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台风变性再度发展的动能收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97年的台风Winnie登陆后的变性并再度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低层的散度风制造是气旋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变性阶段,由于冷空气的侵入使低层的动能制造增加,对台风的维持起了主要的作用;在重新加强阶段,高空急流的影响使低层散度风的动能制造明显增加,使气旋斜压不稳定发展。讨论了台风登陆后再度发展的演变模型,可以认为是一种A类和B类温带气旋发展的混合类型,是一个低层变性气旋和高空低槽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9711号台风暴雨的诊断分析与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手数值试验的方法,分析了9711号台风登陆后的演变过程,讨论了水汽,地形等因子对台风及其降水的影响。诊断分析表明,理查逊数对降水落区具有一定的指标性,-1〈Ri〈0的强对流和湍流发展区与降水分布区域较一致。数值试验表明,水汽是台风及其降水加强和减弱的一个制约轭了,水汽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的台风过程可视为干台风过程;地形对台风系统的演变及其降水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统计华南登陆台风暴雨的基础上,着重对8107号台风登陆后的强度变化及其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登陆台风及其降水的强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汽输送条件的变化,Q_1、Q_2的变化则表明,积云对流及其潜热加热的反馈作用是登陆台风及其暴雨维持和加强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暴雨系统不同尺度动能相互作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对实测资料用Barnes尺度分离方法经自适应技术处理后,应用动能相互作用方程组,计算出雨区内对流层高、中、低各层次方程各项的时空平均值.就整层而言,天气尺度动能主要源和汇分别是产生项和水平输出,而中尺度系统则为对流正反馈和空气逆气压梯度运动所消耗的动能两者接近平衡,两种尺度流场和质量场之间相互作用所制造的动能向两种尺度系统转换.  相似文献   

5.
台风"麦莎"(0509)登陆北上变性加强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个在陆上长久维持并最终演变成温带气旋的登陆台风“麦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北上变性过程的分析发现,台风与中高纬西风槽的相互作用使得冷空气侵入是其变性加强的原因。高层位涡的变化可清楚揭示台风变性加强的物理过程,分析表明,“麦莎”变性过程中有高层正位涡下传的现象。在台风结构上,从变性前的垂直对称分布演变为倾斜的非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6.
暴雨中尺度环境场的总动能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套分辨率较高的中尺度实验观测资料,对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进行了总动能平衡的诊断研究,讨论了对流活跃和非活跃两个时期动能平衡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暴雨的能量过程很活跃,非地转运动的绝热耗损和动能的向外界辐散是暴雨过程的主要能汇,而次网格尺度向网格尺度的运动动能转换,是环境场动能的主要能源;暴雨区对流层高层的能量过程比低层活跃,高层急流对环境场动能平衡过程有很大作用.比较对流活跃和非活跃2个时次的动能平衡过程发现,暴雨过程的动能平衡与对流强度变化有联系,2个不同时段的动能平衡过程有差异,尤其在中层这种差异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8年NCEP/NCAR日平均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环流及动能收支的多尺度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在对流层高层以季节变化为主,在低空以季节内变化为主;但在整个对流层,动能收支各项的变化均表现为短周期变化过程较强,而季节变化则较弱。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动能收支主要取决于120d和30-60d变化,爆发阶段突出了准两周与天气尺度变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1307号台风"苏力"和1513号台风"苏迪罗"路径相似,登陆位置相近,登陆之前均达到了超强台风级别,造成的强降水落区却大有不同。该文从高低空环流配置、水汽、垂直运动和冷暖平流等方面对二者降水落区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南亚高压和低空西南急流的垂直配置造成"苏力"南侧强降水,而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和低空东南风急流的垂直配置造成"苏迪罗"北侧强降水;副热带高压的相对位置可能对台风东北侧的垂直运动有重要影响。台风"苏力"的水汽来源于南海,台风"苏迪罗"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苏力"北侧偏南风急流形成辐散区,南侧东北气流和南风气流形成辐合区,而"苏迪罗"北侧为强盛的东南气流,形成强辐合区,南侧辐合偏弱,整层水汽辐合的象限不同是造成强降水落区南北差异的必要条件。两个台风垂直运动的非对称性分布是形成台风单侧强降水的重要条件。台风登陆前后中低层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造成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进而触发对流,对强降水落区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苏迪罗"登陆过程中冷空气南下,形成了北侧强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9.
台风云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的大气中云水、冰水、雨水、雪水成功地模拟出1997年登陆台风Winnie的云系结构。模拟云图与气象卫星实际观测的台风云图非常相似。由于模拟云图可以给出大气中不同形态水物质的三维空间分布,弥补了卫星只能观测云顶表面的不足。模拟云图揭示出了台风云系中的中尺度云带以及台风Winnie登陆后从热带气旋变性为温带气旋过程中云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统计及个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热带气旋造成的危害与其登陆时强度、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和1989—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的资料,对登陆广东沿岸的热带气旋作了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时间等的分类统计。另外,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一对登陆月份、登陆时强度、登陆地点相近,但登陆后维持时间不同的台风——9309号和9908号热带气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季风槽、副高的活动、西南季风的活跃程度、准静止锋云系的发展,以及高空辐散场的建立对热带气旋登陆后的水汽输送和维持时间长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波  陈宪云  董德信  侍茂崇  邱绍芳 《广西科学》2015,22(3):245-249,254
根据台风"纳沙"登陆期间广西白龙半岛南面海域1km处S1站连续的实测海流剖面资料,白龙尾F1站的水位资料和台风"榴莲"登陆期间铁山港石头埠F2站的水位资料,分析登陆北部湾北部台风对广西近岸水位变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在无台风期间,S1观测点表层的最大实测潮流流速为40.0cm/s,表层的最大余流流速为20cm/s。在台风登陆期间,S1观测点表层的实测潮流最大流速为103.7cm/s,表层的最大余流流速为39.7cm/s,比无台风期间高2倍左右。但随着水深的增加,潮流和余流的流速逐渐减小;岸站F1、F2的水位变化过程是,台风登陆前,水位减至最低;台风登陆后,水位增至最大,水位的增、减变化与台风作用过程有关。同时,认为台风登陆期间广西沿岸水位的抬升和下降变化与风、港湾地形、大气重力波所产生的共振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积累风暴潮预报经验,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1621号超强台风"莎莉嘉"影响广西沿海时的台风资料和风暴潮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强台风"莎莉嘉"路径稳定、强度强、移动速度不稳定,其造成的风暴减水明显,风暴增水周期性明显,多为单峰型,最大增水一般出现在台风登陆前3-5 h;风暴过程中,广西沿海3个监测站最大增水出现时间、强度基本一致;随着风向转变和风速增大,风暴增水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台风强度越强最大增水越大,最大增水出现时间与台风移动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5 a登陆福建沿海地区的台风最佳路径,采集台风登陆地区在台风登陆前后3 d(总计7 d)1747个气象监测站的降雨时程数据.通过识别提取台风登陆区域的降雨特征,在小时时间尺度上,比较研究各登陆区域台风降雨雨型、累积降雨量时程响应特征、峰值降雨强度以及降雨的时间尺度特征.研究结论可为台风暴雨型滑坡灾变机理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4.
用热重及差热分析法研究了在空气流和氢气流中及有无水蒸汽存在的四种情况下碳酸锰热分解的历程,分别求出了不同情况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和表观活化能。说明了水蒸汽的作用主要在于催化碳酸锰分解为氧化亚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The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of typhoon Rammasun (No. 0205)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has been analyzed, using NOAA-16 polar orbiting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AMSU) data collected on 2 July, 2002. The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3DVAR) assimil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assimilate the satellite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D typhoon structure can be more reasonably described from the assimilated data. The warm-cored structure of the typhoon is enhanced in the analyzed field, which corresponds to strong typhoon. The typhoon cyclon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is apparently strengthened, and the strong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ppears at the top of the typhoon. The water vapor and its supply in the typhoon are enhanced. The microwave assimilation data may be used to supply the lack of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over the tropical ocean.  相似文献   

16.
在改进的土壤植被大气模式(MSPAS)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有效的大气辐射传输方案,建立了一个能在物理上真实地描述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反馈机制的二维模式(MLAIM)。利用HEIFE实验的观测资料,对改进了土壤水分传输、近地面层湍流输送以及植被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后的MLAIM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MLAIM能够合理地模拟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各种物理过程,能够有效地模拟绿洲与沙漠的地表能量收支情况。因此利用MLAIM对绿洲的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绿洲“冷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形成机理,并且着重研究了绿洲对其周围沙漠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洲对沙漠的水汽输送是影响沙漠地表能量收支以及绿洲周边区域气候的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纳沙"台风影响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海域余流特征及产生机制,为探讨台风作用下近岸余流的变形和强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沙"台风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一定点S1站的高分辨率连续实测海流剖面资料,对该观测点各层实测流速流向特征和余流流动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在无台风期间,观测点各层的余流流速一般小于10cm/s,表层的余流流速平均值为5.7cm/s,中层为3.5cm/s,底层为3.1cm/s。最大余流流速,表层为16.3cm/s、中层为14.2cm/s、底层为12.0cm/s。在台风登陆期间,观测点表、中、底层最大余流流速分别为39.7cm/s、32.4cm/s和20.7cm/s,最大流速值可达60.9cm/s,超出正常值3倍以上。随着水深深度的增加,风应力对水体的作用迅速减小,底层低频流流速最大值仅为31.1cm/s。从余流流向分级图可以看出:无台风期间,表层余流流向为WSW向,中层以下流向为NE向,台风登陆期间,余流流向为SW向。【结论】余流流速大小与方向的变化与风、补偿流、地形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用GIS技术建立台风跟踪预警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厦门市危房改造办公室台风跟踪预警系统的研制为例 ,详细地介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台风监测系统的过程 .该系统能对台风的形成地点、移动路径、登陆时间和登陆地点进行可视化的跟踪和记录 ,达到台风预警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