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峡库区地处我国中西部的结合部,起着承东启西,传递左右的桥梁作用.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客源市场基础,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热线之一,重庆直辖、三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给三峡库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对于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库区.  相似文献   

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3(5):F0002-F0002
重庆三峡学院位于三峡库区腹地万州,从1994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三峡学院"开始,便确立了"立足三峡、服务库区、而向全国"的办学宗旨。三峡工程十多年的建设史,同时也是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研究三峡的研究史。中心凭借所处的特殊区位优势和对三峡库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背景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6):124-128
理论探索试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教育戴安良1.5论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的历史性贡献冯沈萍1.9论周恩来的秘书工作和秘书思想钱国纲1.14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主性发展傅义强5.4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时化特色和时代价值康怀远5.8全球化势态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杨巍5.12论马克思对资义物教的批判牟维5.16试论南方局的党员先进性教育许先立李重华6.10邓小平江泽民科技观比较研究潘勇6.14增强高校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思考刘卫星6.18三峡文化隋唐五代盐政与三峡盐业任桂园4.4从重庆地名看当地的森林变迁万良华黄权生4.10三峡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峡库…  相似文献   

4.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1):F0002-F0002
2011年12月9日,由重庆市社科联、重庆三峡学院主办,重庆市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科技处承办的“2011构建和谐三峡论坛”在重庆三峡学院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5.
刊首语     
迎着盛夏的酷暑,本刊2001年第4期与读者见面了。在挥汗如雨的高温中,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质量是期刊的生命。作为我们这样一家立足三峡地域的学报来说,本期“三峡文化”栏目推出的两篇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论三峡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对流衍在三峡民间的各类美术给予了理论的整合与美学的阐释,标志着该领域的新进展。“移民专题”中《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搬迁情况调查与分析》则对进入倒计时的三峡库区移民展开现在进行时的跟踪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而《邓小平的政治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则别开生面地对邓小平政…  相似文献   

6.
三峡研究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发展研究王顺克1.1清代川东三峡移民与三峡民间风俗的嬗变张莉1.7浅议城市变迁中的城市地位再造——以万州为例胡攀1.13三峡移民精神:和谐三峡库区的精神支撑徐承英2.1三峡移民后期安稳致富与和谐法治环境研究胡怀应2.5非自愿性移民安置稳定研究梁  相似文献   

7.
论三峡重庆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三峡重庆和谐发展,重在建设。和谐重庆建构,必须城乡统筹发展,其核心、其精髓在于"统筹"、而"统筹"的实质又在于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把握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峡库区特殊区情决定了构建和谐库区的特别重要性,能否实现库区和谐稳定,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共建共享和谐重庆,使三峡重庆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构建三峡库区和谐社会中移民妇女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移民妇女既是三峡库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库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构建三峡库区和谐社会必须思考和分析三峡移民妇女发展的问题.目前,三峡移民妇女的发展现状与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目标存在诸多冲突,为了进一步实现三峡移民妇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展对三峡移民妇女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论述了三峡库区传统手工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了蕴含其中的丰富文化知识;针对三峡工程的兴建对库区经济文化的影响,阐述了加强保护与传承三峡库区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为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出一些有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巫山文化》是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任桂园先生在研究长江三峡文化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地域文化研究专著,全书共25.5万字,目前已作为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点书目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白鹤梁题刻的姓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峡库区涪陵白鹤梁题刻中,有不少题名者存在着一定的血缘亲情关系,因之姓族相应而生。这些姓族对三峡文化的记录与生成,对宣传提升三峡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对促进三峡文化的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重庆到宜昌700公里范围为大三峡地区,其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丧葬文化、石刻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大三峡文化内含。这其中丰都鬼城文化以其系统完整、形象生动的鬼文化成为大三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三峡学研究的重要对农。  相似文献   

13.
□ 三 峡 文 化 巴水的沧桑与苍茫——读欧阳玉澄的长篇小说《巴水苍茫》 王晓初 1.13 写“被遗忘了的历史”——读长篇小说《巴水苍茫》 吴秉杰 1.15 巴人承传天地知——写在长篇小说《巴水苍茫》出版之后 欧阳玉澄 1.17 南北朝至宋重庆地区的蛮系民族——向氏、田氏和冉氏研究 杨 明 2.5 峡江古镇特色及其价值初探 罗 玲 2.8 弘扬三峡传统文化精华 构建三峡当代人文精神——对三峡民间传说的深层透视 陶德宗 3.5 三峡库区方言语音声调对民歌典型音调的影响 汪高原 3.12 论三峡地区板楯蛮的赋税缴纳与社会动荡 李良品 4.5 万州太白岩石…  相似文献   

14.
程地宇,男,重庆万州人,1945年8月生。196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重庆师范学院中国文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教学和文艺评论以及三峡文化研究。其学术成果在文艺评论和比较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有:《文学:困惹与超越》、《符号化人物群体的衰落及其当代文学意义》、《容纳万境,白多余韵——艺术空白片论之一》、《文之本体与道之本相——艺术空白片论之二》、《心灵的栖息之所——魏靖宇抽象艺术论》等(分别发表于《当代文坛》、《探索》等刊物,其中《文学:困惹与超越》被人大…  相似文献   

15.
编后记     
本期“三峡库区经济文化开发研究”特色专栏仍推出5篇文章.任桂园的《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族起源及社会流动的关系》是他的“三峡盐文化简论”系列文章之三.该文以三峡地区丰富的盐资源和悠久的开采历史立论,在综合与辨析了三峡地区远古巴人起源及其迁徙的诸说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地区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力创大溪遗址的先民即巴人祖先之新说,并进而整合出巴族各创社会流动之轮廓,力图解开这一扑朔离的巴族历史之谜.实际上三峡文化不仅体现为一种历史存在,更体现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而且正因为它生长在我们身边,因而对我们也更加亲切,更有意义.程地宇的《追求永恒——魏靖宇抽象艺术论》与白苇的《谢声小创作谈》便是对现实的三峡文化现象的一种探讨,前文对奉节白帝城文馆所所长魏靖宇独特的沉木艺术加以了研究,后文对四川五一日化总公司工会主席、万县市文学院专业作家谢声显的小说创作加以了评论,虽然难免带有个人的局限性,但对三峡艺术与文学的理解与建设也是一种启迪.如何利用移民迁建的机遇,加速发展三峡库区的经济,是三峡库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王世傅《三峡库区乡镇迁建区农村移民之我见》以乡镇迁建为切入点,谈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角度和更深层次的探讨.本期历史与文学  相似文献   

16.
涉农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学研一体办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处三峡库区,具有农科特色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出6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构建了4种运行机制,确保了产学研一体办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刊首语     
春去夏来,万物茁长,本刊2003年第3期也在这时和读者见面了。 本期同样突出了地方特色。《弘扬三峡传统文化精华,构建三峡当代人文精神——对三峡民间传说的深层透视》一文,对三峡民间传说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人们认识三峡民间传说的特点很有帮助。《三峡库区方言语音声调对民歌典型音调的影响》从一个方面探讨了三峡库区民歌的特点。著名诗人何其芳出生于三峡库区的万州。《忧郁的歌者追问的诗人——<预言>疑问手法的解读》和《何其芳现象及其泛政治心态》两文都在某一点上对何其芳的诗歌创作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万州区城镇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8.
三峡"移民后期安稳致富"最重要的问题是发展问题,三峡"移民后期安稳致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提升三峡库区的综合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开发竞争力、科技人才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制度管理竞争力.这些都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9.
□ 三 峡 文 化 神女:质疑与认同 程地宇 1. 5 意义与空间:“三峡学”研究笔谈 2. 5 “三峡学”研究的意义空间 王晓初 2. 5 “三峡学”的特征与定位:空间、生态、文化转型 邹登顺 2. 6 “三峡学”的学术内涵与时空定位 任桂园 2. 8 “三峡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邓 晓 2. 9 “三峡学”的世界意义 程地宇 2. 10 “三峡学”的学科建构 管维良 2. 12 三峡区域经济研究与“三峡学” 徐素环 2. 13 论峡江地区“烧龙”与“烧畬”的区别和联系 任桂园 3. 5 三峡地区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研究 ——兼论秦汉以后汉族移民…  相似文献   

20.
三峡作为地域上的概念,至迟在魏晋以前就建立了,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三峡指四川奉节的白帝城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之间198公里的狭长地带,即自然地理的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广义的三峡包括湖北的宜昌、鄂西州、四川的万县、涪陵、黔江等市地及重庆的一部分,如杜甫《题忠州所居龙兴寺院壁,就有“忠州三峡内”的诗句。它与今天三峡库区的范围大致吻合。本文所说“三峡”指广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