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郭鹏杰  李国兴 《科技信息》2011,(21):189-189,159
从柏拉图《克里托篇》中苏格拉底拒绝以越狱的方式来逃脱不公正的审判开始,"公民不服从"就成为了政治哲学领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并在西方形成了一个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公民不服从,作为一种基于良心拒绝而引发的违法活动,在间接的推动现代法治进程和公民权益保障的同时,也对于现代政治哲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公民不服从的理论内涵,探究"公民不服从"发生条件及其对于政治发展的意义,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规避"公民不服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不服从"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有多种理论试图为其正当性提供强有力的根据。"公民不服从"的发生除需满足公开性、非暴力性等内在要求外,还具有严格的外在条件限定。公民不服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可能危险。我国的法制建设在积极完善自我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公民不服从对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3.
从原因来看,华尔街金融资本的贪婪与腐败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才是导致运动爆发的深层根源。从内涵来看,占领华尔街运动,它不仅本质是一场群众性的公民不服从运动,而且还是美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第三种方式,更是美国后工业社会危机时新左派政治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从原因来看,华尔街金融资本的贪婪与腐败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才是导致运动爆发的深层根源。从内涵来看,占领华尔街运动,它不仅本质是一场群众性的公民不服从运动,而且还是美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第三种方式,更是美国后工业社会危机时新左派政治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不少宪法规定了公民遵守宪法的义务。对普通公民而言,遵守宪法主要是指维护宪法而非服从宪法,维护义务是伦理性质的,服从义务才具法律性质,但对公民并无直接法律效力。宪法规定公民遵守宪法的义务的主要作用在于培育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6.
民治即公民治理,是人民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公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在公民社会中,公民依靠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而不盲从于任何既定权威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主体的尊严价值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的理性认知和认同,其核心思维方式是法律思维。法律思维为公民意识的塑造提供更自觉、更恒久、更稳固的内在支撑,并使公民意识的价值观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只有发挥以法律思维塑造的公民意识的功能,才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公民法律理解-解释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对公民的法律理解-解释活动与和谐社会善治的内在关系的探讨。和谐社会的善治模式内在地蕴含了公民法律理解-解释的要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心理基础。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过程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具有社会整合作用,正确引导与教育以及优化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言论     
《世界博览》2010,(11):8
据报载,河南沁阳市8名农民发传单称村支书有经济问题,而被挂牌示众并判刑。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中央领导重视,案件又被撤销。在这件事中,我看见了当下最稀缺的精神——公民不服从。河南的8位农民对腐败深恶痛绝,他们挺身举报,在身陷牢狱后又不愿地方政府不  相似文献   

10.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法"平等主体"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主体”作为我国民法特有的基本概念,其提出初衷是试图从调整对象上走出一条定义或阐释民法的新路,但它在逻辑上是错误的,从历史上看是生造出来的,对于现实而言,又是脱离实际的。我们应摒弃它。而将民法简明、正确地定义为调整平等财产关系和平等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相似文献   

12.
从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及特点看民法典立法技术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法对私法的规制主要通过行政法来实现。立法者应该通过在民法典中设置一个“接口”的方式来实现行政法(公法)对民法(私法)的干预。该“接口”由两条路径和两种话语组成。两条路径是:在民法典总则部分,通过设置“原则”性的规定作出一个表明两者关系的宣告。在分则部分选择“民事行为”作为具体的规制管道;两种话语是:“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自然也会有其特殊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心理建设。首先,公务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方面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另一方面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现实环境;其次,必须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文化建设;再次,要创新和完善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建立民事行政检察公诉制度,是完善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可或缺的法律措施.我国应借鉴国外民行公诉制度的经验,通过对国外民行公诉范围的考察和研究,恰当确定我国民行公诉的范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行公诉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民事立法和民事活动中,注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序良俗原则"也自应成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这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弥补法律缺陷、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外国民事立法中大多确立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我国在未来的民法中也应把公序良俗原则确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提起民事诉讼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概念的认识,对外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研究、剖析,比较出我国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和诉讼一般理论为基础,予以适当借鉴外国的做法。对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及相关立法应给予充分肯定。进而指出对现行的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必须改善的必要性,得出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要日趋加强、完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主要以分权、防止司法专断、维护社会公益、实施法律监督与保障司法公正为价值目标。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诉讼法理和制度构造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改革的路径应当是:增加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提起诉讼或参与诉讼;增加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加强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程序的监督;严格限制检察机关对审判结果的监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民事执行权性质的剖析,认为民事执行权当属兼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特征之独立的国家公权力;进而基于国情认为我国应采用“独立核心一元制”的执行机构模式,即将民事执行机关设置在检察院系统,设置相对独立的民事执行科,而在法院系统保留执行法官,并以民事执行科为核心组织多种国家力量完成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即时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宣告裁决结果的法定形式,在形式上它是纯粹的技术性、工具性问题,而在实质上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倾向性和价值性问题,它涉及到民事诉讼基本价值和原则等核心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和发挥其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的应有价值,它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民事诉讼中一些核心问题,对实现民事诉讼价值目标、维护国家司法权威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重要作用,也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