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而交往的主动性是交往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形成幼儿个体心理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增强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可改善幼儿的社交地位,使他们能成功地加入到同伴的游戏活动中,感受交往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幼儿交往主动性困难的原因,探索增强幼儿交往主动性的方法,以促进幼儿建立积极、主动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然观察法对混龄活动区幼儿的异龄同伴交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异龄同伴交往主题的形成及交往的频率与质量受混龄区活动材料、教师素养、幼儿间的熟悉程度、认知与交往水平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异龄同伴交往,教育者需精心创设混龄交往背景,提高对混龄活动的指导能力。  相似文献   

3.
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及发展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同伴交往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保持积极情绪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教育、幼儿自身特征、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对幼儿同伴交往都有影响。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父母需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鼓励孩子独立解决同伴冲突,并且注意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关于幼儿异龄交往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关于幼儿异龄交往的研究主要从幼儿异龄交往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两个角度进行.在幼儿异龄交往的理论探讨方面,有认知学派、社会学习理论及人格理论的观点;在幼儿异龄交往的实践研究方面,主要有幼儿异龄交往的功能、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幼儿异龄交往的因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幼儿教育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混龄交往的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实现“大带小、小学大”的良好氛围,带动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混龄交往非常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该文结合实际幼儿教育经验对幼儿同伴交流中混龄交往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牛立军 《科技信息》2009,(11):67-67
探讨小学儿童同伴交往和同伴团体的特点,分析小学儿童的友谊模式及其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同伴交往与友谊模式的演变对小学儿童人格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拒绝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是幼儿认知、情感和态度发展中遇到冲突的一种表现,是孩子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一种技能。本文以幼儿拒绝行为为主线,系统地分析了幼儿拒绝行为的表现方式、利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和越轨同伴交往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对94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拒绝、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正...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阶段,是孩子学习同伴交往和学会社会生活的初级阶段。对幼儿来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艳 《科技信息》2011,(15):J0300-J0300
混龄区域活动拓宽了幼儿的交往范围,弥补独生子女在家庭缺乏异龄儿童交往的缺失,通过与不同年龄同伴的活动,学到正确态度与技能,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使交往能力得到提高。首先确立明确的混龄目标,将交往合作性目标放在重要位置,有意识地引导大年龄和小年龄幼儿的合作性行为;其次营造氛围浓厚的交往环境、投放诱发意识的合作材料,利于幼儿交往行为的产生;在实施过程中运用讨论、观察、实践等方法引导,帮助幼儿交往技能的习得;最后开展积极正面评价,强化交往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