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高温吸收式热泵工质对水/乙二醇在流动及对流换热过程的分析,建立了描述能量损失与Yong损失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及实验研究,获得了能量损失及Yong损失分布。 相似文献
2.
许圣华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15(4):66-69
本文对机械压缩热泵两种工质(R22、R134a)的操作性能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比较,探讨了影响热泵循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使用R134a作制冷剂时,其质量流量和能量消耗都较R22低,而操作性能和循环效率都较R22高.这对降低热泵的能量消耗,提高热泵的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培根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空调节能分析 ,传统的办法就是对空调系统各设备的热损失进行计算分析 ,设法提高热效率 ,来保证充分利用能量之目的。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已证实这种传统的方法是不完善的 ,甚至会误入歧途。节能的分析及优化已不只是能的量的问题 ,而是能的质与量的综合估价的问题。通过对热泵系统的分析、模拟出各部件的损失情况 ,提出系统的节能部位和应采取的措施 ,使整个系统的损失为最小 ,效率最大 ,实现热泵节能优化 相似文献
4.
热泵干燥装置的低环害热泵工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低环害热泵工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可用于热泵干燥装置的12种纯工质、7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和6种高温热泵工质,对低环害热泵工质的设计和优选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换热器传热效率与强化对高温热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液换热器是高温吸收式热泵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传热效率及其传热强化对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热泵系统的设备费和操作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计算了不同传热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换热器传热温差与(火用)损及传热效率的关系,提出采用强化传热元件和评价热泵系统性能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6.
朱培根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66-69
空调节能分析,传统的办法就是对空调系统各设备的热损失进行计算分析,设法提高热效率,来保证充分利用能量之目的。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已证实这种传统的方法是不完善的,甚至会误入歧途。节能的分析及优化已不只是能的量的问题,而是能的质与量的综合估价的问题。通过对热泵系统的Yong分析、模拟出各部位的Yong损失情况,提出系统的节能部位和应采取的措施,使整个系统的Yong损失为最小,Yong效率最大,实现热泵节能优化。 相似文献
7.
8.
纤毛肋强化管内对流换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发展一种在提高换热的同时附加阻力较小的新型强化换热技术 ,对层流通道中单根纤毛肋的强化换热作用进行了简化的理论分析 ,入口条件为速度和温度充分发展 ,分析中注意到了肋表面传热系数远远大于壁表面传热系数的事实。结果表明纤毛肋能有效地强化传热 ,影响纤毛肋的强化换热效果的主要参数是肋的长径比 (D/ d )和肋与流体的导热系数之比 (λs/λf)。随着 D/ d和λs/λf 的增加 ,传热强化作用增强 ;在λs/λf 较小时 ,纤毛肋的强化换热作用增加很快 ,当λs/λf 较大时 ,继续增加λs/λf 对换热增强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非共沸混合工质水平管内环状流型下强制对流蒸发的局部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局部换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影响非共沸混合工质蒸发换热的主要因素.利用本文公式得出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比较,取得了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为基础,从能的“量”与“质”入手,研究分析了水/乙二醇升温吸收式热泵系统及单元设备的,用效率,(火用)损失,(火用)损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多孔介质中的对流传热传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补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28(5):51-58
为庆贺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所15周年撰写的研究综述,对清华大学在多孔介质对流传热传质方面所进行的工作,特别是最近两年多来所得到的一些探索性的新进展作出较系统的简要回顾,供我国工农业技术改进工作者作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重力热管作用原理,结合井筒传热过程,建立了稠油生产井中采用热管伴热方式时井筒热损失的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重力热管改善井筒热损失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主要工艺参数对热管井井筒热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井底温度升高、产液量增加、热管下入深度加深,井筒热损失增大,其中,产液量对热损失的影响尤为显著。现场试验及理论研究表明: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前提下,重力热管能够利用深部流体自身的能量提高井筒上部流体的温度,降低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进而改善井筒温度分布剖面。该方法可以减小产出液在井下管道上升过程中的流动阻力,从而降低抽油机的负荷,实现低能耗对井筒流体加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热泵型空调机组室外机换热面积通常大于室内机换热面积的特点,对室外机换热面积变化对其换热量及机组性能系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别在制冷和制热工况下测试了室外机沿制冷剂管路管壁温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室外机传热和制冷剂流动计算模型,并对以R22为工质的一机组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制冷剂在冷凝器和蒸发器内的相变过程均为非定温过程,但温度变化较小,且供热时作为蒸发器的室外机的压降大于制冷时作为冷凝器的室外机的压降。当室外机换热面积远大于室内机换热面积时,室外机换热量和机组性能系数均随换热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但减小的幅度远较换热面积减少的比例小得多。且在制热工况下的影响远小于制冷工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热管在传热过程中的最大传热极限及相关因素,探讨了在工质确定情况下热管的传热限与热管尺寸的关系,给出了热管最佳尺寸的设计计算方法,以保证热管达到最大的传热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强化对流换热场协同唯象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现代热力学流与力的热力学线性唯象关系,导出了对流换热强度与流体中存在的各种内场及外场的关系,从唯象上阐明了降低热边界层厚度、增加流体优动和增加近壁面速度梯度的强化对流换热方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强化对流换热的本质是控制内场和外场方向的协同,并从此可指导发展强化对流换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文中着重分析了核态沸腾传热区及飞溅降膜传热区的传热原理;根据试验数据回归整理了相应的换换系数无量纲准则关系式,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吻合相当好;分别与大空间池沸腾传热和整体式热虹吸管热管蒸发段降膜区传热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为分离式热管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壁面温度恒定状态下的圆形流道、三角形流道和矩形流道内充分发展区层流对流换热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熵产数的一般表达式;定义了对流换热过程可用能损率,讨论了入口换热温差、流体温升和流动阻力对可用能损率的影响,并对几种典型流道内对流换热过程的热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同时,从降低可用能损率的角度出发,得到了最小可用能损率所对应的最佳入口换热温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实验的基础上,对碳钢-萘热管的传热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在加热段内,管内的沸腾传热过程随热负荷的变化大致可分三个区域,即以自然对流为主的沸腾区,核化沸腾区和传热恶区,加热段的沸腾传热热阻随其径向热流密度的变化而改变。文章叙述了,在外界工况改变的情况下,萘热管内传热热阻的变化规律。本文用流体力学和边界层理论对重力试热管冷凝因 液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液膜成膜厚度和膜内速度分布进行了论述。认为,在液膜较薄的区域,液膜流动特性较差,最容易造成液膜破断,发生局部传热恶化。在分析讨论中,就萘热管的某些传热特性和水热管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空调车室传热数学模型及冷负荷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引用控制理论中扰量与响应的离散化处理方法,通过对车体传热机理分析,建立了车体非稳态传热方程,导出了车体传递函数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传热量的动态计算.通过算例,分析了车体传递函数系数及车体传热量.这些结果又为改进车体设计、提高车体热工性能指明了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