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诺贝尔医学奖更关注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10月2日宣布,将200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37万美元)奖金。尽管诺贝尔奖网站上发布了两个正式公告,一个是新闻稿,一个是学术稿,前者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两位获奖者的成果以及对人们生活的重大意义,但由于这个成果是较为艰深的分子理论,要想深刻理解这次获奖的内容还是相当费解。不过,如果从通俗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奖可能体现了更为关注民生的视觉,应该说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惯的风格,只是近些年来的颁奖更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最高科学成就奖揭晓两位美国科学家成为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们所开创的一项基因技术,给2世纪的医学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成果是RNA干扰(RNAi,一种关闭特定基因的自然现象)机制的发现。虽然科学家们目前已把这项技术当作一种极为有效的研究工具,但更为人们关注的是RNAi所具有的潜在应用价值。专家认为,RNAi能用于开发新疗法来根治各种顽疾,如亨廷顿氏舞蹈症、某些失明症、心脏病、糖尿病以及癌症。这两位科学家是现年47岁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法尔(AndrewZ.Fire)和45岁的马萨诸塞州立大…  相似文献   

3.
今年,英国剑桥大学爱德华兹(R.G.Edwards)教授因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标志着"试管婴儿"这一给世界数百万家庭带来福音的人工生殖技术,在"迟到了30年"后终于得到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研究细胞如何在细小的细胞内囊基本分子之间穿梭的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Rothman)、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兰迪·W·谢克曼(Randy W.Schekman)和德国生化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Thomas C.Stidhof)。  相似文献   

5.
正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为神经生物学乃至整个生物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对细胞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与认识。生长因子是一类由机体自身产生并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活性物质。生长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的下游事件来发挥生物学活性。在包括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功能保持过程中都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冯友军  高福 《自然杂志》2005,27(6):330-332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这项近乎"平民化"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当今发展飞快的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干细胞研究等领域而言,无疑是一个震撼性的消息.它提示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恰恰相反,证实了科学研究在平淡中见"奇"之特点.时下包括禽流感等在内的高危传染性疾病近乎是愈演愈烈,也表明对病原微生物深入地开展全方位系统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摘取201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幸运发现,而是长达三十多年之科学探索。从神经科学探索的角度看,本届的三位获奖者以卓越的远见和判断力、勇气和洞识,探寻了突触囊泡释放相关分子的过程及作用机理,他们的探索成了一个传奇。人类对神经信息处理的理解,因他们的努力而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8.
今年85岁高龄的英国生理学家、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其在试管受精科学领域中所获得的重大成就,于今年10月4日摘下了此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  相似文献   

9.
正贝纳塞拉夫的发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对感染的抵抗力高于其他人,为什么有的人更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什么机体可以对异体器官免疫排斥等。免疫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机体识别自我和非我的机制,但直到1960年代,借助遗传学方法鉴定出免疫应答基因的存在才使人们对该问题有了全面认识,而做出这一突破性发现的就是去世不久的美国免疫遗传学家贝纳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热爱医学1920年10月29日,贝纳塞拉夫出生于委内瑞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本刊2008年第11期),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宫颈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豪森正是因为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可以引发子宫颈癌而获此殊荣,“他的发现奠定了人类在癌症研究领域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1.
据诺贝尔委员会网站和其他媒体报道.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均已尘埃落定,被来自美国、英国和以色列的9位科学家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12.
郭晓强 《自然杂志》2013,35(2):153-156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而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进一步阐述了DNA发挥信息载体功能的机制.DNA中的遗传信息需要转换为蛋白质中的结构信息才可实现生物学功能,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即DNA(或RNA)中的碱基序列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秘密,科学家将"碱基顺序决定氨基酸顺序"这一特性称为遗传密码.20世纪60年代,破译遗传密码成为当时分子生物学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196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首先应用大肠杆菌无细胞体系确定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即UUU编码苯丙氨酸[1].1966年,所有64种遗传密码全部破译成功,世界多位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有两位科学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除尼伦伯格外,另一位就是美国籍印度裔科学家哈尔·戈宾德·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2].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然而并非每个人都为之庆祝。瑞典反贪局的一位官员向媒体透漏.他们正调查一家与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Z·豪森(Harf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引发子宫颈癌与两位法国科学家获此殊荣]有着某种关系的制药公司,  相似文献   

14.
池晴佳 《世界科学》2009,(12):17-18
因在端粒和端粒酶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lder,下图)等3人被授予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纵观诺贝尔奖历史,只有8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此前没有3位女性一齐被授予同一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纪录。为此,《纽约时报》记者克劳迪娅·德莱弗斯(Claudia Dreifus)专程采访了格雷德,就其从事的端粒酶研究以及未来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3日下午,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因在免疫系统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郭晓强 《科学》2014,(3):52-55
1950年代,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现揭示了精细的亚细胞结构,拓展了对细胞功能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奠定了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傅杰青 《自然杂志》2004,26(6):362-366
巴克和阿克塞尔因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阐明了嗅觉机制百荣获2004年度诺贝尔医学奖.他们于1991年4月25日发表于<细胞>杂志上的论文被公认为该领域的经典,它导致了众多科学家参与该领域,使这领域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命的基本规律是生老病死,人类的最大福祉是健康长寿。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从而揭秘出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真谛.为人类益寿延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今天,快递员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把包裹为人们快递到家。在我们身体内。也有不少“快递员”在忙忙碌碌地输送着各种物质,有的是营养物,有的是垃圾,有的甚至是毒素。其中有一类“快递员”专门帮助细胞运输物质,这个“快递员”的名字叫囊泡。囊泡究竟是怎样运输物质的呢?美国和德国的共三位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因此获得了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  相似文献   

20.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前辈就开始巡山问法,提炼丹药,为的就是长生不老,返老还童。曾经,我们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天真地以为“返老还童”不过是无稽之谈,十分荒谬。然而如今,科学家对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可以人工调控这些细胞,让它们“返老还童”。用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可以让这些发育成熟的细胞重新回到胚胎时期的多能干细胞阶段,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为细胞重新编程”。来自英国和日本的两位科学家采用不同的办法,让细胞“再次年青”,并因此共同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许,人类离“返老还童”真的不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