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中丘陵区小麦品种绵阳26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相关、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小麦主推品种绵阳26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绵阳26号小麦品种千粒重的变异不大,穗粒数是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合理的有效穗是高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扬麦158是春性较强的大穗大粒型高产小麦品种,运用小麦高产群体质量优化调控技术,能充分发挥该品种高产潜力。在里下河地区400公斤产量结构,常年有效穗26-28万,每穗实粒38-42粒,千料重40克以上。为实现叶蘖重一系列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其优化调控技术为:在箱降前后适期早播;群体起点降到8-12万;增加有机和磷钾肥用量,亩施纯氮17公斤左右,拔节肥和穗肥分别亩施尿素5-7.5公斤和7.5-10公斤  相似文献   

3.
安宁河流域粮食生产的发展对攀西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小麦是该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分析了安宁河流域气候生态条件下小麦生产的优势、潜力、限制因素,小麦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规律,提出了该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原则是,以主穗为主,争取适量分蘖,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侧重以穗重夺高产。在选用良种的前提下,必须把好播种关;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做到前期增蘖、长壮苗,中期促杆,控徒长,后期以水促肥,攻粒重,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导入野生大豆DNA小麦后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DNA导入小麦,获得了转基因小麦,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变异系小麦在叶面性状及产量性状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外源DNA的导入改善了植物的农艺性状,并在后代中表达,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新小麦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今年青田县石溪大队107.7亩小麦,平均亩产396斤,总产比去年增加32.6%。其中第六生产队16亩小麦平均亩产514斤,大队4.7亩试验地平均亩产575.7斤。在小麦的栽培技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一、学习苏州塘桥的经验,做畦开沟实行三改。即改浅沟宽沟为深沟狭沟;改狭畦为宽畦;改条播或多沟撒播为阔畦撒播,使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致使基本苗足,有效穗多。据调查,实行三改后每亩有效穗31.6万穗,比多沟撒播麦28.5万穗多3.1万穗。二、因地制宜扩种高产良种。阿勃小麦在该大队种植了10多年,种性退化严重,穗顶小穗退化,结实不良。自1973年起以扬麦一号、苏克希为当家品种,占60%,辅之以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6.
小麦的高产和抗倒伏是相互制约的。文章利用力学原理建立力学模型,从而推倒出小麦茎秆在无风情况下的临界穗重和有风情况下小麦茎秆的临界风力、穗重、茎秆长度和弹性模量的关系。为育种专家在不同地区培育不同形态、不同产量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2BJM型锥盘式小麦精密播种机是实现小麦高产精播技术的先进高效机具,它可以进行亩播量为3—6千克在单粒精密播种,也可进行7—12千克的精密点条播,它播量少而苗匀苗壮,分蘖多而群体结构合理,精播小麦具有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粒重等特点,而且比一般条播小麦抗旱、抗冻、抗  相似文献   

8.
GS冀麦26号、冀麦36GS冀麦38号和GS石4185是我院”八五“以来培育的几个高产、稳产、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亦是冀中南不同时期的当家品种。本文以GS冀麦38号为例,回顾了冬小麦育种的总体思路、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分析了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麦区超高产育种的三种途径和模式,即多穗型、中穗型和重德型,依据本生态区气候条件和现推广品种的产量的构成特点,认为采用多穗型和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密度过大,套作群体内透光率低,群体质量差,虽然以穗多可获得较高小麦产量,但玉米单产低,致使套作群体产量偏低.小麦密度低,通风透光好,以争取较多分蘖、穗大、粒多也能获取高产,并且还有利于玉米生长,套作群体产量较高.行数不同播种量一致的处理在4行150万/hm2的田间配置下,套作群体质量优,产量较高;行数和播种量均不同处理中以3行90万/hm2的田间配置较好.相关分析表明麦/玉套作群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长过程中库源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大穗型小麦旗叶库源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长幅度大于中穗型及多穗型,进一步表明大穗型品种叶间补偿能力强于中穗型及多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墨中小麦十四个品种的主要数量性状:株高(X1),穗长(X2)、小穗数(X3)、穗粒数(X4)、穗粒重(X5)、千粒重(X6)、穗下节(X7)和单株粒重(Y)进行了相关遗传系数和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和穗粒数表现型值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大,因而可以把穗长,穗粒数作为高产组合的一个选择指标,通过两种方法的分析也得知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比遗传相关系数所给出的信息更佳,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省早稻抛秧大面积为塑盘湿育,具有省工省力多穗高产的特点。但秧苗素质较差穗型偏小,增产潜力不如多穗大穗的旱育秧栽培。而旱育秧栽培,化工化力,难以大面积推广。为此,我们试验旱育抛秧,使旱育与抛秧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既多穗、大穗而高产又省工省力高效。现将我们试验和研究报导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于1998年在鄞县茅山镇进行。供试品种早籼加育293,试验为绿肥田早稻抛秧。设肥地旱育、塑盘旱育、塑盘湿育3个处理,以常规塑盘湿育抛秧为对照。试验采用大区比较,面积0.5亩,3次重复,随机排列。前作绿肥为紫云英,试…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穗株小麦穗性状考种结果显示,稀播条件下的多穗株小麦穗粒数和稳粒重增加,小穗不孕率降低,结实能力强,个体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并从生理角度对不同穗株小麦在生长期内有关代谢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14.
春季小麦田间施肥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利 《科技信息》2008,(35):388-388
小麦从返青到起身这个生长阶段,是决定小麦小穗数目和争取分蘖成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笔者针对春季小麦苗情特点,分析实行分类管理的方法,促使弱苗转壮、升级,使壮苗稳定地生长、发育,控制和促使旺苗逐步转变为壮苗,合理地调整群体,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争取穗足、穗大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种质资源潜力,给小麦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西藏地区768份春小麦地方品种24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穗形、芒形、壳色、粒质、籽粒整齐度、抗倒伏6个形态性状,及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分蘖、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9个农艺性状上均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从中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优良种质资源,并可以根据丰富的性状变异从中选出差异较大的不同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6.
皖北小麦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39份皖北小麦主栽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分析,以探讨品种产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是小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结实小穗数;建立了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回归方程,解释了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的99.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千粒重、穗粒数、小穗数是通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量。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普通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份皖北小麦主栽品种进行遗传性状分析,以探讨品种产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千粒重,小穗数,小穗粒数,粒宽,小穗密度,粒长,穗长,株高,分蘖数和护颖长短。其中千粒重、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是制约产量的最大因素;粒宽、小穗密度、粒长、穗长、株高、分蘖数和护颖长对产量制约力依次变小。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8.
《甘肃科技》2011,27(11):I0001-I0001
记者5月26日在全国旱地小麦会议的清水县永清镇观摩点看到,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绿意盎然、穗长穗大,而露地小麦因受旱低矮穗小。我省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在旱地小麦等密植作物农田降水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降水利用率平均达74%,增产率平均达40%,为保障全省口粮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给青海省现有小麦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信息,对61份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穗长平均为10.8 m、千粒重平均为37.9 g、穗粒重平均为2.2 g、稀穗(平均10 cm19.4个)的高杆(平均株高104.6 cm)中熟(平均生育期112.0 d)品种。主成分分析显示的4个主成分(产量因子、穗密度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的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9.37%,可作为亲本选择的依据。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聚为高产类和密穗类两类,其遗传距离的远近与育种单位和育成地点无必然联系,而引进品种和含有较多地方品种遗传信息的品种与当地育成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远。总体看来,青海省春小麦育种经历了起步、密穗育种、高产育种和品质育种四个阶段,使品种逐步由密穗型向高产型演化,再由高产型向优质型演化,其中,1994年是高产育种的顶峰时期,2001年以后进入品质育种期。  相似文献   

20.
三种类型多小穗小麦经幼胚离体培养后,其无性系R2代的株高、穗长、旗叶长和宽、单株穗数等重要农艺性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分枝穗类型的92D086的R2代除上述各性状发生变异外,穗型、芒、千粒重等也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