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于2001年10月16日-11月2日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经对比研究后,根据科学研究内容和经济支持条件,最后选定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城(北纬78°13’)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并将在2002-2003年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2.
正一提到北极,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浩瀚的冰雪世界。不错!北极格陵兰冰盖、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冰雪地貌、格陵兰冰盖四周奇特形状的冰山、北冰洋上的浩瀚浮冰……都是北极冰雪世界的代表。然而,北极与南极的重要不同点之一,就是北极冰雪世界里还生长有高等植物和茂密森林的绿洲,而南极地区不仅没有森林,也没有高等植物,只有苔藓和地衣。  相似文献   

3.
一说到北极,有人就喜欢形容艰险异常,让人望而生畏.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选址的新奥尔松而言,其实远非如此.新奥尔松位于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北部,笔者曾在这个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地方住过几天,深感这里科研环境是比较优越的,任何一个国家在这里设立考察站,根本不用为建房、供热、用电、就餐、交通操心费力,租座房子就全有了.这是因为新奥尔松良好的基础设施给予了充分保障,其满意程度远胜于国内的穷乡僻壤.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5.
罗玮 《自然与人》2011,(1):47-49
挪威极地博物馆(Norway’sArctic Museum),始建于1979年,2005年12月迁移至斯瓦尔巴科学中心,与斯瓦尔巴大学、挪威国立极地研究所以及斯瓦尔巴州府环境信息中心比邻而居。该博物馆由于座落在斯瓦尔巴地区,所以又称“斯瓦尔巴博物馆”(Svalbard Museum),而且有着“世界上最北端的博物馆”的称谓。  相似文献   

6.
1994年,为了推动中国的北极考察,我带领浙江电视台一个摄制组;进入北极地区拍摄专题片《世纪的传递──北极探秘》。我们从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挪威一直拍到芬兰,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进入俄罗斯。当我们进入挪威时,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挪威大使馆只给了我们五天的签证,而我们在挪威首先要拜访目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然后还要去斯瓦尔巴德群岛,时间是非常紧张的。然而,当我们飞到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时候,岛上的总督告诉我说 “你们不必着急,中国是《斯瓦尔巴德条约》的签字国,你们想在这里住多久就住多久。当时我一听非…  相似文献   

7.
在祖国的大多数地域里,12月都是一个冰天雪地的银白色月份。1984年12月27日,中国首批南极考察队员登上南极洲的乔治岛,准备建立科学考察站。时隔三日,在1984年的最后一天,举行了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奠基典礼——来自祖国的基石竖立在岛上,同时在南极洲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历史上的12月有欣喜也有不幸。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的一家农药厂发生了严重的毒气泄漏事件,造成震惊世界的惨案。在人口70万的博帕尔市,2000多人中毒身亡,20多万人受到不良影响——其中5万多人双目失明,终身残废!被称为“20世纪瘟疫”的艾滋病来势…  相似文献   

8.
罗玮 《自然与人》2010,(6):20-22
从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依尔宾沿着西斯匹次卑尔根岛西岸飞行20分钟,星星点点的各色北欧小房跃入眼帘。这里就是人类最北端的科学营地,地处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分的新奥尔松。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自1984年开启极地考察以来,已经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从当初仅有单一的南极长城站,迄今已建有长城、中山、泰山、昆仑4个南极站和北极黄河站。近期,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海岸的新考察站也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我国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在南北两极同时建有多个考察站的少数极地大国之一。然而,两极基地建设,只是我们实现极地科学考察计划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我们的极地科考团队远涉重洋,能否确保人员如期登陆,科研设施安全送达,生活条件有充分保障等等则更为  相似文献   

10.
极夜下,刘嘉麒院士为我解疑释惑在中国科学院的诸多院士中, 唯有刘嘉麒与我作为科学探险队的队友,曾两次并肩行进在山野。一次是赴东北某地,另一次是远行北极。而北极之行,他留给我的印象尤深。可以说,在我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科学探险考察采访中, 若没有唯一的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随队,为我释疑解惑,我的北极报道会大为逊色。由于他能对我笔下提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才使我通过新闻报道向更多读者与听众转达科普知识。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北极研究,从梦想走向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走向南极和北极,是多少代中国人的两大梦想。198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将走向南极的梦想变成现实,并延续成长达28年的美丽画卷。然而,虽然北极距离中国更近,但走向北极的梦想实现起来要困难得多,北极科学考察的起步整整晚了11年。今天中国的北极研究与南极研究一样,正在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3.
冰上种子库     
<正>北极圈里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建立不是为了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而是对农作物多样性的一个安全备份。——卡里·福勒北极圈内靠近北极点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多岩高原山脉地处偏远、荒蛮寒冷。这里似乎是一个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的地方,更不用说用它来保卫农业了。这里极度寒冷和荒凉,没有谷物、花草或树木能够在这里生长,但在这坚固岩石中开  相似文献   

14.
走近南极     
南极是地球上惟一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南极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除沿岸的山脉、裸露的岩石外,98%的地方为冰雪所覆盖。这里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最低气温为零下82.8℃。为了揭开南极神秘的面纱,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探险者登上了南极。最早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是苏格兰的一批气象学家。1904年2月20日,由布鲁斯领导的苏格兰考察队乘船抵达南极,在南奥克尼群岛上建立了气象观察站,开展了多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南极考察工作站。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印度、智利、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15.
武汉大学自发研制的全天空法布里-珀罗干涉测风仪主要用于对大气热层的中性风场进行观测,在2010年的11月运往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的新奥尔松,安装在中国北极黄河站,并且已经展开了持续两个冬季极夜条件下的观测任务.如图1(a)所示,干涉测风仪主要由高透光率的Dome罩、鱼眼镜头、场镜、法布里-珀罗标准具和1台科学级液态氮制冷CCD相机以及相应的滤波片等组成.图1(b)为放置测风仪的黄  相似文献   

16.
2003年7月15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进行了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科考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组织实施大型国际合作综合考察的能力和总体实力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大大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中国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北极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资源与经济建设、自然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  相似文献   

17.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西北的新奥尔森镇,是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最北部地区。它是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大本营。 这里有挪威、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7个国家的北 极科考站,常年有15个国 家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 综合性考察。 在新奥尔森的北极 科学考察活动始于1964 年。当时挪威政府和欧洲 空间研究机构在这里联合成立了一个卫星遥感观测站,从此拉开了世界各国在新奥尔森设立科考站的序幕。 在一座海拔450米的山峰顶上,建有挪威极地研究所的一座大气环境监测站,它的主要任务是监测低空大气的环境质量。而在挪…  相似文献   

18.
《科学24小时》2009,(4):50-50
全球首座温室气体零排放极地考察站2009年2月15日在南极落成。这座由比利时政府授权修建的考察站以比利时国王孙女伊丽莎白公主的名字命名,耗时两年建成。“伊丽莎白公主”站依靠风能和太阳能运转。其设计力求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将为其提供电力和热水,连窗户也设计成有助于聚集能源的形状。此外,考察站产生的所有废物能被循环利用。利用微生物分解技术,考察站内的洗澡水和厕所用水最多能循环利用5次。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18日,历时10年、耗资2.71亿美元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测器,在寒冷而神秘的南极宣告建成。这一科学探索项目,将利用南极极为纯净的古老坚冰层作为"望远镜",搜寻来自茫茫宇宙空间的高能基本粒子——中微子……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进入北极格陵兰地区考察,笔者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格陵兰冰雪的影响,格陵兰西海岸和斯瓦尔巴德群岛自然环境的异同。考察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格陵兰冰盖西部影响很大:冰盖融化形成的天蓝色冰湖比比皆是,冰川退缩显著,在峡湾中的冰川退缩后形成了奇特的冰山群。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人类一定要自律,尽量减少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切忌火上浇油,尽可能地为人类应变气候灾变赢得时间。另外,北极格陵兰西海岸和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自然环境相似,由于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在冰雪世界中镶嵌着色彩缤纷的绿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