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阻尼条件下推导了在加性和乘性白噪声共同驱动下一维周期势中运动粒子的迁移率公式.当周期势为余弦势时,发现:在加性白噪声的基础上,由于周期势幅涨落导致乘性白噪声的加入,使运动粒子的迁移率增大,并且在两个噪声强度一定的条件下,运动粒子的迁移率随周期势幅的增大而减少,直至为零.  相似文献   

2.
推导一维周期势中在关联加性和乘性白噪声驱动下运动粒子迁移率公式。通过对余弦势中运动粒子迁移率的讨论,得到在朗之万方程中由于乘世噪声项的加人,使余弦势中运动粒子的迁移率增大;当噪声之间存在关联,则余弦势中运动粒子的迁移率减少。  相似文献   

3.
陈俊  曹力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25(A02):70-71,77
推导了在高阻尼条件下一维周期势中受乘性白噪声驱动的运动粒子迁移率公式,并计算了余弦中闰子在迁移率,结果表明:在余弦势中生白噪声驱动下运动粒子的迁移率比加性白噪声驱动下闰子的迁移率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一种具有时间延迟的、由加性白噪声与乘性白噪声驱动的对称双稳系统。通过时间延迟近似方法获取和对称双稳系统相应的福克-普朗克方程,给出福克-普朗克方程的稳态概率分布函数。当左势井向右势井迁移时,在噪声强度高于势垒高度的情况下,给出对称双稳系统的平均首通时间和对应的迁移率计算公式。当右势井向左势井迁移时,在噪声强度不超过势垒高度的情况下,通过最陡下降法计算具有时间延迟的对称双稳系统的平均首通时间和相应的迁移率。依据左势井向右势井迁移激活率公式和右势井向左势井迁移激活率公式获取迁移率与噪声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时间延迟能够提高双稳系统的共振抑制,左势井到右势井的迁移与右势井到左势井的迁移是对称的,整个双稳系统也是对称的。  相似文献   

5.
在考虑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的实部与虚部之间关联的情况下,研究了白增益噪声模型和白饱和损失模型,发现其场幅方程和周相方程均脱耦,且场幅方程都出现了相同的新颖项,因此可将单模激光各种模型的场幅方程写成一个普遍的形式,即场幅的新方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在绝热近似条件下的信噪比(SNR)理论,研究了具有乘性和加性噪声以及周期信号共同作用下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SR)现象,考虑噪声之间有关联的情况,得到了系统的SNR表达式,发现噪声关联使系统的SNR不仅依赖于噪声之间的关联强度,而且强烈地依赖于系统的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统计复杂度和标准Shannon熵研究了乘性色噪声和加性白噪声共同作用下非对称双稳系统的动力学复杂性.考虑到系统势函数的非对称性,借助于Bandt-Pompe算法分别计算了系统总的以及左、右势阱的统计复杂度和标准Shannon熵,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势阱的非对称性、加性白噪声、乘性色噪声及周期信号等对系统动力学复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这些因素变化时,系统总的统计复杂度和标准Shannon熵与系统单个势阱中的统计复杂度和标准Shannon熵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趋势,反映了其动力学复杂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在关联噪声驱动下双稳系统的瞬变性质,计算了该系统的平均第一通过时间(MFPT)。数值计算表明:在正关联的条件下(λ〉0),MFPT噪声关联τ增大而减少;在负关联条件下(λ=0),MFPT随τ增大而增大。同时还发现,在完全正关条件下(λ=),若加性噪声强度等于乘性噪声强度(α=D),则MFPT趋于无穷大;若α/D≈0.87,则平均第一通过时间等于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乘性色噪声和加性白噪声驱动下的延迟双稳系统.应用Kampen理论、Novik-ov理论、绝热近似理论和两态理论得到功率谱表达式.发现了随着加性噪声强度的增加出现了相干共振现象,且共振发生在延迟时间与加性噪声强度之间.乘性噪声强度会降低系统的输出;色噪声的自相关时间能够加强系统的输出;且在较大的自相关时间下,较小的加性噪声强度就能使系统产生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10.
推导了在关联噪声驱动下分子马达定态几率流的表达式,通过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得到如下结果:加性白噪声不能驱动分子马达产生定向运动,定态几率流的方向取决于积分值δ,且在一维余弦势场中,定态几率流随着噪声关联参数的变化与噪声强度大小有关,不论噪声间是正关联或负关联,当内噪声强度一定,随着外噪声强度的增强,定态几率流增大,最终达到一个饱和值。  相似文献   

11.
在绝热近似条件下研究了具有周期矩形信号的延迟非对称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现象.通过小时间延迟近似方法得到了非对称双稳系统的FPK方程,并推导得出了系统在延迟情况下的信噪比表达式,进一步研究了加性噪声强度Q、乘性噪声强度D、静态非对称性r、延迟时间τ以及噪声强度比率R对信噪比SNR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延迟情况下,改变加性噪声强度比改变乘性噪声强度更容易产生随机共振,且延迟时间对信噪比的影响是与噪声强度有关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运动响应受风载荷影响的问题,进行了缩尺模型的水池试验以及实尺模型的数值模拟计算:根据水池自由衰减试验得到的自由衰减曲线及衰减消灭曲线,对基于势流边界元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了必要的阻尼修正;用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平台运动RAO结果与水池试验生成白噪声非规则波时测量得到的平台运动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保了所建立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同时验证了白噪声非规则波试验的可行性;通过时域及频域数值计算方法与试验方法相结合,对比研究了恒风条件下和无风条件下白噪声非规则波作用时平台的运动响应,以及相关的波浪载荷与风载荷的幅值与相位频谱.根据上述计算及研究结果,最终初步总结出了风载荷对风电平台半潜式浮式基础的运动响应的主要影响形式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风载荷对平台运动的影响与风、浪载荷主要频率成分处频率、幅值以及相位有关.在风载荷与波浪载荷的能量集中频率基本一致,且与平台运动固有频率相重叠时,风载荷的影响会得以显著体现(本文中差异约22%),而影响的形式(增强或削弱运动幅值)则取决于此时风载荷与波浪载荷的相位差:当风、浪载荷同相位时,联合载荷作用下相关自由度的运动幅值将显著增大,反之...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信号检测理论在通讯、雷达、声纳、故障诊断等领域应用受限的问题,提出了随机Melnikov方法研究非线性系统在微弱周期信号和噪声信号联合摄动下的混沌运动行为,得到了微弱周期信号和非高斯平稳有界噪声信号联合摄动下的混沌运动特征.混沌的临界幅值与噪声强度的关系表明,在不强的非高斯平稳有界噪声背景下,有界噪声增大了激励阈值,混沌现象不容易产生.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在关联噪声驱动下双稳系统的瞬变性质 ,计算了该系统的平均第一通过时间 (MFPT) .数值计算表明 :在正关联的条件下 (λ>0 ) ,MFPT随噪声关联τ增大而减少 ;在负关联的条件下 (λ <0 ) ,MFPT随τ增大而增大 .同时还发现 ,在完全正关联的条件下 (λ=1 ) ,若加性噪声强度等于乘性噪声强度 (α =D) ,则MFPT趋于无穷大 ;若α/D≈ 0 .87,则平均第一通过时间等于零 .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乘性色噪声和加性白噪声之间的耦合为色噪声时虫口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在噪声相关时间不同和噪声间耦合不同的情况下求出了系统的有效本征值Aeff和强度相关时间Tc.结果表明,噪声的有色性和噪声之间的耦合对虫口模型的涨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高度的棘齿势下的粒子的定向运动.发现他们之间既有较大的差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在新的棘齿势下,原来的周期解失稳,出现了新的周期解,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两个周期解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含相关色噪声和周期方波信号的双稳态系统的随机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 SR). 在绝热极限条件下,本文利用统一色噪声逼近(Unified Colored-Noise Approximation, UCNA)法将原系统转化为相关高斯白噪声及周期方波信号驱动的新双稳系统,给出其Fokker-Planck方程,然后基于双态理论推导了系统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的表达式.本文分析了势参数、噪声参数及信号参数对系统信噪比的影响,发现对所有参数随机共振均出现.本研究可望为实际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将两个关联噪声分布化为两企我关联噪声线性组合的方法,讨论了在关联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驱动下一线性系统的定态几率分布,数值计算表明,噪声间的关联参数对定态几率分布的峰值位置和形状有较大影响;且在完全负关联条件下,定态几率分布被锁定在某一固定位置上。  相似文献   

19.
将生物马达蛋白协调定向运动看作是布朗粒子的运动结果.得到了在内外噪声共同驱动下布朗粒子定态几率流的表达式。定态几率流的方向取决于参数a的大小.在一维周期惯性锯齿势函数中,通过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得到.当内噪声强度一定.随着外噪声强度的增加.定态几率流S增大;且当外噪声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定态几率流S达到一个共同的饱和值。  相似文献   

20.
主要研究了关联高斯噪声作用下集合种群模型的随机共振现象,得到了信噪比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关联高斯噪声及周期信号对系统随机共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噪比曲线在乘性噪声强度的影响下,出现了随机共振现象。同时噪声关联强度和信号强度能够增强随机共振现象,而加性噪声强度对随机共振现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