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年代是美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70年代至80年代初,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不久就超过美国,1989年到1992年期间日本占据了25.5%美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失落感笼罩着高度发达的美国工业界,10余年来,美国汽车工业经历了深刻反思与奋起直追的艰苦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风险投资项目的审查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险投资业大约是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当时在美国,由于没有经验,几乎参与的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失败。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日本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曾经过了两度兴衰。用日本风险投资商阿思奇(Ascii)  相似文献   

3.
鲁超 《科技潮》1994,(7):50-52
50年代,美国工农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2份额,真正称得上是世界经济的"超霸",在工农业各个领域与行业上都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进入70年代、80年代,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堀起,欧洲的发展,美国在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了。80年代后期和其它主要工业国家一样,美国也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然而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营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日本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企业指挥不灵、信息不畅等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在这种形式下,日本企业界开始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借鉴美国的经验,展开了新的探索,以求在变革中再现辉煌。 大力运用信息技术 兴起于80年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以其特有的高度创新性、渗透性和带动性,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被广泛采用。如  相似文献   

5.
自1985年12月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以来,它的建设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其发展趋势亦已“不可逆转”。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意义已远远超出欧洲共同体本身的范围,它对欧洲、世界乃至中国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战略考虑和进展情况欧洲共同体决定建立统一大市场是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磋商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有其长远的战略构想。总目标是增强实力,振兴西欧,重建西欧在国际上的地位。具体设想是: 1.促进西欧经济和科技发展,增强同美国与日本的竞争能力。欧洲共同体自1958年建立以来,经过50~60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70年代开始陷入滞胀和衰退,平均增长率从60年代的4.8%降至70年代的3%和80年代上半期的2%,落后于美国与日本。在科技上,西欧也被美国和日本远远抛在后面,尤其在信息技术同生物工程这两个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1999,(2)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规模增长很快,但是在技术领域里尚未有与之相应的进步,技术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迟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障碍。引入风险投资机制,认清当前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走向,将有助于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当前的困境,也会有助于避免国际金融风波的波及和冲击。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的刘澎,80年代初即留学日本,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期间曾在日本的一些大公司供职。学成后又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从事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研究。随后进入美国工商界,从事信息产业的技术和市场研究,历任技术主管、市场和销售等职,主要负责美国的信息技术向日本和欧洲等大型企业的输  相似文献   

7.
站在新世纪,我们感慨上世纪末知识经济的来临以及其带来的惊喜,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与回答 怎样估量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趋势? 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一、对知识经济提出与形成的回顾 1.知识经济的提出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模式。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初制定了发展计划,信息高速网络迅速成形,国际竞争重点转向经济技术领域。美国1996年仅在信息产业的投资就达到2500亿美元,超过日本和欧洲的总和。日本1996年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达…  相似文献   

8.
1989年,日本汽车占领了美国30%的市场,日本的家用电器在美国甚至世界的市场占有率也相当高。靠应用技术发家的日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势头如日中天,沾沾自喜的日本人开始嘲笑“美国工人已到了缺乏劳动道德的地步”,美国企业正在丧失竞争力。然而,话音未落,1993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却翻了个,首先是美国曾经落后很多的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重新取得了竞争优势,几家权威的国  相似文献   

9.
活性炭纤维是在高性能碳纤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科技材料,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80年代初率先研制成功。活性炭纤维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各国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0.
周洪兵 《华东科技》2005,(11):50-5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提出并有效地实施了“科技立国”战略,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二科技大国。在日本中央政府“科技立国”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日本各地纷纷  相似文献   

11.
坐式摩托车俗称踏板式摩托车。早在50年代,意大利人为了适应罗马的城市交通,借鉴美国30年代生产的小轮径脚踏式摩托车,研制出了伟士牌(Vespa)踏板式摩托车。80年代踏板式摩托车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开始,日本的本田、雅马哈、铃木三大公司竞相推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在80年代提出了走向世界大国的构想。90年代的日本将与美国产生争夺经济霸权的心理摩擦,将以雄厚的资本更广泛地进入第三世界。日本仍然警惕来自苏联的威胁。日本国内政局却因自民党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而存在未知因素。  相似文献   

13.
邓爱华 《科技潮》2007,(11):14-15
美国是智能交通大国,不仅研究使用早,应用广泛,就连智能交通系统(ITS)一词都来自美国。据报道,目前智能交通在美国的应用已达80%以上。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  相似文献   

14.
智能建筑     
8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潮流的冲击,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已经使建筑物的功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自1984年美国第一座智能大楼建成以来,智能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化建筑发展的新趋势。日本于1985年11月成立了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对智能建筑的概念、功能、规划、设计、施工、试验、检查、管理、使用和维护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于80年代中期提出了作为智能  相似文献   

15.
周敏 《科技智囊》2012,(11):34-4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综合商社席卷全球,在世界贸易、产业、乃至金融投资等领域展示出超凡实力,美国媒体甚至曾经报道出"美国已经成为日本殖民地"的激烈言论。"日本第一"秘密何在?答案就在日本综合商社的核心经济模式之中——日本综合商社打通了产业、金融、商业三大环节,形成自我循环的强大生命体。日本综合商社连接国外与国内两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发展信息产业的特点 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水平上,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但是日本在发展信息产业上,走着和美国截然不同的道路。 首先,美国的信息产业主要靠风险企业发展起来的。除IBM是老牌公司、HP是由30年代风险企业成长起来的外,其余的如Intel、Microsoft、Apple Sun Microsystems、SGI、Compag、Novell、Oracle、Dell等著名的大企业,都是由战后特别是80年前后才出现的风险企业发展起来的。甚至在现在还在涌现象Sybase·NexGen这样的优秀风险企业。 而日本则由老牌的综合性大公司来  相似文献   

17.
王晓松 《天津科技》2005,32(3):23-24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自身科技战略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在国家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为保持国际科技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日美贸易摩擦于20世纪50年代拉开序幕,80年代达到高峰.为解决贸易摩擦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及其影响不仅波及到日本的金融、投资等领域,也改变了日本农业政策的基本方向.从战后超保护的农业政策逐步走向自由化与国际化,是以贸易摩擦为直接契机并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实现的,因此日本农业政策的改变具有被动性、消极性的特点.同时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开放具有显著的美国倾向性,导致其农业政策取向越发追随美国.  相似文献   

19.
1.紧紧围绕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着眼于提高美国经济的竞争力 从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基本特征是联邦政府更加关注和支持民用商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科技资源,与工业界一道加快技术的商品化步伐,提高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此认识基础上,克林顿政府制订了三个层次的技术发展战略: 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与商业化步伐,使之成为21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保持工业关键技术的领先地位。对  相似文献   

20.
一.耐克公司亚洲漂流记 20世纪50年代末,耐克离开美国,把主要的制造基地放到日本。10多年后,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20世纪70年代,耐克离开日本,把主要的制造基地放到韩国、中国台湾。结果,日本逐渐丧失了世界制造中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耐克总裁曾宣称,耐克到哪里,哪里就是世界制造中心。当时,中国经济刚刚起步,耐克也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很多人并不相信耐克进入的中国大陆会是未来的世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