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到了四十年代初,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已不复存在了,但是,施蛰存并没有放弃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对鲁迅的小说《明天》所作的精神分析,即是其例。中国新感觉派所开辟出来的“新蹊径”,仍然以它的巨大魅力,吸引着许多后继者,其中比较学有所成者,便是都市文学作家中以徐讦、无名氏和张爱玲为代表的后期心理分析派。  相似文献   

2.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施蛰存与沈从文分别是上海和北京的文坛重镇,虽然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有绝然不同的风格,但是施蛰存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上有许多可以相提并论的地方。文章试比较二人创作的相似性,并从施蛰存与沈从文的联系交往中探究构成二人小说风格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体维度,施蛰存历史小说叙事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就人格倾向来看,施蛰存具有孤独、退守等特质,在心理类型上属于内倾型人格,在叙事上倾向于叙述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就心理需要来看,施蛰存生长在基本需要相对满足的环境,自我实现在当时成为意识中心。在创作上,意图开辟一条新路径;就个人经验来看,施蛰存通过作品翻译,掌握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创作的方法,并将它运用于实践,创作出迥异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在叙事技巧和可读性这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某种异趣和新意。叙事中的意义颠覆与由此带来的阅读效果,构成了施蛰存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而上海作为一个商业发达的消费性城市,直接影响到施蛰存把写作、发表出版及销售经营融为一体的新型创作理念的形成,叙事的技巧性与文本的可读性也由此成为通过形式魅力招徕读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文艺心理学及文艺社会学角度论述了施蛰存小说创作道路的主要特点及成因,认为施蛰存走过了一条把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创作道路,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开放心态是其主导性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杂志先后由施蛰存、杜衡、汪馥泉任主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其与鲁迅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不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还积极为其撰稿:积极开展对“第三种人”、“小品文”的文艺论争;借萧伯纳访华,揭露文化界的伪善;通过翻译外国文学的实践表达自己的翻译现;悼念“左联”五烈士,控诉国民党的恶行。《现代》显示着它的独特性,与现代文学、作家一同丰富着文学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将自己所掌握的西方文化资源组织进小说叙述之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上海都市线条。然而,他笔下这个对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中,渗透着传统的情怀,他在对西方创作手法的迎与拒双向运动中不断增强着迎纳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力。因此,上海对于施蛰存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了有关写作的对象,而在于快捷地提供了新异的西方观念,施蛰存在上海都市中,烙印上了一个都市外来者的身份印记。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对文学语言的持久关注,显示出一位作家、编辑家、翻译家和学者的艺术自觉,他从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学语言中吸取养分,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言加工精炼成具有高度艺术性(或文学性)的语言,以求更正确、更明白、更具体地表达思想.施蛰存不遗余力地捍卫文学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他的某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2.
2012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郜元宝、李冬木、李宗刚、汪卫东、吕周聚、彭小燕、莫言、张钊贻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王本朝、孙玉石、李玉明、张洁宇的《野草》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汪晖、汪卫东、符杰祥的阐释极为精彩.蒋晖的《科学史教篇》研究,杨义、张洁宇的鲁迅诗歌研究,薛羽、姜异新的鲁迅翻译研究,叶淑穗、符杰祥的鲁迅手稿研究,郜元宝、钱理群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试图从萧红的作品出发 ,来谈谈如何面对鲁迅的问题。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 ,曾使鲁迅形象遭受到神化、误解、利用、亵渎等种种损害。真正能像萧红那样以平常从容的心态和真实鲜活的笔墨还鲁迅以本来面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同时代人对一个伟人的真实记录 ,是对鲁迅真正的理解和最好的纪念 ,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与文学价值 ,将会永载青史 ,成为人们认知鲁迅的珍贵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一系列具有浙东乡土风味的小说对193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为年表四川作家群,在作家本身,年及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他们继承和学习了鲁迅年现实主义笔触作批判的武器,批判国民劣根性,表现乡土年民俗的特色,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的眼光和主体情绪。  相似文献   

15.
从中、韩、日三国受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的影响及现当代的韩、日两国的研究热点展开研究,分析并概括出韩、日两国不同政治及文化背景下鲁迅研究的不同特点。认为韩国从"殖民地斗士的思想与精神"和"反封建的领袖"两方面来研究鲁迅,表现出人类的情怀,东亚意识和人类意识,研究主题由"革命家鲁迅"转移到"文学家鲁迅",发展了研究纯粹文学的趋势;日本通过丰富的考证和资料奠定了研究鲁迅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新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死火重温》(1996)是继《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1988)之后汪晖又一篇重要的有关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本文试图探寻在这七年间汪晖从“目的“与“方式“间困境的自我反思开始,从对现代中国思想中心概念隐含的历史限度的分析到对鲁迅自我认同以至文化批判的侧重,其鲁迅研究意向的变化伴随着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及现代中国认同的思索,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开拓鲁迅研究以至现代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1936年鲁迅逝世以前,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既有仇鲁的一面,也有联鲁的一面,并非完全否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派主义的克服,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已清楚地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巨大价值和崇高地位,因而多次著文,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处处对鲁迅表现出真诚的崇敬。  相似文献   

19.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即明治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在日本文艺界,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覆盖整个文坛的时期。鲁迅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弃医从文,放弃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转向他当时认为比医学更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剖析自然主义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在鲁迅作品中寻找自然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生命体验是绝望和虚妄,按照知觉现象学的原理,这是鲁迅在生活中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的产物。家道的败落与婚姻的不幸,使鲁迅开始怀疑一切;反抗与追求的幻灭,使鲁迅越来越绝望;最后,鲁迅悟出了一切都是虚妄,这是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