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对4所初级中学的问卷调查等实证材料,分析了城市初中生隔代教育家庭的基本情况、隔代教育家庭的人际关系、祖辈老人的家庭教育观念、祖辈老人的家庭教育行为、孙辈对于祖辈老人教育行为的评价五个方面的情况,指出目前城市部分初中生家庭的祖辈教育作用虽然不及父母辈作用大,但确实是积极有效的,当然也存在某些负面因素。最后,从祖辈的视角对城市隔代教育良性发展提出建议:祖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祖辈要主动和父辈协调好教育任务,共同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祖辈要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美德,全家共同建设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隔代抚养”的孩子娇纵、任性,认为“隔代抚养”的效果弊大于利,更有人全盘否定“隔代抚养”。但心理专家认为,“隔代抚养”尽是一个过渡时期,究竟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我们注意方式方法,“隔代抚养”也可以一举三得,让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成为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中国农村中隔代教育尤其普遍。文章对中国式隔代教育进行了解读,分析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提出在隔代教育不能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相关影响因素的合理定位是实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隔代教育原本是帮助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而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存在的众多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文章借用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对隔代教育进行解释和剖析,指出隔代教育效果不如双亲教育的重要原因在于祖辈用的是限制型语言编码,孙辈在和祖辈的生活中习得了这种语言编码,与学校教育和主流社会要求的精致型语言相背离,一旦他们走进学校和社会则较难取得成功。破解隔代教育的困境,关键在于构建孩子的精致型语言编码。  相似文献   

5.
家庭隔代教育的正负效应与良性联动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代家庭“祖辈人口”越来越多,对“孙辈人口”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越来越大;必须正视家庭隔代影响的生成因素,在看到其正效应的同时认清负效应。要在重点推进隔代教育良性互促的基础上构建联动机制,包括舆论发动、政策调动、家庭启动、学校带动、社会牵动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社会,老人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目前历史学界对历史上老人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老人的家庭问题研究更少。在晚清社会,老人的家庭居住方式与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老人家庭居住方式是获得养老的条件和手段,是研究养老方式的基础。老人居住方式按照代际关系可以分为老人独居、一代户、两代户、三代户、四代户、隔代户等6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王娅霜 《科技咨询导报》2011,(32):140-140,142
目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隔代教育有利有弊,但更应注意有可能导致子女出现偏差的因素,其负面影响更易导致儿童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并影响儿童将来的发展。因此,笔者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隔代教养已经成为儿童家庭教育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形式。文章在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萍乡市三所幼儿园小班隔代教养家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调查后发现,祖辈的教养方式对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首先,祖辈抚养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低于父母抚养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其次,祖辈的职业、学历情况都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祖辈的教养理念和方式也会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改善隔代教养质量,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三个建议:一是父母要明确自身责任,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加强与祖辈的交流沟通;二是祖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三是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做好引导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9.
周建文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4):100-101,17
多年来,地处农村的侨乡玉壶镇,剩余劳动力出国务工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玉壶中学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许多“留守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染上了恶习,甚至违法犯罪,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生的教育,完善隔代教育;警校协同,加强法制教育;多管齐下,促进情感教育,共同为留守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车乡下的子女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在农村中,0-6周岁的留守婴幼儿,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特别差,则成为这一群体中更加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接受隔代教育。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在接受隔代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影响因素是对祖孙关系进行研究时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对祖孙关系概念的界定、祖孙关系类型的划分以及研究变量的操作性等问题。随着隔代教育及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现象的不断凸显,祖孙关系也在逐渐被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剖析了《红楼梦》中贾母与贾宝玉间的隔代亲现象、林黛玉个性与寄养的关系、贾环堕落的家教原因等,指出隔代亲并非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心理倾向,其形成,除祖辈因年龄趋老而变化的心态外,还取决于微观环境中的群体因素、祖辈的个人因素和被亲孙辈本身的特点;隔代亲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认为儿童被寄养,对良好个性的形成非常不利。对儿童采取长辈各自为政不一致要求的教养方式,极易导致儿童性格不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因素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能够自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体制中接受市场规律的基本调配,这使得大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改变其农民的身份而以一种工人的行为方式生活和工作在远离自己家乡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笔者通过对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乡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来解读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隔代抚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些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年轻农民(父辈)纷纷外出打工,其子女留在家乡由祖辈照顾--农村隔代监护由此产生,并成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的重要模式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在贵州省留守儿童比较普遍的几个乡镇开展了专题调查.本文依据访谈资料,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产生的原因、隔代监护现象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儿童社会化理论对隔代监护现象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部分农村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人。而社会上也时常发生孩子欺辱父母,采取武力手段将父母撵出家门作为路人等恶性事件。可见不孝的问题比较严重。他们忘记了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忘掉了做子女应尽的责任。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警示:孝道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相似文献   

16.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激剧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突显。亲子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缺陷、教师情感教育的缺位等使得农村学生缺乏主动爱和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为其情感教育的培养提供平台: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调动学生的情感功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西安源G矿的田野调查,发现爷爷奶奶隔代抚养的模式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不够,一些学生出校门后变成“街角青年”,呼吁全社会关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老人进城陪读是县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家庭追逐优质资源以及家庭资源与角色策略性调整下的产物。由于进城陪读,老人从熟悉的农村社会脱域,嵌入陌生的城市社会。进城陪读时,老人会因城市消费模式的不同、家庭内部新的矛盾产生、居住空间与人际关系空间的改变,对“时间规训”的不适应以及陪读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不会一直持续。随着陪读时间的持续,陪读老人会调整自己的角色、生活模式以及心理状态,从而逐步地适应城市环境与生活模式。等到老年人陪读结束时,部分老人会返回农村,而有一部分老人会继续在城市生活甚至定居。对于继续留在城市的陪读老人来说,尽管他们会具有城乡二元性特征,但总体来说,他们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角色与行为方式的转换,即完成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身份转换与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9.
隔代教养已经成为当今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乃至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在“教”和“养”方面突显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解决隔代教养产生的问题应从家庭、学校、社区及政府四大方面着手,以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秦娥 《奇闻怪事》2007,(11):4-5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学校的“留守学生”也随之增加,于是,“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问题: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5日《谁来关爱“寂寞”的花朵》一文)因此,这种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农村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