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卜一丹 《太原科技》2007,(11):14-15
介绍了绿色高分子材料的定义、种类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可环境消纳高分子材料成为高分子材料绿色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和21世纪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和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过程中的控制,并对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作了阐述,对于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学科简介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学科是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38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至今已形成了金属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改性材料和生物高分子材料4个在国内各具特...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的研究基础,比较了三种不同的合成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的方法,介绍了稀土高分子材料在农用发光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徐又一是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徐又一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近40年来,坚持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理念,在高分子分离膜材料与膜分离技术、高分子光电材料等方面,破解了一个个神奇的“密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期间徐又一共发表论文213篇;主编或参编《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高分子膜材料》等著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我国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研究方面的专家。  相似文献   

6.
材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他一切能源和信息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自有机高分子材料面世的时刻起,然门边对其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开发出许多性能优越,应用范围广泛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本文以可发光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耐热性能良好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有吸湿功效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为例,说明了在新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类具有高临界相转变温度(UCST)的热敏性高分子材料,并对其相转变机理、热敏性影响因素及表征方法做了讨论。UCST类高分子材料的热敏性受到相对分子质量、疏水基团、溶液中的质子受体/给体、电解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UCST类高分子材料与具有最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的高分子材料共聚后,可得兼具UCST和LCST特点的新型功能材料,拓展了热敏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8.
马海燕 《科技信息》2011,(36):171-171
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十年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南通大学地方院校的特点及近年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及江苏高分子材料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了高分子材料专业使用的教材,分析比较了相关的教学计划,提出课程内容应以塑料、化学纤维为主,在课时安排上须进行适当调整,以修正南通大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国内外油井水泥降失水材料的研究应用情况,包括过去和当前应用的降失水材料以及近年来最新研究开发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颗粒材料、水溶性改性天然高分子和水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无机或有机颗粒材料通常与水溶性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应用。水溶性天然高分子有纤维素、淀粉、木质素、褐煤、单宁、瓜尔胶、干酪素等。水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性能优异、种类繁多,已成为研究热点。最后,概括出了提高油井水泥降失水剂性价比的几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绿色高分子材料及其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微 《科技信息》2008,(12):208-208
介绍了环境友好的绿色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列举了几种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类型及其特性,从可降解塑料的研制方面谈及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同时展望绿色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SAE 1045中碳钢和40CrNiMo合金钢的疲劳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单轴和多轴疲劳应变-寿命模型,寻求了两种模型的关系,发现:就所研究的两种材料而言,如果假设单轴疲劳应变-寿命模型(Manson-Coffin方程)中的疲劳强度指数和疲劳延性指数不变,而对疲劳强度系数乘以1.093 7、疲劳延性系数乘以0.751 2,以von Mises等效应变幅取代单轴拉压应变幅,则修正后的单轴模型等价于多轴模型。修正后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中,弹性线上移,塑性线下移的事实表明:对于同样大小的应变幅,单轴疲劳中的弹性应变分量大于多轴疲劳中的弹性应变分量,而单轴疲劳中的塑性应变分量小于多轴疲劳中的塑性应变分量。利用修正后的模型可以预测多轴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2.
躯体性疲劳机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躯体性疲劳的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介绍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可能机制,简要探讨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关系。目前,疲劳研究采用了生物化学、生物电、微透析、基因表达等技术,已经深入到亚细胞、分子、质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枢疲劳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必妥当,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为了阐明疲劳机理、实现抗疲劳、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目标,未来的研究既要从微观水平对运动疲劳进行评定,也要从整体生物电的角度深入研究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归纳了金属材料的冲击疲劳裂纹扩展研究。讨论了冲击应力特征参量 ,如应力幅值 ,加载时间 ,2次应力峰值和过载 ,对冲击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对材料在冲击和非冲击疲劳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冲击应力特征参量对冲击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规律与其裂纹尖端的微观变形、断裂机制有关 ;材料在冲击和非冲击疲劳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存在 3种不同的关系 ,并取决于材料在冲击和非冲击疲劳载何作用下的裂纹扩展机理 ;应力幅值 ,应力花样和材料的显微组织对材料的冲击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大于对非冲击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 ,冲击载荷常导致材料脆化并加速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  相似文献   

14.
多轴非比例加载高周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非比例载荷下多轴高周疲劳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其中主要评述了各种多轴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及微观机理的研究,并提出了今后在非比例载荷下多轴高周疲劳研究工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钢筋混凝土(RC)梁的疲劳行为是国内外土木工程界的前沿课题.文中将18根尺寸为1850mm×100mm×200mm的碳纤维薄板(CFL)增强RC梁分为4组进行弯曲疲劳实验,探讨其疲劳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及对上述疲劳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按照所提出的CFL增强梁的容许疲劳寿命和极限疲劳寿命的新概念,得到了相应的两类S-N和P-S-N曲线,发现CFL增强梁的容许疲劳寿命和极限疲劳寿命分别是其静载极限强度的65%和67%;推导了增强梁的跨中最大挠度与载荷循环数、单根梁的疲劳寿命及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只需少量循环加载(研究中建议取n=100 ~1000)的非破坏性弯曲疲劳试验数据就能预测该增强梁疲劳寿命的新方法.最后通过另外3根CFL增强梁的疲劳试验对所提出的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意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车上装一个疲劳检测系统有助于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现实条件下,司机的头和眼睛是不断运动的,使得疲劳特征提取变得比较困难,再加上外部干扰和光线条件的影响,准确判断司机的疲劳状态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支持向量机检测驾驶员疲劳状态的方法。首先采集驾驶员的头部视频,然后对视频图像进行处理,提取眼睛、嘴的视觉特征和点头频率变化情况,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依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司机的疲劳状态。通过模拟实验,疲劳检测的准确率达到97.80%,表明该方法适合于驾驶员的疲劳检测。  相似文献   

17.
海冰与海上结构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冰激振动可以引起结构物的疲劳失效,给海洋结构物带来严重危害。为此提出了疲劳环境、疲劳工况及疲劳子工况三个新概念,并结合冰区特点,给出了它们的定义与定量描述方法,进而提出了计算疲劳等效应力及预测疲劳寿命的新方法。该方法已编成计算软件,可用于海上结构物的设计及服役期内安全可靠性评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对 316L不锈钢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的试验结果 ,对现有的多轴低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进行了讨论 ,基于 316L不锈钢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的微观机理 ,选择最大剪应变以及应变路径的非比例度作为损伤参量 ,建立了基于临界面方法的新的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寿命估算公式 ,利用新的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寿命估算公式对寿命的预测结果表明 :新的寿命估算公式对剪切型破坏的 316L与 316LN不锈钢及拉伸型破坏的 30 4不锈钢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寿命预言能力比现有的临界面方法精确 .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研究了带有缺陷的焊接构件的疲劳可靠性;建立了贯穿壁厚的疲劳失效模型;对NDT精度等疲劳参量的统计特性作了分析。基于寿命模型,应用结构可靠性原理探讨了设计阶段构件的疲劳可靠性预测及带裂纹构件剩余寿命的概率分析问题。通过相应的计算,给出了几组特定参数下的失效概率曲线,并分析了有关参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疲劳类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疲劳作为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直是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不同,其采用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各异,正确诊断产生不同疲劳的类型,是选择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