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与控制     
作为《自然》杂志的通讯员,该书作者在首都华盛顿生活了四年,在此基础上,他对美国最近的科学政策进行了透彻的剖析。他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这段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期,而最后的一个时期,他称之为“科学的新政治”时期。第一时期从大战结束一直到肯尼迪总统任期末,此间,V·布什(Vannevar Bush)的理论占着统治地位,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无穷的疆域》一文,阐述了他的观点。他建议联邦政府积极支持基础研究,同时让科学界有最大的自主权,以便其自行决定研究的优先领域和进行研究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外科技桥梁正当我应美国科学院院士阿亚拉(F.J.Ayala)教授之邀赴美工作之际,收到《自然杂志》编辑部为创刊10周年纪念专辑而发的约稿函。很多外国朋友都知道有一种“中国的Nature杂志”,并且交口称赞,足见《自然杂志》影响之广。十年来,《自然杂志》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通过《自然杂志》两次预言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获奖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在基因组科学和系统生物学领域中发明了一系列新技术的科学先驱,美国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创办人李·胡德(LeeHood)博士,因推动系统生物学进入医学实践的丰富战略眼光而闻名遐迩。今年3月他在接受《自然-生物技术》杂志采访时,就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将如何改变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谈了他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4.
李静 《世界科学》2012,(6):58-59
爱德华·O·威尔逊(E.O.Wilson)是哈佛大学的名誉教授。他出版了25本开创性的著作,其中包括:《社会生物学》(1975)、《论契合》(1998)、获得普利策获奖的《论人性》(1978)、《蚂蚁》(1990)以及小说《蚁丘》(2010)。他的最新作品是《社会如何征服地球》。最近,《新科学家》杂志专访了威尔逊,作为极具开创性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在接受采访时称,群体选择扮演了人类进化的主要推动力,并对我们为何需要一次新的知识革命做出了解释。以下是采访内容。  相似文献   

5.
马克·波温(MarkBowen)不仅是一名物理学家,还是一名登山爱好者,兴趣广泛的他在写一些科学作品的同时,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是他的一大爱好。他的文章和照片曾被刊登在《登山和自然历史》杂志上。为了撰写《薄冰:揭开世界最高山脉气候秘密》,他曾经两次随同俄亥俄州立大学地质学家罗尼·汤普森(LonnieThomp-son)率领的探险队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那里正在消失的高原冰川的冰芯进行了研究。不久前,《美国科学家》记者采访了马克·波温,就他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访谈。以下是这次访谈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自然杂志》在1987年第3期上发表了金德初先生的《月亮、太阳、大地与精神活动》一文(以下简称《月》文)。作者从“数理计算”与“实际生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批驳了月亮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的假说,并认定它的“猎奇性质”。其实,作者的这一观点,四年前已在他的《月亮不会影响人的情绪》一文(《科学画报》1982年第10期)中作过介绍,只是《月》文较详细地写出了计算过程并增加了论证太阳、大地等自然因素影响人的精神、情绪和思维等的内容。笔者对此文颇有些不同看法,愿在此与《月》文作  相似文献   

7.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下图)与他的同事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一起,因发现石墨烯这种世界上最牢固的单层碳原子材料,而共同获得201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接受英国《自然》杂志采访时,盖姆解释了为何神奇材料石墨烯能赢得并完全无愧于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他为什么没有为这种材料的发现申请专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赵方宇 《世界科学》2010,(9):35-38,30
弗农·阿斯珀(Vernon Asper)和他的团队作为首批到达墨西哥湾漏油区域的研究团队之一,他们致力于对英国石油公司(BP)"深海地平线"油井泄漏事件展开了调查和研究,为最终控制漏油付出了极大努力。然而,他们在取样分析基础上所作出的深海正在形成的石油带的发现,屡次遭到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忽视甚至责难,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下是《自然》杂志撰稿人马克·施罗佩(Mark Schrope)就此采写的报道,以鄕读者。  相似文献   

9.
《自然杂志》2006,28(2):70-70
《自然杂志》将自2006年2月起,加入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是目前台湾地区最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其访问地址为:www.ceps.com.tw。自此,读者可以通过这一网址检索《自然杂志》于2006年起各期的全文。此外,由于《自然杂志》被CEPS收录,故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其文稿刊登后可供思博网(CEPS)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付清,本刊不再另付其他报酬。请各位继续支持本刊,谢谢!加入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声明$《自然杂志》编辑部…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自然杂志》迎来创刊三十五周年,为此,我刊将对杂志及网站进行改版。作为传播自然科学的前沿阵地,为更好地奉上精神盛宴,《自然杂志》改为全部彩色印刷,使得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进展不再冰冷,增强了科学宣传的效果。为使网站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杂志》创刊于1978年5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主编为贺崇寅。办刊时的宗旨为:传播科学,认识自然。1995年,钱伟长将《自然杂志》引入到上海大学,由上海大学主办。钱伟长希望"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1998年,《自然杂志》创刊20周年,钱伟长接见编辑部成员并为杂志题词:"发扬创新精神,繁荣科学事业。"2005年,《自然杂志》聘请董远达教授为主编。《自然杂志》把办刊理念总结为:奉献原创科普精品,解读科学前沿动态,沟通文理两种文化,弘扬科学人文精神。《自然杂志》也明确了高级科普文章的写作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2.
正2006年,医药创新顾问伯纳德·穆诺斯(Bernand Munos)发表了论文"开源研发能否振兴药物研究",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关于开放式创新如何向市场推出新型药物的公开讨论。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他介绍了自论文发表之后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象海豹     
杰拉尔德F.卡罗尔博士,是一位著名的海兽研究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最近,他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博物学》(NaturalHistory)杂志上撰文,介绍来自象海豹故乡的消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象海豹的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去年被《自然》杂志评为其年度科学新闻人物。朱棣文(Steven Chu)以发明激光技术捕获和研究原子而得获诺贝尔奖,他不仅是一个非凡的实验者,而且勇于面对实验室里的种种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刊兼职编辑杨维廉同志今年7月16日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令我们编辑部全体同志十分沉痛.杨维廉同志是《世界科学译刊》(本刊的前身)创刊、初期建设的筹划人之一,他积极开拓杂志与国内外科学界的联系,他和其他同志对国内一些科学家的采访文章受到科学界好评;在与国外的联系上,他先后代表本刊与《科学美国人》、《宇宙》(德)、《研究》(法)等国际知名科学杂志建立了杂志交换关系.其后,他一直参与本刊的审稿、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自然杂志》科普撷英丛书最近十多年来,《自然杂志》编辑部组织到了很多优秀科普文章.或由大家写就、视野开阔,或对科技热点进行深度解析,或观点独到令人耳目—新。今天看来,这样的文章也是弥足珍贵的。这些文章散落于各期杂志,不易为读者所注意。因此我刊将部分精品文章编选成册,以便读者鸟瞰式地了解近年来国内外的科学进展。这套《自然杂志》科普撷英丛书,首先推出《院士解读科学前沿》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2D05—2015)》两种,今后可黻照不同主题选编相关文章出版其他科普图书。科普撷英丛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不久前,《自然》杂志就核电产业安全问题采访了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主席劳伦特·斯特赖克(LaurentStricker,下图)。斯特赖克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核电工程师,有过核电站的经营管理经验,同时也是法国电力公司核事务高级顾问。他认为,这次发生在福岛的核灾难事件将成为核电产业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阿兰·图灵(Alan Turing)的百年诞辰,他的成就令人尊敬。《自然》杂志为此发表社论,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9.
谢雨桐 《世界科学》2014,(10):59-61
<正>有时候,科学界最闪耀的明星决定离开。《自然》杂志发现了他们会去往哪里。在离开有机化学实验室后,索鲁什·夏姆巴亚提(Soroosh Shambayati)并没有将化学合成抛在脑后。作为一个转行为投资银行家的化学博士,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投身衍生品市场。当需要以精确顺序安排一系列复杂交易时,他会想起一串接一串的有机化合物合成反应。在研究生时代,夏姆巴亚提对化学合成颇为精通,就像对其他他尝试过的东西一样。他的前导  相似文献   

20.
<正>十年前,《自然》杂志刊登了在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洞穴中发现的被称为"霍比特人"的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的史前人类文章;十年后的今天,"霍比特人"事件仍然在引发对许多重大问题的争论。《自然》杂志近期登载的一组相关报告,围绕争议物种的发现和论证进行了讨论,包括它是否属于我们的属类——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