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铜仁市围绕同步小康这个目标,把精准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改革为动力,推进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民生扶贫、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被动式向参与式、粗放式向精细式、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铜仁实际的新路。特别是在贫困人口、贫困村建档立卡和驻村帮扶工作上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称之为"精准扶贫铜仁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专业人才我国高校适应国际化调整的重要途径。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核心教育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照核心理念梳理了工程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着手,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中融入工程教育核心理念,为相关专业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伴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发展新模式,即"常州模式".而"共享机制"正是"常州模式"的核心所在,通过阐述此共享机制,从而为其他地区高职教育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际典型案例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西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为例,构建了"双翻转"工程人才立体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产出为导向构建了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双翻转"教学模式,分析了相关教学案例,并创建了学生工程素养、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等工程综合素质立体培养模式.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达成了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丰富了工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工程素质的培养内涵在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凝炼和提升,在于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借鉴德国的工程教育体系,探索企业、校内实践基地和学院三者协同机制,旨在培养卓越工程素质的"三元制"工程教育模式,构建贴近产业实际的工程教育平台,使之利于培养适应企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发展重要目标之一,其中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现代工程教育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方式之一。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并从尽早让学生接触实践项目、实验教学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四方面,论述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具体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要实现"四化同步"新战略,农民增收是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非农就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厘清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就业的关系,不仅是当前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需要,更是长远制定人力资本提升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课题组收集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和农村中学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的信息,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就业现状以及农村未来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农村地区是短板,贫困农村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受教育水平越低,不就业的比例高,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越低,越容易陷入贫穷。因此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成为扶贫关注的重点。此外,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效克服这些挑战方能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8.
高等理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知识经济对高等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全球化经济新格局使高等理科教育面临新挑战。传统的理科教育和工科教育都不足以应对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文章介绍了国内高等教育在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理科人才的意义。在突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借鉴CDIO分组实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对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国内高等理科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华德福教育的"全人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这种教育模式背后的自然教育观可追溯到卢梭的教育思想。从理论基础看,华德福教育模式的自然观与卢梭如出一辙,且带有自然神论的思想;其次,卢梭倡导社会契约对人的协调、约束作用,而华德福教育思想的"三元社会观"也提出了相应观点;再者,华德福教育采取卢梭教育思想中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教学思路,并科学分期,注重知识实用性、趣味性、学习过程的实践及潜能的激发,逐步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当代人才。这一系列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色家书是红色时代的产物,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充分挖掘红色家书的研究价值,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调查为起点,凝练红色家书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功能,探寻其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点,参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研究红色家书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实践、文化、网络"育人的"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高校应着力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健康活动;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向互动、效果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注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5.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6.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