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尚磊 《科学之友》2009,(11):62-62
被迫成婚的新娘当产卵期临近时,大群的三棘刺鱼便从深水游向浅水处。雄鱼选择在水草间或岩石地带的洼处建造自己的"新房"。它们用收集到的水生植物的叶子、根和一些植物碎片作为建"房"材料,然后从自己的肾脏中分泌出一种黏液,把所有的材料粘在一起,再用  相似文献   

2.
被迫成婚的新娘 当产卵期临近时,大群的三棘刺鱼便从深水游向浅水处.雄鱼选择在水草间或岩石地带的洼处建造自己的"新房".它们用收集到的水生植物的叶子、根和一些植物碎片作为建"房"材料,然后从自己的肾脏中分泌出一种黏液,把所有的材料粘在一起,再用身体反复摩擦巢壁.经过一番精心打造,既漂亮又结实的"新房"终于建成了.  相似文献   

3.
杨茉 《科学之友》2006,(5):54-54
“击鼓”求爱在春天产卵期,雄性黑线鳕鼓起气泡,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像击鼓那样,以此引起雌鱼注意。当雌鱼被这种鼓声渐渐吸引过来时,雄鱼便会加快发声,直到这种声音成为一种嗡嗡声为止。如果有几条雄鱼同时向一条雌鱼求爱,那么,谁“击鼓”时间长,谁就会赢得雌鱼的爱情。婚前考  相似文献   

4.
先做妈后当爸 在日本的伊豆群岛和冲绳群岛海域,洋流温暖,珊瑚丛生,水族荟聚,群鱼潜游。其中有一种长棘花(鱼旨)鱼,几十条一群的在这一带生息。此鱼体长10厘米左右,呈桔黄色,相当好看。每群都有几条大的,呈浅紫色,乍一看还以为是别的品种,其实浅紫色的也是长棘花(鱼旨)鱼。桔黄色的是雌性,浅紫色的是雄性,它们是同一种鱼。每当黄昏,交配产卵。 仔细观察,每群还有一些体长二三厘米、体色和雌鱼相同的小鱼。但和雄鱼体长相同、体色也相同的小鱼,却连一条也找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长棘花(鱼旨)鱼在小的时候都是雌鱼,雌鱼长到一定长度,体内的生殖腺由卵巢变成了精巢,身体的颜色也由桔黄变成了浅紫,最后变成了雄鱼。 因此,长棘花(鱼旨)鱼在自己的一生中,是先做妈妈,能排卵子;然后再当爸爸,能排精子,完成了由雌到雄的性转变。 类似情况还有黑斑海猪鱼和黄鳝鱼。这类性变现  相似文献   

5.
动物的性变现象在鱼类中较为突出。美国生物学家经多年观察发现,一种生活在加勒比海和美国佛罗里达海域的蓝条石斑鱼,它的性别一天内变更数次。在产卵时候,一对婚配的蓝条石斑鱼,其中一条先产下鱼卵,而另一条则充当雄性。稍后,它们的性别互相改变,原来充当雄性的变为雌性。原来充当雌性的则变为雄性。据生物学家的观察,在一天数小时之内,这种鱼共发生5次性变。红海里生长一种红鲷鱼,它因一身火红的颜色而得名。这种鱼一般是一条雄鱼和一二条雌鱼生活在一起。雄鱼外观美丽,身体健壮,是一家之王。可是一旦这条雄鱼不幸死去,雌鱼就会惶恐不安,无所适从。过了几天,它们中间就会有一条雌鱼变性填  相似文献   

6.
中华棘鱼(Sinacanthus)化石的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时藩 《科学通报》1993,38(21):1977-1977
武昌中华棘鱼(Sinacanthus wuchangensis)化石首先由潘江所记述,1964年,仍以产自湖北武昌的一些新材料,对其作了补充性记述。标本为十余件比较完整和不完整的鳍棘,均系印模,产自武昌蛇山、凤凰山等地的泥盆纪(?)地层。中华棘鱼属的特征是:“鳍刺大,扁平,长而宽。末端显著弯曲,形似尖刀。中腔大,壁薄,近基部的横切面为三角形。延纵面布满细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9,(5):7-7
在对全球范围内生活于海面下300~1200米深度的鱿鱼进行研究后,科学家发现这种头足类动物的交配技巧之怪异、之丰富简直大大超出预料。例如:其中一种雄鱼用自己的嘴和爪子在雌性伴侣身上划开一个深达5厘米的伤口,然后用生殖器状的副肢将精囊置入伴侣的伤口内;另一种雄鱼的精囊一旦附着在雌鱼身上,就会自行挖洞进入雌鱼体内,  相似文献   

8.
张小云  卢雨  何晓阳 《科学通报》1996,41(19):1792-1796
棘尾虫是单细胞动物,它自由生活在淡水水域中,具有十分强的再生能力,是研究细胞再生的好材料。多年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棘尾虫具有十分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作为单个细胞,它不可能存在神经系统,但作为一个独立生活于自然界的生物体,千万年来它靠什么来回应环境对它的种种刺激?靠什么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理活动?靠什么来调节细胞的再生过程?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在寻求多细胞生物的前身单细胞生物是靠什么物质在细胞内起着类似神经系统的作用?为此,神经肽成为我们在原生动物中探索的目标。1982年美国学者LeRoith用80g湿重的四膜虫匀浆,经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发现在四膜虫中有类β-内啡肽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岛素等物质存在,但此后,在光盘检索中,再也见不到其他关于原生动物类神经肽的论文。故我们决定选用位于纤毛虫纲中最高等的腹毛目中的棘尾虫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材料。1992年公布的研究结果,发现棘尾虫细胞内存在着多种类神经肽物质。这一结果有人相信,有人怀疑,也有人不信。近年来,我们先后采用了5种方法证实棘尾虫确实存在这些类神经肽,而进一步将这些类神经肽分离并纯化将是我们下一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水中爱情     
鱼与其他动物一样,一到“青春期”就有了明显的求爱行动。他们会换上美丽的“服装”,有的体色变浓加深,有的则显现出非常鲜艳的色彩。多彩的“婚装”在生物学上称为“婚姻色”,鲜艳的体色会格外受雌鱼的注目和喜爱,这可是雄鱼“求爱”的法宝。鱼类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鱼类在生殖季节之所以会出现“婚装”现象,是由于性腺分泌性激素作用的结果。他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雄鱼进行一次性腺切除手术,结果雄鱼就不会出现“婚装”现象了。有趣的是,一些种类的雄鱼,除了身着“婚装”外,还佩带“首饰”。如鳊鱼、鲫鱼等,它们分别在吻部、鳃部或胸鳍上,生出一些突起物,犹如“耳环”、“胸花”和“胸针”,科学家称之为“追星”。  相似文献   

10.
何晓阳 《科学通报》1998,43(3):281-285
用大型原生动物棘尾虫为材料 ,以放射标记的神经肽Y(NPY)为配基 ,进行了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 ,在Pringsheim无机培养液中 ,密度为 2× 10 3~ 3× 10 3/mL的棘尾虫细胞对3H NPY有显著的特异结合 ,并且这种结合具有饱和性特征 .这提示 ,棘尾虫具有NPY的特异结合位点 .饱和实验Scatchard作图分析表明 ,在 2 5℃条件下 ,棘尾虫对3H NPY的结合容量为 4 2 .4 7fmol/ 10 3细胞 ,平衡结合常数为 0 .113nmol/L .用12 5I NPY对棘尾虫细胞膜蛋白提取液作平衡结合 ,实验显示 ,膜蛋白对12 5I NPY的总结合与非特异吸附有明显差异 ,提示棘尾虫的NPY受体可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 .  相似文献   

11.
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是一种常见的单细胞原生动物;身体扁平,肾形,长约100~300μ。它的体内有两种细胞核,两个大核(图1)和两个小核。细胞表膜上有高度复杂分化的运动和摄食小器官。我们在棘尾虫无性分裂繁殖初期,两个大核融合成一个圆球的时候,将此融合大核圆球带少许细胞质切割下来,然后用针轻轻拨弄成圆球形。结果,此圆球在继续发育、再生和调节等多重作用下,形成了双体以“背部”相骈联的背骈体棘尾虫。由于骈联二虫细胞质是协调和均衡的,故背骈体棘尾虫不仅能保持  相似文献   

12.
<正>棘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恐龙,长着鳄鱼一样的口鼻部和厚重的爪子。最近,科学家根据发现于摩洛哥的一具不完整的棘龙化石,发现它的足骨扁平,爪子很宽,这显然不适合奔跑捕猎。再根据以往对棘龙化石特征的分析,科学家现在倾向于认定棘龙能够在水中游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棘龙就是已知第一种会游泳的恐龙。棘龙惯于在白垩纪的湖泊、河流边捕猎,它们的胃内物包括鱼和小恐龙的残骸。来自棘龙牙齿的地质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捕食鱼类 2010年7月23日下午,我在北极斯匹次卑尔根岛的西北海岸,目睹了北极熊捕食鱼的有趣场面. 这是一头年轻的雌性北极熊.雌熊刚刚下水,还没有开始捕鱼,两只北极海鸥就飞到雌熊身边,把嘴伸到它的嘴边,好像是在与它谈判:“抓到鱼大家有份.”不一会儿,雌熊终于抓到鱼了,一群海鸥见状飞过来抢食,它只好匆忙吞食.  相似文献   

14.
“河里的水全部变成了血,河里的鱼全都死了,埃及人无法再饮河里的水,埃及大地上到处都是血。”这是对藻类大爆发的最早记载,见于《旧约圣经》第二卷《出埃及记》。众所周知,地球上有个红海。红海得名于它的海水颜色,而为海水染色的“功臣”正是三种淡水藻类。这些家伙对人类有着潜在的毒性,幸好还无人被它们夺去性命。不过可别高兴得太早,一种相对新的物种正在入侵地球的近海—一它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它不仅血腥屠鱼群,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它能产生多种神经毒素,其打击力之强大,足以使它成为地球上军人贩子们梦寐以求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5.
蜜蜂不但给人酿造了甜美的蜂蜜,它还是个天才的“建筑师”。蜂巢是蜜蜂居住与繁衍的场所,如果需要,蜜蜂能在一昼夜用蜂蜡建造起几千间住宅,这种本领使得人类的建筑师见形见拙。  相似文献   

16.
“棚屋”和“骑楼” 我国南方有很多地处热带、亚热带的乡村,早年建造的老屋门口都有一个十分简单的“棚屋”,它是连着朝南的正屋搭建而成的。一个以木条、芦席、茅草为主要材料搭成的简易屋顶,从正屋的檐下伸展出来,它由若干根柱子支撑着。说它是“棚屋”.还不如说是“凉亭”,它除一面紧挨正屋外.其他三面都没有墙。  相似文献   

17.
海河地区部分水体雌激素活性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野生鱼血清中的卵黄蛋白原(Vtg)为雌激素活性生物标记物, 对海河流域部分(子牙河, 入海口)水体中污染物的雌激素活性进行了初步调查, 并测定了水样中双酚A(BPA)、辛基酚(OP)和壬基酚(NP)的浓度. 结果显示, 在不同季节, 不同采样点的野生雌鱼和雄鱼血清中都有较高浓度的Vtg检出, 表明这些水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雌激素活性化合物污染. 采样点水体中均能检测到BPA, NP和OP, 但浓度远低于导致鱼Vtg生成的最低显效浓度.  相似文献   

18.
瘤棘奈氏虫(Netzelia tuberspinifera)是东亚特有种,属于有壳虫原生动物,壳体大小约为100μm.本文首先在空间尺度上对中国88个湖库中瘤棘奈氏虫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瘤棘奈氏虫的分布与纬度、海拔和温度显著相关,分布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重点以福建厦门汀溪水库连续4年时间序列样品和中国南方地区28座水库(14个流域)空间样品为基础,研究瘤棘奈氏虫种群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汀溪水库瘤棘奈氏虫种群密度为0~10.7 ind/L,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水温和食物(藻类)是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水温的影响更大.水温变化范围在14.3~32.1℃之间,高于30℃的水温更适合瘤棘奈氏虫生长繁殖,因此在夏秋季节种群密度较高.空间尺度上,瘤棘奈氏虫种群密度为0~19.2 ind/L,主要受地理因子的限制,随经度、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食物(藻类)、电导率和硝态氮对种群密度也存在显著影响.在形态方面,壳口直径是决定瘤棘奈氏虫种群在季节间(33.5~68.2μm)和流域间(33.5~73.6μm)形态差异的主要特征;食物(藻类)可能是影响汀溪水库不同季节壳口...  相似文献   

19.
如果地球上的人类只剩下100个,你会有什么感觉?地球这么大,你却找不到自己的家园,你又有什么感觉?不要以为我在危言耸听,这样的事情正发生在野生中华鲟的身上. 从海洋到江河的旅程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鲟鱼,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古老珍稀鱼类,平时生活在我国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雄鱼长到9岁左右,雌鱼长到1 4岁左右,可达到初次性成熟.性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洄游进入长江,在长江中上溯洄游一年,于第二年10月左右到达长江上游的产卵场.  相似文献   

20.
鱼鳞的功能     
形容某人伤势极重,人们常用“遍体鳞伤”这个成语,指浑身的伤痕像鱼鳞一样密,这是十分恰当的。如《野叟曝言》第一○二回:“小尼撞头撒泼,抵死要来,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可是,人们对于鱼鳞又知道多少呢?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鱼除了头和鳍,全身都长满了鳞。箱用一片片六角形的鳞,把整个身体包起来;棘的鳞更特别,它像一根根针刺插在皮肤上。鱼类的鳞片不仅形状不同,大小相差也极悬殊。大海鲢的鳞片直径超过了5厘米,印度河中的鱼更大,其鳞宛如人的手掌。相反,像马鲛鱼、金枪鱼等大型鱼类的鳞却很小,与它们的体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