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微生物发酵产生鸢尾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微生物发酵鸢尼新鲜根状茎产生鸢尾酮香气的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表明,用真菌Rhizopusoryzae的94Y-01进行固体发酵有利于鸢尾酮香的产生;报道了固体发酵的有关培养温度,培养基,接种量,培养时间等工艺条件.从发酵物提取得到的净油及凝脂,经薄层分析及GC/MS分析与嗅评,其理化指标与香气情况同传统产品类似,含有鸢尾酮.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对鸢尾蒜(Ixioliriontataricum)和新种准噶尔鸢尾蒜(I.songaricum)二种植物的根、鳞茎、地下茎、地上茎、基生叶及果实等器官的POD及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二种植物的POD及Est同工酶的酶带数目、Rf值和酶带相对活性均有很明显的差异;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同工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同时,本实验从同工酶方面为鸢尼蒜属新分类群的确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细叶鸢尾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细叶鸢尾(Iristenuifolia)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其核型公式为:k(2n)=2x=14=6m+8sm(2SAT),核型为“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1.07%,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4=4M2+10M1,染色体组总长度为32.323μm。  相似文献   

4.
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pseudoalcaligenes)是刘世贵等人从自然罹病死亡的蝗虫体内分离到的一株病原菌[1],为一种新发现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该菌代谢产生并分泌到胞外一种杀虫蛋白,对蝗虫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是细菌灭蝗剂的主要成...  相似文献   

5.
食草动物依赖胃肠道微生物分解利用天然木质纤维素物质。为获得高效纤维素降解菌,本文将东北梅花鹿粪便样品,经过研磨,重悬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为唯一碳源的富集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和筛选,用革兰氏碘液染色显示纤维素水解圈,通过纤维素水解圈直径(D)和菌落直径(d)比值,初步判断纤维素降解菌降解纤维素能力.筛选出106株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包括72株细菌、22株真菌和12株放线菌.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这些纤维素降解菌主要集中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本文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反刍动物肠道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筛选方法,为东北梅花鹿肠道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试验证实,嫩毛竹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分离出并纯化了100株细菌,其中60株是芽胞杆菌。将分离出的100株细菌分别接入石灰预处理过的嫩竹,从中筛选出能使嫩竹进一步软化的菌株3株,也均为芽胞杆菌。对这60株芽胞杆菌进行了形态学及其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按Priest氏等(1988年)的数值分类系统分类到组,将3株(308,309,310)对嫩竹软化有明显作用的芽胞杆菌的1株(308)鉴定到种,认为是短小芽胞杆菌(B.pumilus)。另外40株非芽胞杆菌参阅《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1卷和第2卷,鉴定到科或属,有微球菌、葡萄球菌、李氏杆菌、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用表型确证实验检测224株阴性杆菌产生ESBLs的情况,惠州阳光微生物半自动分析仪SS-100010型系统提供药敏结果。结果在224株受试菌中,共检出产ESBLs细菌78株,总阳性率为34.8%。其中,大肠埃希菌阳性率38.6%;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46.7%。产酶菌株对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IX)的耐药率高达97.3%.100%。而不产酶菌株耐药率仅为10%。产酶菌株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的耐药率分别为:98.5%、86.3%、97%。所有受试菌均对泰能敏感。结论产ESBLs菌株的阳性率近几年有所增高,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注意并加强对其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内陆河流域不同浮床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潜在生态功能及其差异,采集了位于沱江二级支流赤水河生态浮床上的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鸢尾(Iris tectorum)、美人蕉(Canna indic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6种植物生长旺盛时期的根系样本,通过细菌16sRNA片段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潜在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6种浮床植物根际细菌中占绝对优势,丰度达47.5% - 72.2%,在植物生长环境较为相似且空间距离较近的情况下,不同浮床植物根际微生物属水平优势种群丰度差异仍较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由大到小依次为鸢尾、美人蕉、黄菖蒲、风车草、再力花、梭鱼草,同科同属的黄菖蒲和鸢尾根际细菌组成相对较为相似。风车草根际硝化/反硝化功能菌群丰度更高,梭鱼草根际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功能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另外5种植物。根长、株高和生物量更大的植物根际微生物中芽殖杆菌属丰度显著更高,植物生长指标与部分根际细菌氮转化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浮床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和生态浮床的建设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株产胞外絮凝剂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次反复筛选,从内蒙古科技大学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分泌胞外絮凝剂的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确定其所产絮凝剂的最佳絮凝条件:最佳投入量为2mL:100mL;最佳pH为6.0;最佳助凝剂为Ca^2+,其最佳浓度为0.5g/L;最佳絮凝温度为40℃.经鉴定,该微生物为固氮菌属细菌(Azombacter sp.).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形态描述和地理分布对新疆鸢蒜属(石蒜科)植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发表1新种即准噶尔鸢尼蒜IxiolirionsongaricumP.Yan。  相似文献   

11.
为葡萄全汁乳酸发酵饮料研制提供优良菌株资源.以"桂葡1号"葡萄果汁为原料,以耐酸性及风味评价为指标,筛选葡萄果汁乳酸发酵的优良菌株,研究优选菌的单菌及复配发酵对果汁风味物质的影响.植物乳杆菌R23及副干酪乳杆菌R37能耐受pH值3.0高酸,其发酵香与葡萄果香协调;两菌复配生长是共生型,其发酵风味比单菌更饱满丰富;乳酸发酵增加了葡萄果汁酸、酮、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了酚类和有机酸的成分数量.植物乳杆菌R23及副干酪乳杆菌R37是葡萄果汁乳酸发酵优良菌株,其复配发酵能赋予葡萄果汁更丰富的发酵风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果蔬菜生产国家之一,中国的水果蔬菜资源非常丰富,但其鲜销状况却不容乐观。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接受益生乳酸菌发酵技术开发的新型发酵果蔬饮料,这主导了果蔬饮料发展的方向。研究评价了不同种属乳酸菌的耐酸性和耐胆盐能力,得到5株能较好适应人体胃肠环境的菌株,并应用于复合果蔬汁的快速发酵。通过感官评定,确定了混合果蔬汁的优化比例。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发酵条件并进行单菌发酵和混合菌种发酵。实验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发酵产物的pH值均有大幅下降,酸度增加;发酵果蔬汁储藏第1周出现酸的转化;混合菌株发酵产品的酸度几乎是单一菌株发酵产品的2倍,酸的转化发生在冷藏第2周。  相似文献   

13.
普鲁兰多糖生产菌种及其在农产品保鲜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普鲁兰糖的生产菌种,发酵工艺的影响因素,普鲁兰糖的性质以及近年来在农产品保鲜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浓香型白酒酒糟微生物分离及发酵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弄清浓香型白酒酒糟微生物以及发酵能力,通过平板分离得到酵母8株、细菌3株和霉菌4株.将各菌株通过糖发酵试验测定,发现均有产酒精能力.分别将其制曲后测定糖化酶活力、蛋白酶活力、液化酶活力.然后筛选出10株酶活力高的菌株,接种到按比例配好的5种粮食上混合发酵,以15株混合发酵为对照,混合发酵后测定产酒率.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0株微生物混合发酵的产酒率为10%,较之15株混合发酵的产酒率15%低.就本实验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菌株在15株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5.
酵母胞外槐糖脂产生条件优化及其抑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筛选得到的1株未见报道的产胞外槐糖脂的酵母菌Y2A菌株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最适产槐糖脂培养基配方为:质量分数6.0%葡萄糖、体积分数8.0%菜子油、质量分数0.2%酵母粉;优化后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0、接种量体积分数2.5%、发酵时间120h,在此条件下,槐糖脂产量达到39.4g/L,然后发酵液经分离纯化并制备,得到纯品槐糖脂,将槐糖脂进行抑菌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对某些试验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亚油酸的含量,从13株实验室保存的乳酸菌中筛选出8株具有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菌株.其中As1.2686产量最高,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含量达到13.63 mg/L;其次是菌株B11693,共轭亚油酸产量为11.55 mg/L.选择B11693做进一步的菌种鉴定,将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细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结合,鉴定菌株B11693为短乳杆菌.  相似文献   

17.
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发酵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杰  李锦子 《河南科学》1996,14(4):460-463
酸乳中的乳酸菌有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两种,本文选用较为简单的培养基,通过调节pH值对其进行分离。从平皿中挑选溶钙圈较大的杆菌和球菌菌落各2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能产酸,活性较高,按比例再组合成酸乳发酵剂,使产酸时间缩短,酸度高。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此法,可以不断优选高产乳酸菌株。  相似文献   

18.
分离鉴定高效产氢发酵细菌是发酵发生物制氢技术的重要前提,利用Hungater技术与宽体窄颈培养瓶平板技术,以及LM-1和HPB-LR培养基分离鉴定厌氧发酵产氢细菌获得六株产氢细菌,葡萄糖是他们最适宜的底物.他们的产氢代谢为乙醇发酵型.产氢细菌发酵液相末端产物分析表明乙醇和乙酸占其总代谢产物的95?%.生理生化和形态学特征分析表明它们属于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类群.16SrDNA碱基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划分为新的种属.  相似文献   

19.
香气是水产品新鲜度和风味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产品品质评级及消费者消费导向均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是造成水产品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水产种类、新鲜程度和加工方式等均会影响其最终香气;水产品香气成分复杂,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准确分析是研究其特征香气的关键。概述了水产品香气分析的感官品评和仪器分析技术,总结了不同水产品特征性香气物质。探讨在水产品中已发现的300余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酸类、含硫化合物等)的特征性,基于分子感官科学剖析生鲜水产品、热处理及发酵等加工水产品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发现醛类、酮类和醇类等物质赋予生鲜水产品特有的清香,而不同加工方式下的关键香气物质存在较大差异。为系统研究水产品固有香气的化学本质及其风味形成机理,应重点从分子层面揭示水产品关键香气物质的代谢途径。最后探讨了水产品基质与香气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腥味、异味的消减机制,提出现代仪器分析手段与分子感官科学结合,深入探讨水产品香气形成途径和香气释放机制等是未来水产品香气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