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国玺 《科学通报》1983,28(19):1216-1216
Goldstein等新近的研究表明,在大鼠的脑、垂体和脊髓中,强啡肤A(Dynorphin,十七肽)和强啡肽B(Dynorphin B,或称Rimorphin,十三肽)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它们来源于同一前体。我们曾报告强啡肽A在脊髓中有强烈镇痛作用,强啡肽B有何生理作用至今未见报道。本工作将强啡肽B注射到大鼠  相似文献   

2.
陈晓红 《科学通报》1992,37(6):557-557
我们曾经报道,2Hz电针在脊髓内释放甲啡肽作用于delta受体上产生镇痛作用。内源性阿片物质中,甲啡肽等前脑啡肽原的产物主要与delta受体结合,与mu受体也有较高韵亲和力。本工作采用受体阻断的方法和交叉耐受的方法,探讨了2Hz电针镇痛与mu受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在人及动物的脑垂体中发现了不同长度的生理活性肽,如脑素、β-恩多啡和β-脂蛋白等。近期研究表明,这些肽除了有镇痛效果外,尚有许多其他生理作用。如含有蛋氨酸残基的脑素.能激发大白鼠的学习能力,垂体激素  相似文献   

4.
韩济生 《科学通报》1983,28(6):384-384
Goldstein等于1979年在猪垂体发现了一种以亮啡肽为N末端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强啡肽(Dynorphia)。这种十七肽广泛分布于多种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离体豚鼠迥肠标本上,强啡肽的阿片样作用较亮啡肽强700倍,较去甲吗啡强190倍。但注入脑室内并无明确的镇痛作用,其生理意  相似文献   

5.
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促进大鼠失血性休克的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林 《科学通报》1991,36(11):863-863
有资料表明,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可对抗外源性注射阿片肽和由内源性阿片肽介导的镇痛作用。我们最近的工作表明,阿片肽引起的降血压作用也能被中枢注射CCK-8所翻转(梅林等,待发表)。上述实验结果都倾向于说明CCK-8有强烈的抗阿片肽作用,可能是体内的抗阿片物质。 我室以前的工作表明,失血性休克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ith.)灌流液中甲啡肽和亮啡肽  相似文献   

6.
汤健 《科学通报》1983,28(13):826-826
自从脑啡肽、β-内啡肽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内啡素)相继被发现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其镇痛作用上。实际上内啡素与吗啡类药物一样,其作用十分广泛,特别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具有极高的效能。例如给大鼠注射吗啡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所需剂量不到镇痛剂量的1%;静脉注射β-内啡肽引起血压降低所需的剂量仅为镇痛剂量的1/200—1/300。  相似文献   

7.
内源性鸦片样物质参与镇痛作用。气功对人体有镇痛作用.近红外信息辐射有减轻CCI_4急性中毒小鼠肝细胞坏死程度等生物效应.因此,设想近红外信息辐射可能对脑内脑啡肤含量有影响,本文报道对此问题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8.
宣雨霆 《科学通报》1985,30(4):304-304
伏核是边缘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神经结构,受中脑中缝核群[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胞体集中地]上行神经纤维的支配,核内存在着大量脑啡肽和阿片受体。我们曾经报道,家兔伏核内微量注射5-HT受体拮抗剂肉桂硫胺或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部分阻断针刺或静脉注射吗啡所引起的镇痛作用,说明伏核内的5-HT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内啡紊)都参与针刺镇痛或吗啡镇痛。但5-HT和内啡素是平行地起作用,抑或先后(串联地)起作用,是一  相似文献   

9.
费宏 《科学通报》1988,33(9):703-703
以往的工作提示,高频和低频电针分别使大鼠脊髓释放强啡肽和甲啡肽,作用于kappa租delta型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本工作应用交叉耐受和受体阻断方法进一步验证这一论点。结果表明:(1)高频和低频电针镇痛无交叉耐受;(2)高频和低频电针镇痛可分别被kappa和delta型阿片受体阻断剂Mr 2266和ICI 174864所阻断。这些证据是对以往工作的一个支持。  相似文献   

10.
奚国良 《科学通报》1985,30(19):1585-1585
近年来,许多实验室致力于哺乳动物心房活性肽的分离与功能研究。这些心房活性肽具有显著的利钠,利尿作用,并能扩张血管与降低血压,提示它们可能在调节细胞外液量和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除了具有上述作用的肽外,Aonuma等从牛心房中分离  相似文献   

11.
王克威 《科学通报》1987,32(5):383-383
慢性注射吗啡或长时间(6—8h)给以电针刺激都可引起镇痛作用的耐受。吗啡耐受和电针耐受的机理是复杂的,其原因之一是长期的吗啡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刺激使身体产生出其他物质(抗阿片物质)来对抗吗啡的作用。从吗啡耐受或电针耐受的大鼠脑内曾提取出一些小肽,在离体或在体实验中表现出对抗阿片的作用,但其化学结构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12.
甲-脑啡肽及五种其他神经肽脑室内注射镇痛效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冈 《科学通报》1979,24(20):958-958
脑啡肽脑内给药镇痛作用弱而短暂,可能是降解迅速所致。试管内加氨肽酶抑制剂杆菌肽可以防止脑啡肽的破坏,但迄今未见它增强在位脑啡肽镇痛效应的报道。我们用脑室内给药方法探索了这一问题,并试验了目前我们能收集到的数种其他神经肽脑室内注射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五味子甲素(deoxyschizandrin)10是中草药五味子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良好的镇痛和降低血清转氨酸(SGPT)等药理作用,已用于保肝及抗肝炎药物的研究.近年来,人们不仅关心它的药理活性,其化学合成也备受重视,相继报道了多种合成方法.1 实验以没食子酸为原料,经十步反应,总收率为12%,成功合成出(±)-Deoxyschizandrin的一条新路线.同时获得了3个新化合物5,6,7.合成路线如图示:  相似文献   

14.
吉勇 《科学通报》1993,38(18):1709-1709
肽6A(Peptide 6A,P6A)和 RGDS 是纤维蛋白(原)的体内降解肽片段,分别来源于纤维蛋白 B_β链的 N 端(43—47)和 A_α链的第95—98或第572—575位的氨基酸残基。实验表明,P6A 和 RGDS 具有扩张血管和/或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生物学效应,但其作用机理有待阐明.目前,关于 P6A 和 RGDS 对心肌的作用未见报道.本工作在离体大鼠心叽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观察 P6A 和 RGDS 对心肌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  相似文献   

15.
王镜岩 《科学通报》1988,33(11):860-860
泛肽不只是细胞内需能蛋白水解酶的辅助因子,而且能与组蛋白结合,在转录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该肽最初由Goldstein于1974年自牛胸腺分离得到,1975年确定了氨基酸序列“。随后,又从血球及其它机体组织中分离得到,并经序列测定证实。据不同报道,哺乳动物组织中泛肽的一级结构有74和76个氨基酸残基两种。此肽迄今未见自哺乳动物脑中分离得到,也未曾报道过其具有抗吗啡活性。  相似文献   

16.
(±)-Deoxyschizandrin的新合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五味子甲素(deoxyschizandrin)10是中草药五味子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良好的镇痛和降低血清转氨酸(SGPT)等药理作用,已用于保肝及抗肝炎药物的研究.近年来,人们不仅关心它的药理活性,其化学合成也备受重视,相继报道了多种合成方法.1 实验以没食子酸为原料,经十步反应,总收率为12%,成功合成出(±)-Deoxyschizandrin的一条新路线.同时获得了3个新化合物5,6,7.  相似文献   

17.
韩济生 《科学通报》1984,29(18):1142-1142
甲七肽(酪-甘-甘-苯丙-甲硫-精-苯丙)是1979年由Stern等发现的一种内源性阿片样肽,它可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所降解,已知ACE的特异性抑制剂Captopril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并可为纳络酮所阻断,因而推测Captopril可能因抑制甲七肽的降解而发挥镇痛作用,但Captopril镇痛的具体作用部位迄今未明。  相似文献   

18.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7,32(17):1344-1344
本室以往的资料表明:在家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边缘系统的伏核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脑-边缘镇痛迴路”,即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以5-羟色胺和脑啡肽为其递质),以及从伏核到PAG的下行镇痛迴路(在PAG内以甲啡肽为其递质),二者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在这一环路中,关于从伏核到PAG的神经通路是直达的抑或经其它核团的中继,目前尚难以肯定。缰核是前脑结构与低位脑干之间联系的中继站。王绍等的工作表明,电刺激伏核可以调制PAG内痛敏神经元的活动,而损毁缰核后则上述影响消失。刘  相似文献   

19.
史真 《科学通报》1995,40(7):670-670
四氮杂对环仿(Tetraazaparacyclophane)是人工模拟酶研究中发现的一类新化合物,对这一类化合物的修饰,例如改变环的形状和大小或引入具有活性的基团,就有可能产生理想的酶模型.本文以1,8,22.29-四氮杂[8.1.8.1]对环仿(CP66)为原料,合成得到了4种未见文献报道的四取代四氮杂对环  相似文献   

20.
贾忠建 《科学通报》1991,36(20):1582-1582
菊科橐吾属植物具有消炎、抗菌等功效,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ta, Compositae)的化学成分研究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将报道从箭叶橐吾根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化合物,经EIMS、IR、~(13)C NMR、DEPT、~1H NMR和X-ray单晶结构分析证实为一种新骨架的内酯,命名为箭叶橐吾内酯(Sagittolact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