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成都地铁2号线牛市口站为例,在综合考察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塌孔现象,分析表明坑内涌水和流砂是导致塌孔的主要原因.积极探索此类问题的处置措施,为人工挖孔桩的安全合理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摘要:为了研究伊通地区易坍塌地层的坍塌机理和防塌对策,根据目前国内外井壁稳定研究状况,本文着重进行了进行岩芯的特征观察,岩石矿物成分分析,泥页岩理化性能测试。在泥页岩理化性能的测定中,主要选择了阳离子交换容量,比吸水量,泥页岩回收率和泥页岩膨胀率的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坍塌机理的分析,进而针对坍塌机理提出防塌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颗粒介质堆中应力传递的试验研究,模拟碎石材料桩的压缩变形过程,分析了在轴向静力荷载作用下,碎石桩内部材料中的应力分布、位移形式、颗料介质微观变化对宏观力学响应的影响、桩周土对桩体材料的作用及桩体材料拱效应的影响范围,进而研究抑制拱效应、提高桩体承载力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结构可以解释散体介质的许多特性,解释散体材料桩破坏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4.
李月  李胜合  高林 《科技资讯》2009,(31):36-36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中存在拱效应,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试件的试验可以充分证明拱效应的存在和对其承载力的提高性能,并对其进行适当理论分析,试图找出影响拱效应的因素,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锈蚀率为0%,3%,6%,9%,12%,15%,18%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力学试验,分析试验梁的挠度、钢筋应变等指标随荷载及锈蚀率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锈蚀率钢筋混凝土梁受荷过程钢筋应力传递规律,以及荷载等级、钢筋锈蚀率与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拱效应关系.结果表明:钢筋锈蚀会引起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性能退化,钢筋应力呈现由跨中向两端传递的趋势,锈蚀梁承载机理趋于拱效应,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拱效应随着荷载等级与钢筋锈蚀率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赵满庆 《甘肃科技》2013,29(11):115-116,136
对大跨度连续梁-拱桥梁而言,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控制精度的因素很多,在各种因素中最复杂的是施工中温度效应的消除、温度变化等对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影响。以跨越西宝高速公路特大桥(63.4+136+63.4)m连续梁-拱组合桥为例,采用0℃和20℃两种温度作为合龙温度与设计合龙温度10℃进行对比分析,考虑不同合龙温度条件下对成桥后桥梁在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应力的变化情况,得出可供设计和施工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某工程设计采用预应力抗拔锚杆,而场地土质复杂,部分区域有粉细砂层,在钻孔时发生塌孔。本文介绍其对塌孔的处理方法和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某工程设计采用预应力抗拔锚杆,而场地土质复杂,部分区域有粉细砂层,在钻孔时发生塌孔。本文介绍其对塌孔的处理方法和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某工程设计采用预应力抗拔锚杆,而场地土质复杂,部分区域有粉细砂层,在钻孔时发生塌孔.本文介绍其对塌孔的处理方法和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孙卫锋 《山西科技》2013,28(1):139-141
介绍了人工挖孔桩在流沙层位置塌孔后的处理方法,探讨了人工挖孔桩的适用范围、施工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安全措施等.  相似文献   

11.
考虑土拱效应的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虑松动土体内的三维土拱效应和开挖土体与刀盘摩擦力的基础上,改进了传统的筒仓楔形体模型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最小土压应力并不是传统方法假设的均匀分布形式,而是近似呈抛物线分布;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刀盘与松动土体间的摩擦角以及埋深等物理参数对其最小土压应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刀盘与开挖面土体间的摩擦角可以显著增加开挖面的极限稳定性.通过与模型试验结果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往往需要加入各种外加剂。大分子生物材料工业明胶具有表面活性,相当于减水剂,具有提高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潜力。着重研究了工业明胶的掺入量对混凝土坍落度及其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工业明胶掺入到混凝土中起到减水效果,能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掺量为水泥质量的1%最为合适。在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拌合水用量与胶凝材料用量6.6%,节省水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被动桩计算模式及考虑土拱效应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地面堆载条件下对邻近桩基影响的实用计算模式,将被动桩分为受土体位移作用的被动部分和受土体抗力作用的主动部分分别考虑,以Itos土压力为依据,考虑土体的实际分层和被动区侧移土体成拱效应,计算被动部分桩侧土压力,主动侧作用于桩身上的土体抗力与桩的变形成正比.通过桩的平衡建立位移协调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建立的微分方程,并编制了VBA电子表格有限差分程序.最后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对所提出的被动桩实用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黏性土挡土墙中滑裂面倾角变化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在假定土拱形状为圆弧的基础上推导了考虑滑裂面倾角变化时侧向土压力系数的计算公式,推导出考虑土拱效应的张拉裂缝公式;并基于土楔形力学模型,得到了滑裂面倾角公式,以及考虑滑裂面倾角变化的竖向平均应力计算公式. 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了土拱效应,同时也考虑了考虑滑裂面倾角变化对挡土墙土压力的影响,因而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基于颗粒流理论,采用PFC2D程序对抗滑桩加固的松散体滑坡成桩后的土拱形成、发展及破坏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细观因素(摩擦系数和孔隙率)对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滑桩第1次产生的土拱效应承担极限承载力;土拱破坏后,后续产生的土拱效应承担残余承载力,残余承载力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桩间土拱的极限承载力、残余承载力和桩体最大荷载分担比随着抗滑桩的桩间净距离增大而减小,随着桩宽增加而增大,但其变化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摩擦系数对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较大,土体摩擦系数越大,土拱效应越明显,土拱极限承载力越大,且桩体最大荷载分担比呈增长趋势;颗粒集合体的孔隙率对抗滑桩成拱的影响显著,密实度低的松散体的土拱极限承载力相当于密实度高的松散体的残余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低渗储层一般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目前进行应力敏感实验研究时,均假设上覆压力不变。事实上,油气开采时,上覆岩层中会产生压力拱效应,作用于储层的上覆压力减少,从而影响应力敏感实验结果。以压力拱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苏里格气田不同形状储层的压力拱比,确立了苏里格气田气藏开采时的上覆压力和有效应力表达式,首次将该理论应用于应力敏感实验。得到了苏里格气田不同形状储层以及不同渗透率级别条件下的应力敏感特征。结果表明,苏里格近椭圆柱体储层和近饼形储层的压力拱比分别为0.12和0.28,与常规应力敏感实验相比,考虑压力拱效应时,测试渗透率高于常规实验渗透率,应力敏感程度降低。流体压力降低25MPa,初始渗透率≤0.1mD的低渗致密储层,压力拱比分别为0.12和0.28时,对应的渗透率分别为常规应力敏感实验渗透率的1.2和1.5倍;初始渗透率在10~50mD,压力拱比分别为0.12和0.28时,对应的渗透率分别为常规实验渗透率的1.01和1.02倍。低渗透储层受压力拱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渗储层。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低填路堤下应力分布特点,结合武汉市中北路延长线的实际工程,在路堤填土过程中进行了土压力和沉降观测,研究了填土过程中土压力和沉降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填土过程中土拱效应的形成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填土较低时,土压力的分布不均匀,而填土较高时,路堤中土压力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桩顶及桩间土都有沉降趋势,并且桩间土沉降明显大于桩顶沉降.三角形布置形式下,土拱分布在三角形桩布置形式的各边上,土拱效应在桩土间是逐渐发挥的,并且在填土高度达到0.5s(s=桩中心距)时,土拱效应开始显著发挥.  相似文献   

18.
基坑排桩桩间土拱效应的颗粒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坑支护排桩之间净距离的大小对桩后土体的受力与变形会产生影响,采用连续介质研究方法无法研究相邻桩之间土拱的形成对桩后土体的影响.本文采用颗粒流软件PFC 2D对桩间水平土拱的形成、发展及失效整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并对比了方形桩和圆形桩在产生土拱效应方面的差异.本文研究从微观方面揭示了土拱效应形成及破坏的机理,分析发现土拱的最大承载力、桩的最大荷载分担比随桩间净距与桩径比值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在相同的桩间距情况下,方桩受力性能优于圆桩.因此,在进行支护桩设计时,应选择合理的桩型和桩间距从而达到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异戊二烯基聚氧乙烯基醚、马来酸酐、丙烯酰铵在引发剂过硫酸铵的引发下,水溶液共聚合成新型保坍剂,并对其进行了减水率、保坍性能测试,经混凝土实验证明该保坍剂具有一定减水效果和较好的保坍性能,它与聚羧酸减水剂复合使用时可明显提高减水率,混凝土保坍性能优异,可与高效减水剂复合配制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20.
李庆瑞 《山西科技》2012,(3):124+126-124,126
就高性能混凝土塌落度损失的原因,以及控制塌落度的方法做了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