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对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长期探索,认为教学中要提倡师生协作,教学互动,在遵循教学原理、更新思维形式、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力求“三变“,即变“教材“为“学材“、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权威性“为“人性化.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双讧融通“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同时“双证融通“应以校企合作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双证融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双证融通“建立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共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双证融通“提供保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双证融通“提供载体;共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双证融通“落到实处;共建“双向衔接“机制,使“双证融通“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山雨 《科技潮》2007,(10):50
人头兽身,居住森林,有人称其为“野人“,有人叫其为“怪魔“,有人誉其为“霸王“.   是谁获得如此多的绰号?绰号的来由何在?      ……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出版的许多历史书籍对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用的“王号”和“国号”,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是“占领陈县后,陈胜提出恢复和张大楚国的口号,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者说“陈胜自立为张楚王”。还有的说是“建号大楚,共奉陈胜为张楚王。”可以看出,一说“国号”是“张楚”,“大楚”;一说“王  相似文献   

5.
传统组织并非是“落后”、“消极”的符号代表,它的积极作用却被遮蔽于乡野.大姚县传统组织以经济资源为基点促进“生产发展”,以社会资本为动力实现“生活富裕”,以制度规范为准则倡导“乡风文明”,以风俗习惯为依托保障“村容整洁”,以多元治理为途径实现“管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建设性功效.  相似文献   

6.
“(别V)了“在预设“受话人正在V“、“受话人正要V“两种语境中运用,发话人要求受话人发生以“不V“为终点的变化。“别(V了)“在预设“没V,但可能V“的语境中运用,发话人提醒受话人避免以“V“为终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苏轼文章论     
“词义兼美”是苏轼文章理论的核心,“以古文为理”,道文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以“词义兼美”为统摄,“文以适用”、“博学能文”也浸透了“词义兼美”的浆汁。  相似文献   

8.
跳出传统的“原语中心说”的框框,从“译语中心说”的视角重新审视严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不难得出“信”为“诚信”,“达”为“可传达性”,“雅”为“用标准语”的结论。由此可见“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融道德标准、内容标准和语言标准三者于一体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体现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两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必须从理论高度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明确“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立足“以人为本“,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1.
《醒世姻缘传》中有许多同音借用字,“雌“字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该小说中的“雌“的意思有8种:1.指雌性动物;2.指女性;3.用于“雌黄“一词中,从“雌性动物“意引申而来;4.指张嘴露出牙齿的样子,本为“龇“字;5.指训斥或讥讽,本为“呰“字;6.指液体因压力而急速喷射出,本为“泚“字;7.指死皮赖脸地挨近、凑上前,本为“跐“字;8.无实义,和其他成分结合在一起表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释“永”     
“永”的常用词义为“长”,但“永”的本义向来众说不一。“永”的甲骨文形体有四种形式,“永”是“泳”的本字,“永”借表“咏”义,“咏”与“谅”为异体字。“永”、“泳”、“咏”、“谅”音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以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和重要原则“视野融合”为理论依据和出发点,融合体育课程教学与“期待视野”的关系,从教学中“期待视野”角度透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基于从“期待视野”角度提出以“内容”为关键、以“教法”为基础、以“效果”为保证、以“氛围”为动力从四个方面构建了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4.
也释"去"     
本文从“去”的甲骨文初形出发,辅以“出”、“各”等甲骨文字形体为旁证,释“去”为从大从凵的会意字,其上方部件“大”是正面人形,下方部件“凵”是坑坎或房坑,所表示的内容是人离开穴居之所或坑坎,本义为“离开”。  相似文献   

15.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吕氏春秋·察今》)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训“要”为“适应”是对的,但未加注音。有人读为“yào(药)”就错了,“要”应读为“yāo(夭)”为什么“要”应读为“yāo”而训为“适  相似文献   

16.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2):103-104
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中享有特别的声誉。以此反思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中的实务操作,应该以“积极的人性观”为出发点“,案主为中心”为主轴“,促进自我发展”为最高价值,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释“转”     
古书中“转”用为“弃”义 ,惟见于“转尸”之事 ,本文认为 ,《诗经》“女转弃予”、“胡转予于恤”中的“转”亦皆当训为“弃”义。“转弃”当为复语。《左传》之“专弃”、“专黜”亦当为复语 ,其“专”字亦取“弃”义 ,与“转”音义相同。  相似文献   

18.
一、为+之+动“为”作介词,《马氏文通》谓“司名者其常,司代字则‘之’字居多”(见该书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71--272页)。故今就“为”之司“之”字者而言。 (一)“为”解“因”,读“weì”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2)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芙蕖)  相似文献   

19.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也释“去”     
本文从“去”的甲骨文初形出发,辅以“出”、“各”等甲骨文字形体为旁证,释“去”为从大从凵的会意字,其上方部件“大”是正面人形,下方部件“凵”是坑坎或房坑,所表示的内容是人离开穴居之所或坑坎,本义为“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