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严重工业污染使日本人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从70年代开始,日本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的方法逐步细化,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并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日本的垃圾分类可谓"极致",在很多外国人看来甚至到了"严苛"的地步。例如,一个塑料材质的饮料瓶的不同组成部分被划分到不同的垃圾类别。其实,在日本实行垃圾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段建平与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武培立等学者合作,发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始于工业化早期的19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入手,利用观测资料、树轮等代用资料和气候模式资料检测了人类活动对气温变化影响的早期信号及开始时间。发现气温季节性弱化实际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同步发生在青藏高原、欧洲甚至北半球  相似文献   

3.
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经济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已经同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经贸格局。但由于欧盟、美国和日本几乎主导了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贸易的主要格局,国外竞争对手经常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等非关税壁垒对我国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学者对于能源综合性研究的认识,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动力"研究、60年代的"动能"研究到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以后的"能源"研究。分析了80年代以前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中探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针对科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论述近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文章以科学技术的建制化为主要线索,首先介绍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下依次论述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建立、新中国计划科研体制的形成及其利弊、近20年来科研体制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最后作者展望了21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前景。作者认为,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20世纪的科学大厦中,中国贡献的份额还很少。从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到50年代的“赶超英美”,历经60年代中叶和70年代中叶的“十年动乱”,迎来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再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的科学发展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路程。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在21世纪,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社会机制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鱼子山村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起飞阶段,其标志是农业工厂化、经济非农化、农民组织化;鱼子山村经济起飞对村庄一级新农村建设有5点启示:把农业产业化向农业工业化阶段推进,建立与外部经济体关联度大的主导部门,提高农村经济的资本化程度,建立保证投资持续增长、技术持续进步的农村经济组织,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村庄经济起飞的政治力量。笔者建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设立“乡村经济起飞计划”,初步提出了该计划的目标、投资重点、技术选择方向等。  相似文献   

7.
摘要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开始,中国运用阴阳、五行等思想解释健康和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CTM)”。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医家对中医按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吸收,使之切合于当代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中医(TCM)”。中医在16世纪就为西方有所了解,尤其是针灸,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曾风靡一时。但接着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的兴起,中医在西方受到了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传统中医再次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传统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而是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有的生化医学。传统中医,特别是针灸,在西方得以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欧洲的环境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主义的背景分析,解释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在这一思想大趋势中进入到西方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医”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性的整理和吸收,这使得它比较容易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西方文化所接受。“传统中医”当今在西方受到欢迎,这一奇特现象当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言论     
GDP曲线与睡眠曲线之间有着惊人的关联度:GDP走高,睡眠值走低;GDP走低,睡眠值走高。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都曾由于经济的飞跃而兴奋得睡不着,现在轮到我们了。  相似文献   

9.
欧盟、美国产业联盟发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产业联盟开始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蓬勃发展。据统计,1985年以来,产业联盟组织的年增长率高达25%。从1996~1999年,全美年收入在20亿美元的大企业,平均每家构建了138个战略联盟关系。在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的收入中,16%是来自各种联盟。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60~70年代,月球经过18年的密集探测,其实只有两个国家,完全是为了冷战的需要和空间霸权的争夺。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大家认为第一次月球探测的高潮虽然得到了很多认识,但是  相似文献   

11.
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麦克尼尔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在16世纪的国际形势的背景下,大致在同一时期接触了西方文化。这是稍微有点世界史知识的人周知的事实。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化,日本几乎停留在不关心的状态,但必须承认中国却多少有一些交流。 不过,如果我们把目前的问题限制在与现在的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有关联的系统中进行考察,那么就可以把古代的中国与西欧的交流暂且不考虑。也就是说,本文想以16世纪以后作为考察对象(就如标题所示),特别是以日本的江户时代后期(18世纪初期~19世纪中叶)为中心展开论述。 围绕引进西方文化的诸多问题,在日本主要是在称为“洋学(史)”的学部领域中进行总的研究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处于先进文化圈的中国,在其媒介者的意义上对日本  相似文献   

13.
顺丁橡胶是汽车轮胎制造最重要的原材料,丁二烯是其合成原料。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我国历经实验室研发和两次联合攻关,独立自主地实现了顺丁橡胶工业化生产,成为世界上首先实现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工艺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顺丁橡胶项目因此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这一案例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是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研发单位,深度参与了顺丁橡胶由实验室到工业化联合攻关各阶段的研发工作。本文以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为对象,通过对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科院办公厅、锦州石油六厂等单位档案文献的挖掘,还原兰州化物所在丁烯氧化脱氢项目的研究以及参与顺丁橡胶联合攻关的情况,探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材料工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与特点,以及中科院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也许是进化的结果,本能驱使我们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心存顾虑.不过,如果要说人们最害怕什么“不明事物”,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各种各样的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微波炉曾被认为会泄漏辐射并导致生育缺陷;50年代则有过广播电视损伤大脑的说法;20世纪初,医生甚至担心乘坐飞机旅行,会造成心脏过度充血以及导致心搏骤停;在更遥远的19世纪,当拖拉机代替手工初次应用于农业劳作时,人们称这项发明为“恶魔的杰作”.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人类实现环境权力的崭新世纪.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带动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重心向环保产业倾斜.中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根据目前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我们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国21世纪环保产业发展应该确立如下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雅卡尔·德·沃康松(Jacques de Vaucanson,1709-1782)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人形自动机发明家,他改变了此前人形自动机设计过程中所依随的"外部功能展示"模式,基于机械学与生理学、解剖学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基于模拟方法(imitation)的人形自动机(android)设计范式,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形自动机黄金时代(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文章在分析了18世纪40年代以前人形自动机发展史的基础上,对沃康松所发明的三个自动机的设计理念、文化基础、结构与机理、技术跨界(从自动机到自动纺织机)、传播及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于"波义耳是否首次给出了科学的元素定义",科学史上前后曾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其中认为"波义耳给出了科学元素定义"的错误判断提出最早传播最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科学史事件,根源在波义耳,首先是他本人处于一种既无法通过实验否定元素概念也无法通过实验肯定微粒概念的困境,其次是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这两种因素导致了:17-18世纪学者们对波义耳物质理论的沉默,19世纪30年代英国赫歇尔爵士的严厉批评以及德国柯普的误判。20世纪40年代,美国女科学史博士生博厄斯通过重建波义耳的微粒哲学率先修正了误判。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学者普遍将花柳病等同于性病,认为花柳病是性病在旧社会的称谓或者是一种民间称法。本文通过对花柳病概念进行溯源,认为这种看法是缺乏历史依据的:花柳一词作为对妓女等的雅称始于唐代,但是作为一种疾病的名称则始于日本,自19世纪中后期被引入中国之后,它又经历了近代医学的洗礼和改造,成为了一个充满本土感的近代词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铁矿业的工业化始于1874年李鸿章的直隶磁州煤铁矿开发计划,虽然1881年开平煤矿的投产才使得该计划得以实现,但它是首个基于中国矿产资源的科学认知而由晚清洋务官员实施的计划。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西方的地质学家和传教士开始对直隶矿产资源进行科学考察,但由此形成的矿产资源新知识主要流传于西方学术界。本文通过挖掘1863至1874年间与直隶煤铁矿资源相关的中外文献,系统还原这些最早的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并通过何种途径在中国传播而最终导致李鸿章磁州煤铁矿开发计划的出台的。研究表明,直隶矿产新知识源于19世纪60年代庞培利等地质学家的考察,后因韦廉臣等传教士的兴趣和努力而得以在中国传播,但真正使这种理论知识向中国人的实用性知识转变并直接传递给洋务官员的,则主要是英国商人亨德森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记》中提出。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尤其是在陆上丝绸之路不断衰落过程中,随着中国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海上贸易商路的海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