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集了广西钦州茅尾海12个海水样品和对应的海洋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茅尾海海水及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并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了海水及沉积物在该区的污染程度及利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海水中Cu、Pb、Zn、Cd、Hg、As平均含量均符合海渔业水质标准,但是Cu、Pb、Zn、Hg平均含量均超出第一类海洋水质标准,且Cu、Pb、Zn、Hg有超标现象。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污染指数均小于1,均符合一类标准,但是重金属元素Cu、Pb、Zn、Cd、As有超标现象。Pb、Zn、As的地积累指数均较小,Cu、Cd、Hg的地积累指数略大,污染多在钦江和大榄江的入海口附近。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水环境重金属立体分布、污染及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胶州湾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立体空间分布、污染及风险,分别采集深度为0~10m(表层),10~20m(中层)和20~30m(底层)的海水与海底表层(0~10cm)沉积物样本,测定8种重金属(As,Cd,Cr,Hg,Zn,Pb,Cu和Ni)在水体中的质量浓度(mg/L)和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mg/kg),基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和水质质量指数法、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立体分布、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重金属质量浓度除Cu,Hg,Ni和Pb外,均未超出IV类标准;相对污染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u,Pb,Hg,Ni,Cd,Cr,Zn,As,其中Cu,Pb,Hg,Ni和Cd达到严重污染水平,综合污染指数测算表明胶州湾海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就胶州湾海水重金属的平面分布而言,其高值区出现在湾东和西南区,其中Hg高值区沿胶州湾大桥分布.就胶州湾海水重金属的垂直方分布而言,0~10m的表层海水和20~30m的底层海水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均高于10~20m的中层海水.除Cr外,沉积物中其他重金属质量分数均高于海洋沉积物的I级质量标准,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Hg,As,Ni,Cd,Pb,Cr,Cu,Zn,并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污染源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涠洲岛近岸海域重金属元素Cu、Pb、Zn、Cd、Cr和Hg的污染现状,分别于2018年9月和2019年3月在涠洲岛近岸海域采集水样和生物样品,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计算各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及其生物富集系数。结果显示,春季涠洲岛近岸海域的海水重金属含量均值排序为ZnPbCuCrCdHg,浓度为0.00-7.30μg/L;秋季为CuPbCdHgCr=Zn,浓度为0.00-4.18μg/L。整体来看,秋季涠洲岛近岸海域的海水各重金属含量均在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但春季涠洲岛东南面和北面的站点存在Pb超标现象。单项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春季海水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依次为PbHgZnCuCdCr,秋季为PbCuHgZnCdCr,均未超出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海洋生物重金属含量均值排序为ZnCrCuHgPbCd,秋季为ZnCuCrHgPbCd。除Hg、Zn、Cr外,各重金属富集指数均未超过1 000,Hg、Zn、Cr在当地海洋生物体内存在比较明显的富集累积现象,其中Hg的富集程度显著高于其他重金属。总体来看,涠洲岛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海洋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程度低,均未超出国家水质及食品安全标准,但Hg、Zn、Cr出现了一定的生物富集现象,需要警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珠江口主要水道——马骝洲水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在6个站位对该水域的海水、沉积物和底栖贝类体中的6种重金属(Hg、Cd、Pb、Cu、Zn、As)的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水和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小潮期海水中各重金属平均含量相近,且在大潮期空间分布不规则.仅有部分站位Hg超过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海水综合污染指数大潮期(0.35)>小潮期(0.25);表层沉积物中Cd、Cu、As和Hg的平均含量达到《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二类标准,各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呈波状分布.以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为Cd,其次为Hg和Cu,均达到强污染水平,其中Cd和Hg达到强至极强生态危害等级.以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调查水域沉积物在总体上处于高潜在生态风险水平(RI=318.9);调查水域底栖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仅有Cd和Pb超标为海洋贝类质量标准二类.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对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体进行采样,测定海水中重金属(A s、Hg、Pb、Cd和Cu)和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Cu、Pb、Cd、Hg、C r、Zn和N i)含量,其中海水重金属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采用生物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海洋生物的无公害评价按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进行评价,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状况通过生物体对某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来评价。结果表明: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海水中A s、Hg、Pb、Cd和Cu的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总体质量为优质;水东港及其近岸海水中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是各类生物体内的Pb和Cd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无公害标准;各类海洋生物对于Cd比其它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6.
海水重金属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因子,目前珠江口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红树林湿地面积减少,为保护红树林海域环境、改善海水质量,探讨红树林湿地海水重金属的影响因子,对珠江口南沙红树林湿地、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和深圳红树林保护区进行海水采集.通过电感耦气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样品中Hg、Cd、Pb、Cr、As、Cu、Zn含量,并基于综合指数法评价海水质量.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海水重金属含量居前的元素是Pb、As、Cd、Hg,含量较少的是Cr、Cu、Zn;综合3个研究区域单项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Hg、Cd、Pb、As、Cu、Cr、Zn;南沙红树林湿地、淇澳红树林保护区、深圳红树林保护区综合指数分别是2.132、13.074、6.398,南沙红树林湿地海水重金属污染为中度污染水平,淇澳、深圳红树林保护区海水重金属污染为严重污染水平;地理位置、潮位流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产业活动影响红树林湿地海水重金属污染程度,而水质要素对红树林海水重金属影响机理较为复杂,需进一步探讨.文中评价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海水重金属污染程度,探讨其影响因子,对保护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从钦州茅尾海采集19个海水样品和16个沉积物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钦州茅尾海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Hg、As)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水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中Cu、Pb、Zn、Cd、Hg、As的含量(μg/L)变化范围分别为0.9~4.2、0~12.8、0~59.8、0.03~0.34、0~0.105、0.23~0.82,平均浓度(μg/L)分别为2.2、2.3、17.4、0.13、0.047、0.43,其中,海水中的Pb平均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各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依次为Pb> Hg>Zn>Cu>Cd>As.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Zn、Cd、Hg、As的含量(μg/L)变化范围分别为(2.1~46.5)×10-6、(13.9~34.0)×10-6、(21.4~114.1)×10-6、(0.06~0.40)×10-6、(0.001~0.126)×10-6、(3.77~19.63)×10-6,平均含量(μg/L)分别为18.1×10-6、26.3×10-5、56.7×10-6、0.19×10-6、0.056×10-6、9.60×10-6.该海域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性均较低,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Cu> As>Pb>Cd> Zn> Hg,重金属元素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危害的影响程度Cd>Hg>As>Cu>Pb>Zn,沉积物中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为Cd、Hg.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年6月的调查数据对广西茅尾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Hg、As)进行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茅尾海海域海水中Cu、Pb、Zn、Cd、Hg、As的含量(μg/L)范围分别为1.3~3.2、0~10.0、6.8~29.2、0.06~0.31、0~0.138、0.37~1.00,平均浓度(μg/L)分别为2.1、2.7、14.6、0.14、0.067、0.59,其中,海水中的Pb和Hg平均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各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依次为Pb>Hg>Zn>Cu>Cd>As。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Zn、Cd、Hg、As的含量(μg/L)变化范围分别为(0~45.3)×10-6、(0.4~23.5)×10-6、(1.1~80.4)×10-6、(0.01~0.50)×10-6、(0.01~0.11)×10-6、(2.30~25.65)×10-6,平均含量(μg/L)分别为9.0×10-6、13.1×10-6、31.5×10-6、0.13×10-6、0.04×10-6、9.48×10-6。该海域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性均较低,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As>Cu=Cd>Pb>Hg=Zn,重金属元素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危害的影响程度Hg>Cd>As>Cu>Pb>Zn,沉积物中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为Hg、Cd和As。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福建永定灌洋水库底泥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污染水平。【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测定了库区 38 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的 6 种重金属( As , Zn , Cd , Pb , Cu 和 Cr )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的评价。【结果】水库底泥重金属从水库边到水库中心呈现含量逐渐上升趋势(南岸水产养殖区除外),上游含量总体低于中游和下游。底泥中 Cr , As , Pb 无超标点位, Cd 超标十分严重,Cu 和 Zn 超标较严重;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灌洋水库底泥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 Cd (重污染), Cu (重污染), Zn (中污染), Cr (非污染), Pb (非污染), As (非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达到重污染水平,污染程度明显。潜在生态风险结果显示:6 种元素中, Cd 的潜在生态风险为“极强”, Cu 的潜在生态风险为“强”,As 、 Pb 、 Cr 和 Zn 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微”。多因子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为 330.13 。【结论】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强”,表明底泥整体处于严重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广西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于2021年12月在钦州湾海域采集20个表层沉积物,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重金属(Cu、Pb、Zn、Cd、Cr、Hg、As)含量,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限值。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Cd为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重金属为轻微生态危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u、Pb、Zn、Cr、Hg和As污染程度为无污染,Cd介于无污染与中污染之间,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As>Pb>Cu>Cr>Zn>Hg。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及评价广西防城港湾的重金属污染现状。【方法】2013年8月从广西防城港湾采集33个站位海水样品和1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铅、锌、镉、汞、砷)含量,再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采集的海水和沉积物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该海域海水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PbZnHgCuCdAs,其中,Pb的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均大于1,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为ZnPbCuAsCdHg,均符合国家一类沉积物标准;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AsPbCuZnHgCd,即污染程度均属于低污染;潜在危害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HgAsCdPbCuZn,即潜在风险较低。【结论】夏季防城港湾海洋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检索, 分析深圳近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采用WQI污染指数法、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分别对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得到以下结果。1) 深圳近海海域中, 西部水体中重金属Hg, Cu, Pb和Cd的含量高于东部, 可能与西部开发力度大、接纳污染多和深圳湾水体交换不畅等因素有关。2) 基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WQI>1, 表明深圳近海无清洁水体; 近海海水重金属生态风险多处于高风险和中风险水平, 排序为Cu>Hg>Cd>Pb。3) 深圳近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 Cu, Zn, Pb和Cr含量由珠江口西北部上游向东南部海域递减; Hg和As污染集中于深圳湾和东部海域,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与频繁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且与海水中相应重金属的分布趋势一致。4) 深圳近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极高, 其中Cd生态风险最高, Cu和Hg次之。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主要瓶颈之一,然而以往有关渤海湾污染问题的研究以营养盐为主,而海水重金属污染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均值柱状图分析、方差分析、曼.肯德尔检验法(Mann-Kendall)、反距离插值等方法研究了渤海湾近10年来海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渤海湾海水以可溶态Zn、Pb、Hg污染为主,Cu、Cd污染较轻.10年来,每种重金属在枯、丰、平3个监测时期含量差异性不显著,但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性差异性较大.各种重金属含量变化的突变时期各不相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均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的特性,除Cu元素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规律以后,其他重金属都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趋势.陆源污染、海洋养殖、海上石油开采、大气降尘等都是渤海湾可溶态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拟分析评价广西涠洲岛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铜、铅、锌、镉、铬、汞)污染情况,为该海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采集涠洲岛海域8个站位水质和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和DMA-80型直接测汞仪测定重金属含量,分析评价水质和表层沉积物受重金属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和评价高校校园不同功能区和新老校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在河南某校园多个校区采集了91个表层土壤样品,利用BCR(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提取校园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做出评价.结果表明:校园不同功能区的表层土壤重金属Pb,Zn,Cd和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6.37、95.08、0.64和39.89mg·kg-1,均高于河南省土壤背景值,4种元素的残渣态均占有较大比例,其中Pb在土壤中除残渣态之外,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在土壤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生物有效性分析表明,Cd和Pb易被生物利用的量相对较大,潜在危害性较大,Zn和Cu不易被外界生物所利用;绿化区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Zn-Cd在校门口、教学区和建筑区都呈显著正相关,Pb-Zn在生活区与教学区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b-Cd在实验区呈极显著正相关.内梅罗综合污染平均指数为0.54.高校校园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处于安全级别.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市中东部不同功能区近地灰尘为研究对象,通过XRF光谱仪测定其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不同功能区近地灰尘中Pb、Cu、Zn、Mn、Cr、Ni、As的平均含量均高于环境背景值,Pb、Cu、Zn的积累量大,Cr、Ni、As的累积量相对较小,Mn、Co与环境背景值接近。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南京市不同功能区近地灰尘中Zn污染较重,为中度污染,商业功能区达到偏重污染,Pb、Cu为偏中污染,Cr、Ni、As为轻微污染,Mn、Co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单个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风险情况为CuPbAsZnNiCoCrMn;多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除了在风景区处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外,其他各功能区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达到了中等生态危害;造成不同功能区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的交通运输情况,同时也与功能区内自身的建设情况和功能区定位、以及与功能区内的绿化建设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广西主要贝类养殖区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状况及污染水平,依据2016-2018年广西主要贝类养殖区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及生物体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Hg、As)的调查分析数据,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法、地积累指数(Igeo)法和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BCF)对养殖区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为Zn>Cu>As>Pb>Cd>Hg,污染程度为Cu>Hg>Zn=Pb>Cd>As;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为Zn>Cu>Pb>As>Cd>Hg,污染程度为As>Cd>Pb>Hg>Cu=Zn;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贝体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为Zn>Cu>Cd>As>Pb>Hg,污染程度为Zn>Cu>Cd>Pb>Hg>As,生物富集能力为Zn>Cu>Cd&g...  相似文献   

18.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山西师范大学三个校区内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作出评价.结果表明,校园内土壤重金属Pb、Cr、Zn、Cu、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58 mg/kg、29.56 mg/kg、127.25 mg/kg、52.04 mg/kg、36.84 mg/kg,除Cr外其余均高于山西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表明校园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仅三校区受到Cu元素的轻微污染,其余为未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三个校区均未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