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正>创新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它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不仅是人的理性思维活动的产物,而且同人的欲望、需要、热情、意志、冒险等非理性因素密切相关,要创新就有风险。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干预在强度、广度和速度上都已经超过了自然的演化,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大河干流水利工程建设、围填海工程、滨海旅游、海水养殖等方面论述了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应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研讨人类不同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此寻求海岸带资源开发需求与海岸带生境保护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生物入侵与人类、民族与社会关系认识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的迁移是个自然性的问题,从生命出现时起这种现象就存在.人类活动加速了这种迁移的过程,克服了自然迁移的障碍,使生物入侵现象出现.本文回顾了生物入侵的历史特征,论述了我国各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生物入侵的现象,提出了从自然界、人类、民族和社会的角度对生物入侵的理解,给出了应对生物入侵在人类、民族基础上的国家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最初的意识是人类各种意识和观念雏形的混合体,马克思把它叫做人类的“自意识”。自意识的产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表现在:人类内心需求目的被意识是一切创造性活动发生的主要动力:人类对象化作品的被肯定及其需求满足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感受、情感、想象等心理机能的发展;体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决定性心理因素。人类乐生需要的被意识并从功利活动中独立出来加以创造性地表现,就产生了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5.
土壤是三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来源。虽然土壤远在人类出现以前就一直排放着这些气体,但人类的实践活动.诸如森林的清除和农业耕作就大大地加快了它们的释放速度——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如果我们懂得温室效应,并且判定我们已经对它做了什么.那我们就有必要更多地知道人类的活动是怎样对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西藏大学学报》2013,(2):195-196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三重空间”理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这三者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总体,既相分离而又相统一。自然界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还是人类赖以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是通过人的活动建构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空间转向”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变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人类寻求经济发展及享用自然界丰富的资源,必须遵循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事实及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能力,还应考虑到我们子孙后代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目标,只是为了提供社会需要和人类的幸福,那么资源保护的目的,就是通过生物资源保护的途径,帮助促进和保证这些供应能持续不断,使之源远流长。 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可以维持生命的地方,然而,随着人口和消费的增长,对地球有着更多需求的时候,人类的活动正逐渐地削弱这个星球维持  相似文献   

8.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征服自然取得辉煌胜利,控制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力.人类对于自然界日益显示出人的能动性,自然界被当作满足社会多种多样需要财富的源泉,人们通过作用于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来表达对自然界的索取,终于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9.
次生资源学是研究人类发展活动和次生资源之间物质和能量相互关系的科学.笔者就次生资源的概念分类,特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南极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其独有的特性,蕴藏着许多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重要信息,是一种宝贵的科研资源,但由于其结构简单、极端脆弱,易遭受永久性破坏.文章研究了南极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从人类输入物、人类工程活动和科考队员的野外考察等方面分析了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对当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长期演变形成的,若无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由于近100年来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的加剧,社会生产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加之人类一系列破坏性的开发行为和保护环境的不力,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效应,物种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液失、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恶化。因此必需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走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质环境的影响。结论指出:地质环境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具有空间性、稳定性、可变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栖息地;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和使物种  相似文献   

13.
协调的概念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协调动力学(或协调科学)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新的关于认识和理解协调的基础理论。它描述、解释和预测协调模式在自然系统中如何形成、适应、持续和变化,通过熟知的理论与实验问的两项关系去寻找在不同描述程度的不同系统中协调行为问的规则、原理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建筑业是形成人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则是发展程度最高、反自然程度最强的人类生态系统。据估计,在世界经济活动中.与建筑业有关的活动占10%以上,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12%;建筑业又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其物流量超过世界物流量的40%。在中国的各种产业中,建筑业对气候的影响超过12%。因此,建筑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写作活动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而写作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自我完善。在写作活动中,人类用简便的方式把握着世界,把握着自己;在写作中,人类理解着周围的一切并互相理解;依靠写作,人类积累着、丰富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写作活动渊源流长,写作活动与人类社会血肉相联,但我们对写作活动的理解,仍然十分模糊朦胧,对其本质特点的认识,还处在试探状态,一个牢固的写作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写作学的基础还未稳定。随着人类的进步,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活动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显著,写作能力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将愈来愈密切。因此,认真研究写作活动的规律、特征,修正写作学的研究标准、方法,建立科学的写作理论体系,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产生,按照荷兰人类学家皮尔森的观点.“文化”这个词。意指一个某种实体.这种实体更多具有了动词的含义,意指一个过程。因此人类产生后。所进行的劳动、交换、分配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文化产生的根源。人类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商贸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群体的活动.它的每个行为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不是僵化地单指某种实体.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作为与行动。是不同文化主体不断相互互动、背离的过程。这表现在闽台商贸文化上犹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对自然界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不应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宜损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提供。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不少工程项目高消耗、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即使在经济已经起飞的今天,这一势头也并未得到很好的遏制。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为了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中国长远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句老话,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人之于物的态度。扩而大之,人类对待自然界,通常不也是这样一种态度么?当人口与消费在不断增多、资源在不断消耗和减少,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糟的时候,问题就来了:经济发展是不是应该有一些生态学的限制?发展模式不改变人类社会还能持续下去吗?如果我们确实关注人类的持续繁荣,那么,近期与远期的考虑都尤为重  相似文献   

20.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继剀  毛淑贤 《甘肃科技》2005,21(3):183-184
事物由物质组成,人体由普通化学元素组成。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存在的。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人类对其自身的健康更加关心,并不断进行着更加细微和深入的研究。本就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尤其硒与人类健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