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2007—2014年省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4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整体呈现"U"型演变趋势;省际间绝对和相对差距均呈扩大态势,有类马太效应特征,低效率地区对高效率地区"追赶效应"不显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空间格局上不均衡;供给效率全局趋势上东西向自东向西递减,南北向呈倒"U"型格局.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我国省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具有正空间相关性,随时间演进呈现"分散—集聚—分散—集聚"的演变模式;高高集聚区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于西部及东北地区,高低与低高集聚区则集中于两者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2.
基于政府开放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双变量Moran's I指数、多中心性评估模型(MCA)等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城市多业态商业空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总体上,2000—2014年间五种类型商服设施年度增量遵循"倒U型"曲线变化过程,空间上遵循由"分散"向"多核集聚"转变的空间分布模式,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但是设施数量的年度增速趋势及业态间集聚特征变化、集聚强度上存在明显业态差异;影响因素方面,人口密度、基准地价水平以及交通网络中心性对商业空间布局影响显著,但不同业态商业受不同区位选择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批发零售业的分布与人口密度间的相关性最强,金融保险业受人口密度的影响最小,同时多分布在基准地价高的区域,文体娱乐业多分布在基准地价低的区域,交通网络中心性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比对金融保险业和文体娱乐业更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理空间,通过GIS空间分析及地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时期中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我国共154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其总体空间分布呈局部聚集特征,形成4个以北京、上海、西安和长沙为核心的高密度区;但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布类型不尽相同,其中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分布,市级和高校尺度则为集聚分布;(2)2005年-2018年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数量呈逐渐增长趋势,高丰度区域由高校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江苏等逐步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且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也呈逐渐增长态势;(3)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空间分布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在北京、上海等地,"低-低"集聚分散在西部和西南地区,且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创造的见证,研究文化遗产的空间演化及其成因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ArcGIS工具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文化遗产时空演变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类型趋于凝聚型,且聚集的程度较高;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集聚形态。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文化遗产演化特征各异。文化遗产分布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西北—西北—东南—东南迂回向南推移的态势,文化遗产演化格局经历了先分散后极化的空间过程。随后,进一步从地形地貌、水系河流、交通基础、历史积淀等4个方面探究文化遗产分布形态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特征;与河流水系和主要交通线的距离远近关系呈幂指数递减趋势,且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 98和0. 99,说明文化遗产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河流和交通"指向性"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5.
探究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及空间类型,可指导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老年友好城市相关政策制定。基于第5、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重庆市为研究范围,以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尺度,以10a为时间尺度,构建由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和密度组成的综合老龄化指数,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市老龄化集聚性及集聚位置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空间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加剧,并由主城区向郊区扩张,老龄化集聚效应减弱,分布格局由"中心—边缘"向"圈层结构"转变;2)都市经济发达圈以自然老化和集聚稀释为主,虽有大量年轻人涌入,但老化型乡镇街道数量仍多于年轻化型;3)渝西经济走廊呈现以年轻人大量流失为主的残留老化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以自然老化型为主,重庆市老龄化整体呈现一种主城区和边缘地区低于近郊地区的夹层结构。  相似文献   

6.
简子菡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20,38(3):476-484
基于镇域尺度通过获取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数据信息,利用空间分析法、核密度估算法,从四个时间节点分析疫情的空间演化、空间集聚、输入与扩散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空演化看,时间维度上2月10日以前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迅速攀升,2月10日后增长幅度趋于平缓.值得一说的是,前期单日新增病例呈波动上升,至2月3日达到峰值,之后呈波动式递减.从空间维度看,"南重北轻"、"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凸出,与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基本呈相反的特征.②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病例集聚特征在空间上基本保持稳定,整体呈现"五核"的集聚格局,东南部地区集聚现象出现较为迟缓且集聚程度较低.③从性别与结构特征来看,男性患者占据总病例数的55%,女性患者占总病例数的45%.年龄结构中,主要为中年人,占比达50%;其次为青年人,占比为38%;老年、少年和童年人群患病相对较少.④从输入与扩散的分布特征来看,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中以输入型为主,占据病例总数的52%,扩散型病例占据病例总数的34%,剩余14%为其他感染类型.从空间上看,输入型病例的分布与河南省病例空间分布格局高度一致,由于输入型病例基数较大,扩散型病例的分布仍然以信阳、南阳两地为主,但相比之下集聚程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7.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结构,以期探索西安市人口的空间重组规律。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总量增长快,空间分布上圈层分化明显,市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城市化发育程度成熟的区域,人口郊区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高,郊区内部差异大;2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空间集聚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人口高密度集聚中心,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3西安市人口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特征,小寨路街道为发育成熟的人口次中心。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理标记照片研究游客时空行为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研究前景广阔.以Flickr网站收录的1997—2014年18年间3 147张大连地理标记照片为基础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和Acr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赴大连游客拟态时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1997—2014年赴大连游客Flickr照片数量大体呈非平稳上升趋势;(2)赴大连游客Flickr照片月际变化和日间变化说明赴大连游客时间选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段性;(3)赴大连游客Flickr照片空间分布主体呈稳定带状结构,呈左倾的"工"字型,可见游客集聚分布在城市中心和旅游中心;(4)照片分散趋势日益加强,游客目的地选择愈加不局限于传统景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和人口重心等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和GeoDa软件分析了清远市2005年—2015年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清远市人口密度地域差异明显,北低南高;人口向清远市区集聚,但多地空间相关性较弱;人口分布不均衡但态势逐渐减弱;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英德市黄花镇境内,偏离几何中心,呈西北向东南移动.清远市人口时空演变主要受自然环境和区位、城市规划和政策、轨道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向集中,具有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市域差异显著;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不同,河南省环境污染集中度时空格局变化较明显,由"西北高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来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环境污染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为主,而产业转移集聚相对超前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产业转移集聚与环境污染集聚基本一致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7个,二者一致性越来越显著,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向南推进的趋势;河南省2007—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29 5下降到2016年的0.024 0,二者集聚格局有趋同态势,相关性日益显著;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且是正向影响的因素为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值,表明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类型转型.加大人才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着力改善各行业生产技术是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以2014年以来的5年间海西经济区"淘宝村"数据为基础,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借助ArcGIS10.1分析工具,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海西经济区"淘宝村"的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西经济区"淘宝村"在市域范围呈现逐步扩散趋势,但空间分布明显不均;海西经济区"淘宝村"存在明显的连片化集聚,跨行政边界明显,进一步探讨其集聚模式:即北部浙东南虹吸型集聚、中部闽东南蔓延式集聚和南部粤东北独立型集聚模式;县域尺度,"淘宝村"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特征突出,集聚类型稳定,空间内部差异显著."淘宝村"集群发展打破行政边界的分割,这一现象对海西经济区突破行政区划束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时间断面法和历史文献,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岷江上游1994年、2004年和2014年3个时期河谷聚落的时空分布,阐述其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谷聚落是岷江上游最主要的聚落形态,全流域呈松散状,局部呈集聚分布;其总面积不断增大,聚落密度呈先集聚后局部衰退;平面形态整体上由规则向不规则形态变化;其斑块的分布特征为高程上整体逐渐向低海拔迁移,坡度上先向低坡度迁移后逐渐向5°~35°区迁移,全流域由1994-2004年的呈轴对称向2004-2014年间的东南、南、西南、西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4.
事故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与危险性评价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基础,有助于推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并有效指导政策实践.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使用2000—2016年我国重大事故灾害频次、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在地级市尺度上分析了我国重大事故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四种事故灾害(火灾爆炸事故、建筑施工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事故)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我国重大事故灾害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月季变化特征明显.(2)从集聚特征看,除建筑施工事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外,其余三类事故灾害在空间上总体存在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3)基于事故灾害综合危险分析结果可知,重大事故灾害在重庆市、天津市、云南省曲靖市以及江西省宜春市高值比较集中,城市存在严重的事故灾害危险.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和因子探测器,对2014—2020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20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处于稳定上升趋势,指数由0.2608上升到0.5047,增长了93.52%,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负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格局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为H—L和L—H集聚,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3)人口集聚力、经济驱动力、科技支撑力、政策调控力和生态承载力是形成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遥感数据和3S技术进行乡村聚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安徽省黟县为对象,基于核密度分析、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4年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10年与2012年黟县各村镇之间的乡村聚落核密度估值呈较弱的聚集分布,2014年与2016年黟县各村镇之间的乡村聚落核密度估值呈显著的聚集分布状态; 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的Moran's I指数均大于0,黟县乡村聚落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2016年Moran's I指数较2014年的低; 黟县乡村聚落核密度估计值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聚集分布的趋势有所减弱,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在增强; 地势、河流等自然因素以及道路、城镇经济、人口变化等社会因素影响黟县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变。【结论】黟县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格局特征与演变研究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合理规划、聚落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大运河沿线区域48个行政单元内的5个批次共3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 10.2工具,运用距离分析、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运河沿线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数量分布呈显著的时空不均衡性,且村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的集聚特征,在局部空间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冷热分区;整体表现为“局部高集聚,全局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在邢台、鹤壁、邯郸、安阳4个区域呈现出高集聚状态,在杭州、宁波、绍兴区域呈现出次高集聚,其他区域低集聚;在距离大运河河道60 km以内的传统村落具有趋向于河道分布的特征;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和大运河本身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08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格局演变模式。分析结果显示:2003—2008年期间,农民纯收入在时间尺度上呈现逐年增长模式,在全局空间尺度上呈现很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农民人均纯收入高-高的的区域和低-低的区域始终呈现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自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相似的县其空间聚集程度表现逐年减弱的趋势,但其空间自相关性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南昌市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南昌市人口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昌市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人口密度大致呈现"中心外围"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西湖区系马桩街道内部,并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2)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3)不同自然因素对南昌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有所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是河网密度、起伏度、海拔、坡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福建省各县(市、区)2005年和2014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不一致性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格局,并有围绕沿海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关系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不断趋向于协调,表现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县域逐渐向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型转变;从人口与经济的动态关联上看,Moran’s I由2005年的0.422降为2014年0.374,表明不一致性指数较高(较低)县域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减弱,但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以"高-高"型集聚区域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