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泥盆系弗拉阶-法门阶之交分子地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GC-MS分析仪对23件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广西泥盆系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分子化石主要由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类构成,其先体主要为海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非光合作用的菌类和陆源高等植物,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构成F/F事件期台盆碳酸盐相生物量的主体;n Pr /n Ph <1(Ph为植烷,Pr为姥鲛烷)或♂1、n ph /n C 18 值较高、C 16 ~C24 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表明,F/F之交广西为蒸发量、盐度和缺氧程度较高的海相碳酸盐环境.F/F之交生物集群绝灭是中泥盆世晚期以来环境不断恶化的结果,多次天体撞击对晚泥盆世不断恶化的生态系无异于雪上加霜;高温导致的高蒸发量、较高盐度和水柱底层缺氧是低纬度礁生态系、浅水海相生物集群绝灭的最直接杀手.  相似文献   

2.
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地层学家经长期研究认为,显生宙以来的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曾在2.5亿年前,亦即,在对应于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的年代附近,发生过全球性最为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煤山剖面是目前唯一被确定的全球P/T标准层型界线与点的剖面,俗称“金钉子”。因此,关于该剖面的事件界线层的地球化学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对理解P/T转折期发生的灾变事件和环境变化具有全局性的科学价值。沿着曾间接提出的:P/T转折期可能的全球酸雨事件的传统思路和全球海洋酸性化事件的新思路,实验证实:煤山剖面P/T界线粘土层的潮湿白粘土呈强酸性,校正酸度值达到pH0.80~1.32。这一发现向寻找:P/T转折期全球海洋酸性化的直接证据迈进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首次引入了(F,α,ε)-凸函数、(F,α,ε)-拟凸函数和(F,α,ε)-伪凸函数等概念,对已有的凸函数进行了推广,并研究了涉及这类函数的一类分式半无限规划的ε-最优性条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结果不仅是现有某些结果的推广,而且为诸如资源分配问题、投资组合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也为理论上研究分式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arb的缓慢降低是由大规模火山作用以及陆地风化作用加强造成的;早三叠世最早期δ13Ccarb和δ13Corg的快速同步降低所代表的全球碳循环变化主要受控于生物集群绝灭的主幕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底部缺氧水上涌。总之,二叠-三叠纪之交碳同位素变化是火山作用、海平面变化、海洋和陆地生物集群绝灭以及缺氧水上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Ni(H2O)6](NTO)2.2H2O的制备,晶体结构和热分解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3-硝基-1,2,4-三唑-5-酮(NTO)的锂盐水溶液与硫酸镍水溶液反应,制备了标题配合物,用TG-DTG、元素分析、13CNMR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它进行了表征,其结构用X射线单晶分析法测定,所得晶体学多数为:a0.9255(2)nm,b1.4133(2)um,c0.6465(1)um,β88.42(2)°,V0.8452um3,Z2,Dc1.819g·cm-3,μ12.382cm-1,F(000)480;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最终偏离因子R为0030。根据TG-DTG和FT-IR技术得到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线性升温条件下标题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地史中主要生物类型出现、生物爆发和显生宙5次大的生物集群绝灭等生物圈演化事件与地球圈层演化的关系。这些生物圈事件包括生命起源与无核生物的发展、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出现、后生动物的出现、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大爆发事件以及晚奥陶世、晚泥盆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和白垩纪末期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在讨论显生宙5次大的生物集群绝灭的可能原因时,把地内原因与地外原因结合起来,阐述了地史中生物圈演化事件与地球圈层演化事件乃至地外事件之间的耦合效应。但是目前还难以识别事件形成的初因,需要进行高精度的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苯磺酸氨氯地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法(HPLC-MS-MS),并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评价两片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交叉试验设计,血样用乙醚-二氯甲烷(2:1)混合液提取,HPLC-MS-MS分离测定,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数据估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生物等效性.结果:苯磺酸氨氯地平的线性范围为0.1986~15.8880ng/mL.苯磺酸氨氯地平受试片和参比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是:Cmax为(5.9511±2.3623)和(5.5517±1.9781)ng/mL,Tmax分别为(5.89±2.25)和(5.83±1.54)h,AUC(04)分别为(195.6±79.4)和(212.7±72.1)ng/mL·h,AUC(0-∞)分别为(226.1±91.2)和(240.3±82.3)ng/mL·h.结论:本法简便、灵敏、准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8.
以蝌蚪为模型生物,测定了部分取代芳烃类化合物在静态实验系统中的24h急性毒性效应.应用Matlab程序计算了化合物的价分子连接性指数和电拓扑指数,建立了化合物的生物毒性(-1gLC50)与^0x^v,E1,E17的最佳相关模型:-1gLC50=0.109+0.640^0x^v-0.609E1—0.099E17(R=0.942,F=41.777,x=0.3441).该模型经Jackknife检验,具有可靠性与稳健性.为定量评估和预测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丙烯酸及丙烯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了丙烯酸及3种丙烯酸酯类物质对鱼类、藻类及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以探讨有毒赤潮藻类棕囊藻所产生的这类物质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类物质分别对不同水生生物进行半静止的96h或48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对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96h半致死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15.30、14.56、15.61、19.88mg/L;丙烯酸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扁藻(Platymonas elliptica)、小球藻(CHlorella minutissima)3种海洋微灌96h生长潜力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60.34、72.41、50.73mg/L;丙烯酸对丰年虫(Artemia salina)、网纹Shao(Ceriodaphnia reticulata)48h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43.50、135.41mg/L。结论:研究得出的丙烯酸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虽大于赤潮期间海水中丙烯酸的质量浓度,但远小于棕囊藻囊内质量浓度,说明棕囊藻产生的丙烯酸类物质对其他水生生物具有一定毒性,丙烯酸的产生与棕囊藻占据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绝对优势及赤潮期间鱼类的大量死亡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arb的缓慢降低是由大规模火山作用以及陆地风化作用加强造成的;早三叠世最早期δ13Ccarb和δ13Corg的快速同步降低所代表的全球碳循环变化主要受控于生物集群绝灭的主幕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底部缺氧水上涌。总之,二叠-三叠纪之交碳同位素变化是火山作用、海平面变化、海洋和陆地生物集群绝灭以及缺氧水上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地史中主要生物类型出现,生物爆发和显生宙5次大的生物集聚群绝灭等生物圈演化事件与地球圈层演化的关系,这些生物圈事件包括生命起源与无核生物的发展,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出现,后生动物的出现,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大爆事件以及晚奥陶世,晚泥盆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和白垩纪末期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在讨论显生宙5次大的生物集群绝灭的可能原因时,把地内原因与地外原因结合起来,阐述了地史中生  相似文献   

12.
泥盆纪弗拉阶-法门阶事件的化学-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广西南洞剖面的研究表明,弗拉阶-法门阶(F-F)生物事件(也称为Kellwasser生物事件)是阶梯式灭绝事件,生物种类锐减发生于linguiformis带最晚期,持续时间约为0.1Ma。在F-F界线有3个Ni-Ir异常层, 该异常层同时也富含亲铜元素,并伴有碳同位素负异常以及微玻陨石。紧随着覆盖有海啸岩。F-F事件实际上是生物-地球化学-沉积综合事件。像这样的综合事件,在中、晚泥盆世共发生了5次。发生的频率为4.6×10-6a-1。讨论了F-F大灭绝事件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任何生物在其绝灭之前都会程度不同地发生辐射演化,这种辐射演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辐射演化的结果不仅使生物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增加了对环境的专属性和依赖性,进而也增大了其绝灭的可能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发展的历史,充分体现了生物辐射演化和绝灭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生物-光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生物-光学特性的区域研究、真光层光辐射传输、区域及全球初级生产力估算的生物-光学模式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深层叶绿素的影响和生物-光学变异性等方面综述了与海洋初级生产力及上层海洋碳循环问题相关的生物-光学研究状况.提出了中国近期生物-光学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F,α,ρ,d)-凸函数的基础上定义了非光滑(F,α,ρ,d)-凸函数,得到了关于这类函数的非光滑多目标分式规划的广义Karush-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煤山剖面事件界线层粘土中石膏化生物化石碎屑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煤山剖面第25层亦即俗称的“白粘土”层代表着曾发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P/T)地史转折期(约2.5亿年前)的灾变事件地层记录。继发现“白粘土”中存在自形晶石膏之后,这里新发现其中保存有石膏化生物化石碎屑。中子活化分析显示,白粘土中的石膏化生物化石碎屑与自形晶石膏乃至与白粘土本身具有基本相同的稀土分布模式,指示了三在相同或极其相似环境中同期或准同期形成。联系“白粘土”呈天然强酸性的事实,提出了酸性硫酸盐化学置换碳酸盐导致生物化石碎屑石膏化的成因机制。石膏化生物化石碎屑的发现,为P/T转折期的海洋曾出现严重酸性化事件提供了新证据;且为解读P/T生物大灭绝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P-集合(packet sets)是一个集合对,它由内P-集合(internal packet sets)与外P-集合(outer packet sets)共同构成,P-集合具有动态特性。利用P-集合,给出数据集合,-↑F-数据集合,F-数据集合与(-↑F,F)-数据集合概念;提出-↑F-数据集定理,F-数据集定理,(-↑F,F)-数据带定理,数据集合恢复定理,(-↑F,F)-数据辨识定理,给出辨识准则。利用这些结果,给出(-↑F,F)-数据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P-集合是研究动态信息系统的一个新理论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邻氨基苯甲酸、多硒化钠和多硫化钠等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反应分别合成了2,2-二硒化双苯甲酸(1)和2,2-二硫化双苯甲酸(2),在DM F溶液中获得适于单晶X射线衍射的晶体,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 C1/c .a=0.8222(4) nm ,b=1.3229(6) nm ,c=2.1841(12) nm ,β=96.475(3)°,Mr =546.33,V=2.3607(2)nm3,Z=4,Dc =1.537 g/cm3,μ=3.168 mm-1,F(000)=1096.最终偏离因子 R1=0.0365,w R2=0.0851,S=1.032.化合物2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 p1.a=0.7563(14) nm ,b=0.7729(14) nm ,c=2.0061(4) nm ,α=83.408(5)°,β=84.961(5)°,γ=83.056(5)°,Mr =452.53,V=1.1531(4) nm3,Z=2,Dc =1.303 g/cm3,μ=0.268 mm-1,F(000)=476.最终偏离因子 R1=0.0543,wR2=0.1361,S=1.074.化合物1和2中均存在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以及C- H…π为非常规的氢键.  相似文献   

19.
F为环R的滤链,M={Mn}n≥0为一个Cohen-Macaulay模M的Hilbert F滤链,我们证明了ei(F,M)≥e0(F,M)-λ(M/M1),并且刻画了等式成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铁(Ⅱ)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络合物的结构、稳定常数及显色条件.结果表明:在PH=3.6~10.0的吐温-80的介质中,配合物分子中铁(Ⅱ)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的摩尔比为1: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1.38×10~(10),表现摩尔吸光系数ε’764=2.79×10~4L·mol~(-1)·cm~(-1),铁(Ⅱ)在0~35μg/25ml范围内服从Beer定律,常见Cu(2+)、Zn(2+)、Cd(2+)、Hg(2+)、Mn(2+)b、Ni(2=)、SO4(2-)、NO3-、PO4(3-)等离子均无干扰.本法具有简便、快达、灵敏度、选择性和准确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