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拟迷误裂孔苔虫18S rDNA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污损苔藓动物--拟迷误裂孔苔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全序列测定及分析.同时通过获取已有的苔藓动物和其它触手冠动物的18S rDNA序列资料,经CLUSTAL软件对位排列后,用MEGA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软件构建了分子系统树, 并结合形态学资料探讨了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类重要的低等六足动物,原尾虫的系统学仍然存在争议. 文中测定分析了10种原尾虫(涉及蚖目、古蚖目和华蚖目3大类群的6科9属)的18S rDNA全序列(约2000bp)和28S rDNA部分序列(约400bp). 以跳虫和双尾虫的代表物种作为外群,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Bayesian分析(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 所获结果显著支持原尾虫的单系性;支持蚖目和古蚖目的单系性;华蚖科和富蚖科位于蚖目和古蚖目之外,并且两科各自独立.  相似文献   

3.
苔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一个小类群,为典型的固着型动物,目前已报道约4000种,我国有199种.苔藓动物绝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污损生物的主要组成,我国渤海海域分布有15种.淡水苔虫的种类很少,只有几十种,我国已记录11种,分布在北京、杭州、沈...  相似文献   

4.
抗癌动物资源包括两栖动物、肠腔动物、苔虫动物、被囊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鱼类等。其天然产物主要是脂溶性甾族类、大环内酯类、肽类、聚醚类、多糖类、生物碱类及必需脂肪酸(EFAS)类等。重点介绍了对蟾蜍、医蛭及海洋生物中的海鞘、沙群海葵、海绵、苔藓虫、鱼类等抗癌动物资源与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并对这些领域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1996年对聊城环城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在四个月份的研究中共检出63种浮游动物,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15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5种,一些优势种有团睥睨虫(Askenasiavolvox)、大弹跳虫(Halteriagrandinella)、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gran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nouscalycifloru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diversicornis).常见科有淡水筒壳虫(Tintinnidiumfluviatile)、拟旋回侠盗虫(Strobidinopsisgrans)、瓜形膜袋虫(Cylidiumcitrylly)和晶囊轮虫(Asplanch-nasp.).四个月份的平均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0754个/L,其中原生动物占87.4%,轮虫占12.5%.  相似文献   

6.
基于16S rRNA和POMC基因部分序列研究了中国北方林蛙属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利用ClustalX软件对序列进行对位排列后,长度为1148bp,内群变异位点259,简约位点110.利用MP法、ML法和BI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林蛙属物种构成单系群,其中东北种群聚为一支,中国林蛙聚为一支,支持东北林蛙为有效物种.桓仁林蛙和核型为2n=26的林蛙属物种聚为一支,因此不支持核型为2n=24的林蛙形成单系群.桓仁林蛙、昆嵛林蛙、黑龙江林蛙单独聚为一支,表明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木兰科(Magnoliaceae)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等10种(11个样)植物的叶绿体DNAmatK基因部分序列(1039碱基对).最大同源性分析构建的系统树图建议:①拟单性木兰属与单性木兰属(Kmeria)有极近的同源关系;②木兰属(Magnolia)的玉兰亚属(SubgenusYulania)与拟单性木兰属和单性木兰属关系亦很近,并形成1个单系分支;而木兰属的2个亚属,木兰亚属(SubgenusMagnolia)与玉兰亚属之间的关系却较远,木兰属内呈并系演化特征;③木兰亚属,木莲属(Manglietia)以及玉兰亚属、拟单性木兰属和单性木兰属所组成的分支形成一个单系分支.拟单性栏属、单性木兰属的系统位置,以及它们与栏属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柏科(Cupressaceae)柏木属(Cupressus L.)5个种及扁柏属4个种的cpDNA非编码区petG—trnP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片段的长度范围在417bp~479bp之间.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作为功能性外类群,运用PAUP*和MEGA软件分别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应用最大似然法得到一棵最优系统树,其-Ln=2232.47.结果表明:用petG-trnP序列来分析柏木属和扁柏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是可行的;中国柏木属植物是一个单系类群;Ctmmaecyparis nootkatensis与扁柏属其它植物关系较远.因此,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和Ch.nootkatensis均应并入柏木属.  相似文献   

9.
对东亚特有植物侧囊苔属(Delavayella Steph.)的模式标本进行了标定,并作了详细的描述和绘图。在标本查检和文献考证基础上,对该属的系统位置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探讨,支持侧囊苔属从合叶苔科(Scapaniaceae)中独立出来成为侧囊苔科(Delavayellaceae)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虫草属多元起源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虫草属 (Cordyceps)代表种及其相关无性型菌 (anamorphicstate )核糖体rDNAITS区序列 ,并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调取相关序列 ,以Phylip35分析软件构建序列距离矩阵和分子系统发育树图 ,结果表明 :虫草属各个种之间ITS区序列差别比较大 ,不能形成一个单系的类群 .冬虫夏草 ,古尼虫草 ,蛹虫草 ,大团囊虫草在系统发育上分别与丝孢纲(Hyphomycetes) ,束梗孢目 (Stilbelaes)的中国被毛孢 ,丝孢目 (Hyphomycetales)的黄绿绿僵菌 ,丝孢目 (Hyphomycetales)的球孢白僵菌 ,担子菌纲的Cyphomyrmexminutus非常接近 ,在树图上分别处于相对独立的分支 ;说明形态学上划分的虫草属并非一自然发生的类群 ,也说明了虫生真菌形态与基因水平进化的不一致性 .  相似文献   

11.
海水鱼类寄生本尼登虫的ITS1 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的海水鱼上采获一批本尼登虫(单殖纲、分室科、本尼登亚科),其中部分标本经形态学研究后仍不能定种.本文采用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棘鳞鳗本尼登虫、玫氏新本尼登虫、新本尼登虫未定种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2的rDNA基因的TIS1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本尼登虫未定种1和新本尼登虫未定种2与玫氏新本尼登虫的TIS1序列非常相似,差异率为0.7%(小于1%),应为同一个种.而本尼登虫与新本尼登虫间的差异在33%以上.本研穷弥补了本尼得类单殖吸虫形态分类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为从分子角度理解3种沼虾,即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祁连沼虾的遗传差异,为沼虾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采集了每种沼虾各2尾样本,采用PCR的方法扩增了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断并测序。比对后共获得了3种沼虾的297 bp的16S rRNA片断序列,共检测到47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5.8%。3种沼虾的平均碱基含量分别为T(37.7%)、C(10.9%)、A(29.8%)和G(21.6%)。罗氏沼虾种内个体间序列差异为3%。祁连沼虾和日本沼虾种内个体间差异均为0.7%,且两者种间差异很小,为0~0.7%。罗氏沼虾与祁连沼虾、日本沼虾之间的序列差异在13.1%~14.8%之间,种间差异明显。系统进化树显示罗氏沼虾自成一枝,而日本沼虾和祁连沼虾共同构成另一枝,日本沼虾和祁连沼虾的遗传距离小于5%,结果提示日本沼虾和祁连沼虾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两者也许是亚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1720 bp 的18S rRNA 基因序列以 Darwinula sp.和 Cytherelloidea.munechikai 为外群,采用最大简约法(MP 法)和邻接法(NJ 法)对腺介虫亚目(Cypridocopina)3总科5科9种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现生腺介虫亚目动物为单系群;2)两种营海水生活的介形类—海介虫总科(Pontocypridoidea)和大介虫总科(Macrocypridoidea)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现生腺介虫总科(Cypridoidea)也为单系群,但该总科内各科间关系较复杂,主要分为两支,其中腺介虫科的 Dolerocypris sp.与萤光介虫科的 Candona holzkanpfi 聚成一支;而萤光介虫科的 Cypria crenulata 和泥介虫科的 Ilyocypris.angulata 同时与腺介虫科其它动物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云台山亚气生蓝藻植物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贵州省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区四大景区之一的云台山的亚气生蓝藻类的首次报道。据初步调查鉴定,共收录正气生蓝藻186种(含变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和4个新变种。  相似文献   

15.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Hexapoda has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will be resolved mainly depending on the settlement of monophyly, affiniti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Protura, Collembola and Diplura. Mitochondrial 12sRNA gene about 355 bp fragments from one proturan species, two collembolan species, two dipluran species and one oribatid species were sequenced. The Kimura 2-parameter distances were calculated and a series of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re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N-J method, from which the following points were drawn: (ⅰ) Protura and Collembola compose a monophyletic group representing absent-cerci; (ⅱ) Diplura is not a monophyletic group, in which Campodeoid with filiform cerci belongs to a clade and Japygoid with pincer cerci and Ectognatha compose another clade, that is, Insecta s. str. stemmed from Japygoid. So it would be suggested tha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Hexapoda is [Parainsecta (Collembola + Protura) +Campodeoid +Insecta (Japygoid + Ectognatha)].  相似文献   

16.
基于1 720 bp的18S rRNA基因序列以Darwinula sp.和Cytherelloidea. munechikai为外群,采用最大简约法(MP法)和邻接法(NJ法)对腺介虫亚目(Cypridocopina)3总科5科9种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现生腺介虫亚目动物为单系群;2) 两种营海水生活的介形类—海介虫总科(Pontocypridoidea)和大介虫总科(Macrocypridoidea)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 现生腺介虫总科(Cypridoidea)也为单系群,但该总科内各科间关系较复杂,主要分为两支,其中腺介虫科的Dolerocypris sp.与萤光介虫科的Candona holzkanpfi聚成一支;而萤光介虫科的Cypria crenulata和泥介虫科的Ilyocypris. angulata同时与腺介虫科其它动物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7.
利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对扬子鳃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序及注释,并与NCBI数据库中蛭纲(Hirudinea)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的排列方式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其系统学地位.结果显示: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4 868 bp,蛋白编码基因存在2种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G和ATT;终止密码子共有4种,分别为TAA,TAG,TA和T;蛭纲10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排序可分为2种类型,其差异表现在tRNAs的互换和长非编码区的长度的不同;扬子鳃蛭所属的吻蛭目(Rhynchobdellida)均为b型,绝大部分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的排列方式为a型.基于蛭纲物种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的Neighbor-Joining(NJ)树进化分析显示,扬子鳃蛭与其他吻蛭目物种聚类.  相似文献   

18.
利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对扬子鳃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序及注释,并与NCBI数据库中蛭纲(Hirudinea)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的排列方式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其系统学地位.结果显示: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4 868 bp,蛋白编码基因存在2种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G和ATT;终止密码子共有4种,分别为TAA,TAG,TA和T;蛭纲10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排序可分为2种类型,其差异表现在tRNAs的互换和长非编码区的长度的不同;扬子鳃蛭所属的吻蛭目(Rhynchobdellida)均为b型,绝大部分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的排列方式为a型.基于蛭纲物种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的Neighbor-Joining(NJ)树进化分析显示,扬子鳃蛭与其他吻蛭目物种聚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鞘蛾科线鞘蛾组(Coleophoraamellivoragroup)分布于中国的4个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齿线鞘蛾(新种)Coleophoraapicidentatasp.nov.分布新疆(乌鲁木齐);长刺线鞘蛾(新种)Coleophoralongispinasp.nov.分布内蒙古(锡林浩特);弯茎线鞘蛾ColeophorapandionellaBaldizzone新记录于内蒙古(锡林浩特、赤峰)和黑龙江(黑河),国外分布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云南线鞘蛾ColeophorayunnanicaBaldizzone分布于云南(丽江).文中提供了线鞘蛾组中国已知种检索表和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