香豆素(7 dihydroxycoumarin,Ⅵ)、紫花前胡苷(Marmesinin,Ⅶ)、紫花前胡苷元(Nodakenetin,Ⅷ)。其中化合物Ⅵ、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首次采用非水毛细管电泳法对两种苏丹红染色剂-苏丹红I与苏丹红II进行了分离检测。考察了电泳介质、背景电解质、SDS浓度对分离的影响。当运行缓冲液为100 mmol/L乙酸钠+35 mmol/L SDS的乙腈/甲醇(6:4,v/v)混合溶液时,两种苏丹红化合物能够在15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各组分的峰面积与待测物浓度在0.01~0.5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均为0.005 mg/mL。最终检测到辣椒样品中含有苏丹红II浓度为3.040 mg/g,苏丹红I与苏丹红II在加标辣椒样品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4.68%和81.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在脑胶质瘤手术中对术者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以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33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术后行MR-DTI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估。根据MR-DTI检查结果将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关系分为3类:Ⅰ类-挤压型,Ⅱ类-浸润型,Ⅲ类-破坏型。对3种MR-DTI类型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异、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改变之间的差异以及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异分别进行比较。结果:Ⅰ类-挤压型12例,Ⅱ类-浸润型12例,Ⅲ类-破坏型9例。①各类型内肿瘤实质FA值与对侧正常脑组织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MR-DTI类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之间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DTI能够显示脑胶质瘤与肿瘤附近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其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师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以更好的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