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虽然很早就已经被人类所发现,但是一直到2015年在南美巴西的大规模爆发,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寨卡病毒对人类的感染往往引起包括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在内的多种症状.寨卡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其基因组可以编码翻译并剪切加工出3个结构蛋白,分别为膜蛋白,囊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以及7个非结构蛋白(NS1, NS2A, NS2B, NS3, NS4A, NS4B, NS5).相关研究已经证明,NS1蛋白与同属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的发病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根据其蛋白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寨卡病毒穿越血脑屏障有关.因此鉴别NS1与细胞内的相互作用蛋白对于发现寨卡病毒在细胞内的转运,转录,以及装配都有重大的意义.在此,该课题构建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包含Flag和Strep两种标签的NS1融合蛋白,通过免疫沉淀的方法将与NS1结合的蛋白利用标签蛋白进行分离,利用高分辨生物质谱技术,对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分别带有Flag与Strep标签的相互作用蛋白分析,发现了16个两种标签共同的结合蛋白,其进一步的通路分析证明这些蛋白于与病毒转录、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多个通路有关,相关的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复制机制以及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网络版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和中科院院士高福团队最新发现的寨卡病毒(ZIKV)的非结构蛋白1(NS1)的分子结构,并提供了一个原子层面的图像。NS1参与了例如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当中。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目前正在美洲流行。虽然寨卡病毒的感染通常只引发轻微的症状,但是该病毒被认为与小头症相关——新生儿会有异常小的头以及和一种罕见自身  相似文献   

3.
海洋天然药物的研究日新月异,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海洋天然产物实验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设计了浒苔多糖的提取及海洋微生物发酵提取两个海洋天然产物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以微生物降解尼古丁的代谢途径中,已被分离出多种与尼古丁结构类似的中间产物.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型(α7-n AChR)是阿尔茨海默病和多种炎症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而尼古丁是与其特异性结合的天然配体.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是现代新药研发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尼古丁降解产物及其结构相似物与α7-n AChR进行活性位点对接及分子计算,探寻是否可以从尼古丁的降解产物中寻找出新型以α7-n AChR为靶点的小分子治疗药物.选用9个尼古丁代谢的中间产物和与其结构相似的78个化合物为筛选对象.计算结果显示:9个尼古丁代谢中间产物与α7-n AChR的结合能量在-5.7 kcal/mol~-6.7 kcal/mol之间,3个结构相似化合物与α7-n AChR的结合能量约为-8.0 kcal/mol.这些化合物均可以与α7-n AChR的活性区域进行结合,其结合能与其天然配体接近或更好.筛选的结果为此类化合物的下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在全球范围大流行并呈指数级传播,迫切需要有 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来控制和预防 SARS-CoV-2 疫情,寻找与开发有效、价格低廉的治疗 SARS-CoV-2 药物,是全世界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介绍了冠状病毒的起源、种类、人类感染的危害与应对措 施,发现药用植物与其它天然产物,其活性化合物抗 SARS-CoV 和增强免疫力廉价、可行,中医临床也证实 天然药物治疗 SARS-CoV 的有效性;天然产物包括药用植物、真菌和海洋生物的活性成分,可能成为 SARS- CoV-2 抑制剂研究与开发的新前沿。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作为一种嗜肝DNA病毒,是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病原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机体会产生持续的免疫应答,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慢性乙肝,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天然产物是药物发现的宝库.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含有大量羟基,使其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等功能,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迷迭香酸、没食子酸等)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抗乙肝病毒活性,如抑制病毒吸附、靶向病毒cccDNA,抑制病毒复制转录过程,调控病毒诱导的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对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抗乙肝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抗乙肝病毒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5年中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巴西等美洲国家持续肆虐。尽管大多数感染者症状温和,但寨卡病毒导致的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其他出生缺陷等问题也使公众人心惶惶(参见本刊2016年第7期"科学触角"中的"阻击寨卡病毒!"一文)。2016年8月3日,美国宣布启动一种试验性  相似文献   

8.
首次研究了一株南海红树内生真菌Microsphaeropsi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从该菌的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获得8个二氢异香豆素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hydroxy-8-O-methylmellein(1),mellein(2),4-hydroxymellein(3),5-hydroxymellein(4),4-hydroxy-3,5-dimethylmellein(5),5-methylmellein(6),7-hydroxymellein(7),5-carboxymellein(8)。其中,化合物1为从自然界发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5,6,7,8为首次从海洋真菌Microsphaeropsissp.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自主创新的12-N-对甲氧苄基苦参酸(1)是一个全新结构骨架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化合物,主要通过下调宿主肝细胞热休克应急蛋白70(Hsc70)的基因表达而发挥抗HCV活性。本研究以化合物1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与评价一系列新苦参酸衍生物的抗HCV活性,进一步完善此类化合物的抗HCV构效关系,同时通过安全性与药代动力学等初步成药性评价,获得具有较高成药性的抗HCV化合物,为将此类化合物发展成一类新型抗HCV药物奠定基础。共设计合成了15个全新结构的苦参酸衍生物,采用qRT-PCR方法测定它们对HCV感染复制的抑制作用,通过药代动力学和急毒试验评价了代表性化合物12-N-间硝基苄基苦参酸(5b)的成药性特征。12-N上的苄基片段为活性必需基团。化合物5b具有较好的抗HCV活性,选择性指数(SI)高于38。另外5b还显示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安全性(LD501 000mg/kg)。化合物5b表现出较高的成药性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已成为化合物结构测定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来,新的二维核磁技术不断涌现,试图解决天然产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难以解析的问题.新型二维核磁共振波谱H2BC(Heteronuclear 2-Bond Correlation)即为其中较为重要的技术之一.综述了近几年H2BC波谱技术在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解决糖苷类化合物和芳香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信号归属问题上的应用,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H2BC、新H2BC与3D H2BC技术之间的优缺点,旨在通过对新二维核磁技术的介绍促进其在天然产物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1.
 首次研究了一株南海红树内生真菌Microsphaeropsi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从该菌的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获得8个二氢异香豆素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 hydroxy 8 O methylmellein (1),mellein (2), 4 hydroxymellein (3), 5 hydroxymellein (4), 4 hydroxy 3,5 dimethylmellein (5), 5 methylmellein (6), 7 hydroxymellein (7), 5 carboxymellein (8)。其中,化合物1为从自然界发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 4,5,6,7,8 为首次从海洋真菌Microsphaeropsis sp.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现有临床药物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中筛选潜在抗COVID-19病毒药物。方法通过数据库与文献挖掘收集临床抗逆转录病毒、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肺炎链球菌药物及天然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筛选特异性作用于COVID-19主蛋白酶M~(pro)及宿主关键受体ACE2上的潜在治疗药物。结果根据分子对接评分,提出以下几种潜在有效药物:1)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除洛匹那韦与利托那韦外,阿巴卡韦、奈非那韦和氨苯那韦可能有效; 2)抗菌药物奥司他韦可能有效,西司他丁与亚胺培南(泰能)可能有效; 3)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紫草素、姜黄素及穿心莲内酯可能有效。结论本研究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作用于COVID-19主蛋白酶M~(pro)及关键受体ACE2上的潜在药物,为寻找临床潜在有效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常温下借助超声辐射手段,选用22种不同溶剂对克拉玛依天然沥青进行萃取,并对其中6种萃取物进行了GC/MS表征.结果表明,萃取率与溶剂介电常数和溶解度参数密切相关.初步分析了2-乙基己醇形成的可能性,并且在天然沥青中检测到大量的生物标志物,包含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化合物及甾族化合物等.结合生物标志物的特征可知,该天然沥青的成熟度较高,在成岩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生物降解作用,生成天然沥青的地理环境可能与某些海洋或者湖泊条件有关,陆源物质、海(湖)相母质、细菌、藻类和一些高等植物对天然沥青的生源有很大的贡献.初步揭示了天然沥青中有机质的组成和分布规律,丰富了有机地球化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天然产物抑制剂,本文以SARS-CoV-2主蛋白酶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方法初步筛选出16个潜在抑制剂并进行体外酶活测试.其中,野黄岑素对SARS-CoV-2主蛋白酶的IC50为(10.79 ± 2.116 ) μmol/L,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抑制SARS-CoV-2主蛋白酶的IC50为(2.104 ± 0.346) μmol/L.最后,将两种天然产物与主蛋白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野黄岑素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结合时的复合物RMSD都在0.22 ?附近,说明两个天然产物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结合较为稳定,可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剂或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活性分子往往因为季碳中心的存在而表现出更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文章首先以氢化钠作碱,利用酮和酯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的α-取代-1,3-二羰基化合物,收率50%~87%;然后进一步通过烯丙基化反应成功合成了具有3个官能团(2个羰基和1个烯基)的季碳砌块,产率为50%~93%.并对合成的α-取代-1,3-二羰基化合物和烯丙基化产物进行了1H NMR表征.  相似文献   

16.
研究海洋来源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 366606的化学成分.人工海水发酵,发酵产物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后得浸膏,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等对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从海洋真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melithasterol B(1)、chrysophanol(2)、2’,3’-dihydrosorbicllin(3)、2-pyruvoybenzamide(4)、2-aceylquinazolin-4(3H)-one(5)、fenestins A(6)、cyclo(D-Pro-D-Leu)(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 366606)中分离得到,并报道了化合物4~7对5株癌细胞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斌  龙洁怡  刘永宏 《广西科学》2020,27(5):451-461
海洋生物因为其特殊的栖息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产物,随着对海洋探索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具有抗炎作用的天然产物被发现,其中活性肽类具有靶向性强、活性高、毒性低等特点,药物开发前景良好。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具有抗炎活性的海洋来源活性肽的研究进展,为开发高效安全的抗炎药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南海海洋真菌1924号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真菌1924号分离自香港江口红树林植物Kandelia candel的落枝,种属未定。首次研究了该菌的代谢产物,从菌丝体分离得到5个代埘产物,它们的结构通过解析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个鞘氨醇类化合物N-2’-hydroxypalmitoyl-1-O-β—D-glucopyranosyl-9-methyl-4E,8E—sphingadiene(A)、N-palmitoyldihydrosphingosine和3个甾醇类化合物麦角甾醇、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和啤酒甾醇。初步生理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A不显示hTOPⅠ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100μg/mL。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海洋真菌因其能够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代谢产物而受到广泛关注,海藻来源真菌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对2014年以来发表的从海藻来源的海洋真菌中新发现的一些活性天然产物,按照来源海藻的类型(红藻、绿藻、褐藻)进行了分类,并就其化合物结构式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概述和分析,为海藻来源海洋真菌活性天然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南海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我们从一种南海柳珊瑚(种、属未定)分离到一种呈立方晶形化合物,熔点200—202℃,分子式C_(15)H_(10)O_3,含量为柳珊瑚全株于重的0.11%.根据光谱数据、化学转变和萜类化合物的生源理论,确定了这种海洋天然产物的结构.光谱数据表明,这种天然产物存在一个三取代双键(IR:1650cm~(-1);~1HNMR:6.35ppm,1H;~(13)CNMR:152.23ppm,d,136.77ppm,s),一个羰基(IR:17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